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間在《中國書法》雜誌的編輯經歷,及十多年拍賣公司的工作經歷,讓李學偉不僅在書法、篆刻創作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書畫鑑定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多年來,他是多家收藏鑑定類節目的常駐專家,節目上爲大衆分享鑑賞知識,傳播中國書畫藝術的魅力。

李學偉:在全民美育方面,鑑寶節目功不可沒

刊於《藝術市場》2021年10月號

我是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接觸收藏鑑定類節目的。當時的中央二套有一檔節目叫《藝術品投資》,那時候我在拍賣公司工作,他們經常來採訪一些當代的書畫家,需要我來推薦並採訪介紹,如當時已很有名氣的人物畫家史國良、書畫家王鏞等。

後來,中央二套推出了《尋寶》節目,由於我有在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考古鑑定專業攻讀研究生的學業背景,又有17年拍賣行業的從業經歷,在做拍賣期間接觸了很多書畫方面的造假問題,所以對書畫市場比較瞭解,對真僞也比較重視,然後就定期在《尋寶》節目以及後來的《一槌定音》節目做書畫鑑定專家。

在《一槌定音》節目中,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在拍賣行我們經常能看到上千萬元的書畫作品,但在節目中,這種品級的書畫作品相對較少。這是因爲,一方面節目中出現的藏品大多是從民間徵集過來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收藏或家裏祖傳的,這些藏品既不是大家舊藏,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因此價格較高的作品比較少。

另一方面,拍賣市場自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並發展至今,已經逐步成熟,但仍不乏有一些炒作的情況出現,一些作品在拍賣場的確拍出了高價,但後期是否付款我們沒有跟蹤,也無從知曉;而節目中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節目中我們會把拍賣行、畫廊及個人報價體現得比較客觀,也很少出現特別高的價格,因爲都是真實的,這就是拍賣行情和節目估價的差別。

鑑寶類節目從興起至今,見證着藝術品市場發展的起起伏伏,無疑也是藝術品市場發展的縮影,但有些人士認爲藝術品鑑定是一個嚴肅的話題,而收藏鑑定類節目多了娛樂性。

實際上,此類節目的存在主要是爲大衆普及美育方面的知識以及大衆收藏的知識要點,講述一些通俗易懂、百姓能接受的收藏理念,讓剛進入收藏行業的人瞭解收藏、喜歡收藏,也讓大衆瞭解到收藏所不爲人知的一面,如瓷器各大窯系的特點、官窯和民窯的區別,書畫方面如一位畫家的師承關係、不同時期作品的風格特點,這都會影響到鑑定的具體方式。

需要強調的是,像《一槌定音》這類節目並不是娛樂性的,它既有輕鬆的一面,也有嚴肅真實的一面,我們經常會在節目中通過講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創作背景等系統知識來體現一件作品的真,也會通過作僞的手段來反映一件作品的假,這背後有着相當多的鑑定知識需要普及,跟娛樂性的節目絕對不是一個性質。

在全民美育方面,鑑寶類節目同樣功不可沒,它的存在就是爲培養大衆的美育修養,提高審美品位。現在出現了很多美盲,好多人分不清一幅作品的好與壞,以醜爲美,這就是美育缺失所致。

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審美特點,比如陶瓷類,明代有明代的風格,清代有清代的,而且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各時期的風格也不一樣。我們不能把眼光侷限在某一個時代,要跳出來瞭解每個時代的審美風格,通過一系列的講解來提高人們的審美意識。

但美是什麼?它實際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古拙的美、秀麗的美、滄桑的美,都是美的不同方面。在我看來,既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又融合了古代的文化元素,並且使觀者心情舒暢的便是美。

轉自:藝術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