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八旬的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文物艺术品市场资深评论家赵榆,不仅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界的元老,也是鉴宝类节目的缔造者之一。早在1998年,国内最早的收藏投资类节目—中央电视台的《艺术品投资》,就是在他的鼎力支持和指导下开办的,至今他仍然是国内数家电视台此类节目的顾问或者嘉宾。

我最早参与的是《艺术品投资》,一周播一次,节目质量很好。后来发展到在演播厅录制,变成了一个时长近1小时的节目,甚至还带着专家到全国各地做文物鉴定,我也随节目组跑了全国的近30座城市。

可惜,随着节目的火爆、越做越大,请来的专家一多一杂,就坏事了。但说到底,坏就坏在电视台自己。2008年,《鉴宝》更名为《寻宝》,并于2010年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寻宝》的发展轨迹也是差不多,一开始请的专家还都比较好,分别由来自瓷器、玉器、书画和家具板块的专家讲鉴定,我来说价格。后来节目组自己选请了一些专家,虽然能说会道,却逐渐出现了很多问题。

节目红火的那几年,每去一个地方,当地的主办方除需要有县政府以上级别的单位开具证明之外,还要支付30多万元的费用。节目组带着专家和摄制组一行三四十人到地方后,先海选,最终真的选十件、假的选十件上节目。这里就又有问题出现,因为真东西好说,可假的就难办了,毕竟很多人一听是假的就不想上节目了。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假的也不跟持宝人提前说,而是等到录节目的时候再揭晓。

随着收藏鉴定类节目的收视率越来越高,不仅央视在抢办,而且各地卫视也蜂拥而上。节目一多,又没有统一的规定,请的专家有全国知名的,有地方知名的;有业界闻名的,有文博系统的;有专业出身的,还有古玩商,等等。于是,原本能够在普及文物知识、宣传文物政策等方面发挥很好作用的收藏鉴定类节目,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有些是专家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本来市场价就几千元的东西说成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有的专家还打着栏目的旗号在各地搞鉴定收费……负面作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所以,除央视的节目外,也有地方台邀请我参加或者担任顾问,但除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外,其他节目我几乎都没去过。

说到《天下收藏》,我个人认为还是办得很不错的,它的被迫停播是很可惜的。记得该栏目将26件所砸的瓷器又重新黏合起来举办过一场展览,反响很大。让我不禁想起了著名的古书画鉴定大家刘九庵先生,他在1976年找我,想把全国各家文物商店比较典型的假画调集到北京,举办一次展览;与此同时,从故宫等文博机构借调出真迹,将真假挂在一起做对比。展览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效果非常好,对于提升鉴定水平,很直观。展览结束后还出版了相关的小册子,更有利于鉴定知识的传播。

尽管如今的电视节目在各种网络直播和视频的冲击下,收视率受到了严重冲击,但我觉得电视的宣传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这和纸质媒体的不可替代性是一个道理。文物的鉴定鉴赏,不光是靠外形、颜色和纹饰,还有质感、轻重、细节等方面,这是即便再高清的照片和视频录像都无法展示的。

现在办好节目的关键点,我认为除了专家之外,一是要上好东西,二是要和拍卖市场的热点相结合,才能有一线转机,否则只能是渐式微。

转自:艺术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