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燕 陳杭

10月22日晚,以“經濟韌性與金融作爲”爲主題的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召開“金融街·論見十年暨願景2022專場活動”,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重溫金融改革來時之路,共話金融助力經濟發展的新使命。

2021年是金融街論壇年會舉辦的第十個年頭。北京市西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孫碩說,從2012年到2021年,十年來,金融街論壇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被業界譽爲“中國金融改革發展風向標”,成長爲國家級、國際性專業論壇,併成爲北京“兩區”“三平臺”戰略部署之一,結出累累碩果。

金融街論壇走過的十年,也是北京金融街實現大跨越、大發展的十年:2020年,區域金融業增加值達2653.8億元,較“十二五”初期增長183.3%;金融機構資產規模達116.2萬億元,累計增長106.4%;金融從業人員25.6萬人,累計增長48%;三級稅收3818.3億元,累計增長114%。

“金融街的十年見證了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和發展的十年,隨着經濟的持續增長,治理機構、股權關係、股份化、證券化都得到了長久發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說。

中國經濟的韌性來自三方面

數據顯示,中國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業已超過4000萬戶,成爲經濟韌性與金融作爲的突出亮點。

“資本市場監管的核心是信息披露,透明度是資本市場監管的核心和基礎。”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表示,中國經濟的韌性主要是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所堅持的市場化改革的道路,二是持續擴大對外開放,三是技術引領的產業經濟轉型升級。

當前,中國資本市場進入全方位發展階段。中國證券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安青松認爲,未來還要加強金融對中國經濟韌性的鍛造,抑制好資本的負面屬性:一是爲實體經濟管理風險,促進增加有效投資;二是爲新興產業活力定價,促進創新創業資本的形成;三是爲綠色發展提供金融服務,促進技術的進步;四是爲實現“雙碳”目標、推動ESG在中國的特色實踐。

中國工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周月秋表示,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需循序漸進,避免“一刀切”和“運動式”減碳,同時要進行產業綠色升級。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海洲認爲,金融科技創新實質上是科技創新賦能金融,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果和能力。下一步,中國經濟需要進行全球佈局,在全球市場上進行風險對沖,還應進一步推動資本對外開放。

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離不開健康金融體系

展望2022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將如何演變?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又會如何?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圍繞數字貨幣的發展與當下問題分享了看法。他表示,中國曆來強調金融爲實體經濟服務,數字貨幣是數字經濟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數字貨幣離不開央行和商業銀行雙層運行體系,其發展同樣要注重穩定性與調控的自主性。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提到,面向未來,要主要解決好4個經濟學問題,即:疫情對全球經濟價值鏈、產業鏈的不利影響,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債務問題衝擊,住房問題金融領域的影響,以及“雙碳”背景下,遠景與當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通過深入對比中美之間的經濟數據分析了全球經濟的發展走向。他表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目標,離不開健康的金融體系,而逐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也將爲金融行業創造無限的發展空間。

“未來,我們圍繞宏偉的目標進行變革轉型,這需要關注當前的系統性風險,需要通力合作以應對市場波動,需要從歷史中獲取對社會經濟發展方向的啓發。”普華永道全球戰略與領導力主管合夥人Blair Sheppard說,與此同時,短期內還需要解決社會體系的發展滯後於信息技術革新的問題。

“世界在未來幾年會變得比現在更加繁榮,但必須是全體公民都能共享的富裕。”Eric Maskin則建議,政府應該積極介入應對疫情的不利影響和當前發展趨勢下的不平等問題。

本屆論壇年會線上點擊量超過4.2億次

據統計,此次論壇年會共有來自全球3605人次線下參會,線上點擊量超過4.2億次,展現了中國金融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的豐碩成果。

“論壇最重要的功能是分享,十年來金融街論壇分享了大量的觀點,十年磨一劍,未來更可期。”周月秋說。

“十年裏我們共同見證了中國經濟的換擋提質,共同參與了中國金融的改革開放。金融街論壇全面升級爲國家級、國際性的專業金融論壇,成爲國家級金融政策宣傳發布權威平臺。”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說,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落下帷幕,這意味着一個新的開始。(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