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国际陆港已经逐渐成为新兴国际业务集聚中心和多式联运综合物流枢纽。

□河南日报记者孙静

10月21日,在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办事大厅里,企业登记注册、海关、税务等服务窗口叫号声此起彼伏,人来人往,一片忙碌景象。

大厅咨询服务处,郑州市民李莉正就诊所设立问题咨询工作人员。日前,郑州市卫健委、郑州片区管委会在郑州片区先行先试推出了6项卫健领域制度改革创新举措,作为破冰之举,此次改革涉及医师执业注册、诊所设立等群众、企业关心事项,连日来咨询者不断。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大胆试、大胆闯,聚焦重点领域开展制度型改革,是自贸试验区的使命所在和应有之义。

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马健介绍,我省将河南自贸试验区作为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先手棋、排头兵,通过自主开放及实施具有首创性、集成性、差异化的改革创新举措,加快推动投资、贸易、金融等自由便利化,推动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制度型开放”战略的实施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制度型开放框架体系已成雏形

河南自贸试验区挂牌之初,我省就开启了制度型开放的实践探索。

“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国家试制度,要瞄准一些关键环节,率先开展制度改革和压力测试。”马健介绍,围绕国务院印发的河南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160项改革试点任务,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先进做法,积极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目前160项任务除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因国家统筹因素未实施外,159项均已实施。

为充分释放自贸试验区在自主决策、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空间活力,我省加强政策供给,向自贸试验区下放455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省直有关单位还累计出台50多个文件,全力支持自贸试验区探索创新。

统筹“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自贸试验区稳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法治保障等共性改革试验,积极开展跨境电商、多式联运等差异化探索,累计形成4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建设项目水电气暖现场一次联办模式”“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等多项创新获国务院“点赞”,向全国复制推广,充分体现了我省制度创新的成效。

更为重要的是,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苗圃”效应正在逐步显现。目前,“国有土地出让考古前置”“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55项创新成果已向全省复制推广,在更大范围内释放出制度改革的红利,为全省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省紧抓顶层设计的牛鼻子,逐步构建完善自贸试验区实施制度型开放的体制机制。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重磅出台《关于推进中国(河南)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新时代制度型开放高地的意见》,更加突出与RCEP、CPTPP等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开展制度创新,列出26条举措打造河南自贸试验区2.0版,为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列出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7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作为新阶段新格局下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基础性法规,《条例》为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五大服务体系持续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的重要内涵和必然要求。

马健介绍,自贸试验区创新构建了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等五大服务体系,对标国际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贸易、投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便利度,吸引生产要素流入,让自贸试验区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取得挂牌4年累计入驻企业9.48万家、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9.2%、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5.6%的成绩。

“在自贸试验区办公司门槛低、流程少、办事快、经营负担小,适合创业。”将公司设在郑州片区的创业青年李政感叹。这样的感受来自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的优化和监管效能的提升。

挂牌以来,自贸试验区通过“三十五证合一”“证照分离”“自主核名”“简易注销”等改革,对企业注册、许可、注销等事项实现全流程再造,让企业拿到营业执照越来越快,“准入不准营”的苦恼逐步减少,进出市场也更加便利,得以“轻装上阵”谋发展。此外,推动所有海关改革创新事项优先在区内落地,聚焦创新跨境电商综合监管模式,创新实施的跨境电子商务网购保税进口和特殊区域出口模式、“网购保税+实体新零售”试点业务等得到业界和企业广泛认可。

良好的金融服务是吸引投资落地的重要条件。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有序开放,支持鼓励外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等在自贸试验区发起管理人民币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截至目前已备案私募基金管理人55家,管理基金规模275.82亿元。同时支持企业多元化融资,目前通过A股上市直接融资27亿元。

为营造对标国际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自贸试验区积极完善法律服务体系。自贸试验区法院(法庭)、郑州知识产权法庭、郑州仲裁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院等相继设立,同时出台《中国(河南)自贸试验区仲裁规则》,截至目前共受理仲裁案件574件,涉案标的8.6亿元。

突显国际物流的便捷性,着力构建多式联运服务体系是河南自贸试验区的一大优势。目前,河南自贸试验区已制定并印发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多式联运标准体系《河南省多式联运标准体系》,迈出重要一步。

马健介绍,我省正积极推动出台制度型开放战略工作方案,作为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引领者,自贸试验区将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快改革探索,形成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政策体系,率先与国际高标准规则融合对接,打造新时代制度型开放的新高地。

记者手记

破冰勇气最可贵

□本报记者孙静

从2017年4月1日河南自贸试验区挂牌至今,4年多的时间里,记者频繁与自贸试验区各领域工作人员、广大创业者接触。最深的感触,莫过于他们身上难得的“于空白处描摹大楼”的勇气。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及我省探索制度型开放路径的“排头兵”,自贸试验区的工作常态就是对现有不合理、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使之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尽快衔接。众所周知,改革最难,尤其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不仅需要思想上的解放,更需要直面困难敢于行动的勇气。可贵的是,在河南自贸试验区广大从业者身上,记者看到了这种勇气。

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向困扰市场主体发展的痛点、难点出击。不必要的政务审批直接取消,需要办理的行政许可改为承诺,复杂的办事流程重新再造,冗长的审批时限大幅压缩。在自贸试验区,没有“不可能”,只有“更合理”。

目前,自贸试验区已探索形成436项制度创新成果,平均每个月就有8项新的改革创新举措出炉,它们有的来自政府管理方,有的来自企业探索。436,这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凝聚无数开拓者、创业者心血的制度改革结晶。

作为全省制度型开放的先锋,自贸试验区将全面开启新一轮、难度更大的改革创新。让我们期待,在其引领下,河南尽快构建起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专家点评

以自贸试验区引领制度型开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所所长张丹

制度型开放的提出,有利于推动我国开放优势从传统的“要素成本红利”向“制度创新红利”转变,构建起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国际通行贸易投资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框架。

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载体,河南自贸试验区自挂牌以来,围绕国务院印发的总体方案要求,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国内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形成了一批含金量高、首创性强的制度创新成果,搭建起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制度框架体系,为推动制度型开放提供了河南经验。

河南省在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过程中,要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为引领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开展深层次改革试点,率先对标RCEP、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要以完善自贸试验区布局为内容形成制度型开放新格局,推动自贸试验区与航空港区、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在创新协同、经验推广、权限下放、产业联动、平台打造等方面优势叠加、联动创新,形成“自贸试验区+联动区”的制度型开放格局;要以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为契机扩大制度型开放成果,积极发挥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型开放“试验田”作用,及时推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放大制度型开放的溢出效应。(本报记者孙静整理)

他山之石

今年5月10日,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宣告成立。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携手,将充分发挥四地自贸试验区特色优势,共同打造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近年来,自贸试验区的联动发展加速推进。不仅自贸试验区之间加快联动,自贸试验区与其他开放平台也在联动。浙江、江苏、四川、辽宁等地都在探索自贸试验区与省内不同区域间的联动,有效促进了制度创新与产业政策深度叠加、有机融合。特别是浙江在探索联动发展的基础上,成功实现自贸试验区扩区,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推进制度型开放拓展了空间、创造了更有利条件。

业内人士认为,自贸试验区加强联动发展是大势所趋。自贸试验区遍布21个省份的多个地方,这些片区不能各自为政、孤立发展,无论是战略优势互补还是产业跨界协作,无论是政策环境营造还是监管模式创新,联动各方在制度探索与产业发展等层面可以开创更多新的可能性。(本报记者孙静整理)

编辑:Wei Wei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