Q《艺术市场》:

《一槌定音》栏目持续运营了十年之久,有什么秘诀?

秦学:我们有一个不可更改的秘诀和一个要时常更改的秘诀。想先听哪一个?

Q《艺术市场》:

先说不可更改的吧。

秦学:我们的栏目在创建之初就建立了一本《工作手册》。这本手册的内容包括了专家选拔制度、藏品选择制度、藏品价格评判制度、海选活动筹办、前期录制、后期编辑等一系列的规范要求。这些制度不可动摇、不可更改。

《一槌定音》节目播出画面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栏目的很多工作人员是当年从《艺术品投资》《鉴宝》《寻宝》一路走过来的,都比较理解做这类节目的难点和漏洞所在。所以,我们充分总结以往的经验,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制度来堵漏洞、促发展。

Q《艺术市场》:

按照栏目的制度,怎么选择专家?

秦学:当然要先说明一点,我们的专家选拔制度也是逐步成熟、完善的。在节目初创阶段也有一些不太适合我们节目的专家,后来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就下大力气研讨制定栏目专家的选择制度。

按照制度舍弃了一些,也增补了一些,最终形成了现在相对固定的专家团队。

《一槌定音》节目播出画面

说这么多,其实也很简单:第一,要有国家相关单位的正式身份;第二,不能从事文物艺术品经营活动;第三,在业内要有较好的口碑。所以,我们邀请的专家基本是来自各大博物馆、研究机构、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他们业务能力突出、人品正直、在业内口碑良好。

上述三条中第二条尤其重要。作为我们栏目的专家,绝对不能从事文物艺术品买卖和经营,因为我们必须要保证专家的公正和客观,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Q《艺术市场》:

不从事文物艺术品的经营,会不会脱离市场,对市场行情也无法准确把握?

秦学:圈内一向有这种说法,说博物馆的专家只会看博物馆的东西,对大众市场并不了解。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合作和了解,我觉得这种看法根本就是一个误解。我们的专家确实不允许从事市场经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深入市场了解行情。

比如,我们经常带着专家到外地海选。抵达后第一件事就是逛当地的古玩市场,而且往往是专家先邀请我们一起去。他们对大众收藏市场的热情一点也不比我们差。

尤其在北京的各大拍卖会上,我也经常看见栏目组的专家在预展、拍卖现场出现。有些专家在拍卖图录上做的功课极为详细。这都可以说明,他们虽然不从事经营活动,但他们对收藏市场的一举一动都极为关注,甚至可以说了然于心。

Q《艺术市场》:

既然如此,观众也注意到节目中对藏品的估价并不是由现场的专家给出,而是参考拍卖公司、古玩商的估价,并结合专家意见共同确定。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秦学:这涉及到栏目《工作手册》中的藏品出价一则。我们当然可以让到场专家对藏品进行估价,这样既方便又省事。但我们不敢保证专家对节目所呈现的每一件藏品都能不掺杂自己的好恶和情感而做客观评述。最早,我们是由两家拍卖行估价,然后取平均值,这个价格占藏品价格60%的权重,专家估价占40%。

《一槌定音》节目录制现场

后来我们意识到,拍卖行估价的依据往往是类似藏品曾经的成交价格。而一件藏品的拍卖成交价格又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举牌的人多价格就会偏高,反之就会偏低。所以,我们觉得仅依靠二级市场的拍卖行来估价并不能真正体现客观公正,所以又引入一级市场古玩城的估价系统。这样就成为现在的拍卖行估价占40%、古玩城占40%、到场专家占20%的出价规则。

所以,你在节目中经常可以看现场专家对联合估价并不完全满意的情况。满意也好、不满意也好,这些我们都如实播出。也许我们永远找不到一个绝对客观、准确的估价方式,但我们可以保证绝不做市场投机者的吹鼓手和推波助澜者。这也符合制作这档节目的初衷,就是要追求最大化的公正与客观。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成熟、冷静、客观的艺术品市场。

Q《艺术市场》:

节目中藏品的选取依据什么样的规则?

秦学:法律允许之内,“有的可说”的藏品。

法律允许好理解,即《文物法》规定不允许市场流通的藏品,节目一般不会选取。如有些海外回流或能确定家传的藏品,虽然上了节目,我们一般也不会估价,并且会在节目中强调《文物法》对这一类藏品交易的法律规定。

《一槌定音》节目播出画面

“有的可说”是指节目选用的藏品,不论是真品还是仿品,都要有知识点、兴趣点、文化内容可讲。历史文化背景是我们选取藏品的一个很重要的标杆。

首先,在预选中挑选出来的藏品统一进入节目的藏品资源库,然后由栏目专家鉴定团对每一件藏品的真伪、历史文化信息、知识点逐一进行研讨和评判。尤其对于藏品的真伪,更是采用专家“背对背”的方式来进行辨别,一票否决制。说白了,节目的两大要点:真伪和价格,把这两个关口把住了,其他的问题大多也就迎刃而解了。

Q《艺术市场》:

作为面向大众的一档电视节目,你们为它添加了一些娱乐性的元素,这是为了增加收视率吗?

秦学:收视率的确是电视节目的一个量化标准,但盲目追求收视率并不可取。正是因为要面向大众,所以节目得经常去想大众容易接受什么样的传播方式。

作为电视节目,首先要让观众有兴趣去看、能看得进去,然后才能谈到节目的观点、看法能否被观众接受,节目能否起到服务观众的作用。

试想一下,如果用传统的教科书方式讲文物的历史文化背景、讲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讲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普通大众能不能很快接受?大概会觉得枯燥,换台换节目的概率会非常大。既然如此,为何不换一种方式,利用目前大众比较容易接受娱乐化节目的特点,来实现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不仅是为古人所称道的高级教育方式,也是我们目前发现的能快速接近大众、激发大众兴趣的有效传播方式。所以说,我们的节目表现方式的确有娱乐化的成分,但我们绝不是一档娱乐节目。相反,我们更多的是把收藏的苦、收藏的难、收藏的门槛之高、收藏的陷阱之深,掰开揉碎不断展示在大众面前,给大家敲一个警钟、立一个备忘录。

节目的宗旨是宣讲历史、弘扬文化,同时告诉大家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收藏门槛很高,先学习,再收藏。

Q《艺术市场》:

有一些藏家在参加预选后非常高兴,说专家很认可他的藏品。但这件藏品最终却没有入选节目。这是为什么?

《一槌定音》节目播出画面

秦学:这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件藏品不论真赝,都属于档次比较低、历史文化信息点少,所以才会落选。刚才我说上节目的藏品,专家都要“有话可说”,不论真赝都要“有话可说”。大路货藏品,不论真赝都上不了节目。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要听懂专家的话。一般来说,年纪偏大的藏家、购买价格很高的藏品,专家出于善良的本性,在阐述真伪时一般会很婉转。往往会用“这件东西不好”“ 这件东西买贵了”“ 这件东西看着不老”等避免直接判定真伪的语言。比如一位老先生,如果信誓旦旦说自己所拿的是祖传藏品,专家一般不会直接说这件东西不对,往往会用“您再想一想,会不会是记错了?或者拿错了?”这一类婉转的语言。另外,专家在鉴定时的语言选择是非常严谨的。如果藏家拿着瓷器藏品问专家:“这个瓷器对不对?”针对这样的提问,专家就有可能回答“对,这就是瓷器,没错”。但如果换一种问法,“这件瓷器是不是乾隆的?”专家就会明确告诉你是或者不是。专家们常说“瓷器本身没真假,它的年代和出处才有真假”。所以藏友们在藏家鉴定时,不仅要学会听懂专家的话外之意,也要学会向专家提问。

Q《艺术市场》:

最后一个问题,刚才说的,可更改的秘诀是什么?

秦学:不断寻找最适合表达的电视方式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文物艺术品收藏与投资;也就是说,节目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改版。要让观众看得进去、听得进去、潜移默化接受你所表达的内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对于一个延续十年的老节目来说就更难。

节目刚刚又经历了一次改版,希望大家抽时间收看并关注,然后提提意见。谢谢

转自:艺术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