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度時報》10月21日文章,原題:如果印度是一家“公司”,其發展框架將源自美國但經由中國而來。雖然抨擊中國可能已經成爲政治舞臺上一項流行的運動,但印度仍可以從中國驚人的經濟增長中汲取經驗。

中國的世界觀專注於未來且非常務實。雖然中國人對其古代科學和文明備感自豪,但他們既不沉溺於過去,也不要求恢復基於古籍的理念以復興某個遠古王國。這種態度爲中國的基礎教育和大學教育奠定基調。由於深知大學是進步的引擎,中國對於大學的錄取工作保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如今,無論在語言、推理還是在數學技巧等層面上,中國學生都被認爲已經全盤掌握了美國學生所學的一切,但比後者掌握得更好。

另一個值得印度學習的經驗是,中國明確界定其國家利益,將經濟發展置於首要位置。作爲一個理性的唯物主義國家,中國的目標是成爲太空探索、腦科學、量子計算機、電動汽車、生物醫藥、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全球領軍者。中國的五年規劃被不折不扣地執行,因爲它絕非空談或隨心所欲的願望清單。

最後是政治。爲實現國家統一,中國經常就臺海問題“揮舞軍刀”。即便如此,大陸與臺灣仍然保持牢固的經濟聯繫。臺商在大陸投資約600億美元,約100萬臺灣人在大陸居住,其中許多人開辦工廠。中國政治領導層嚴格控制着軍隊。中國軍隊從未發動任何可能陷入死衚衕的軍事冒險行動,也絕不干涉相關經貿事務。

相比之下,儘管印度每年花費數億美元,並且有成千上萬名經濟學家爲政府工作,但人們對於印度貿易行業的競爭力以及印度所面臨挑戰的確切性質知之甚少。(作者傑伊·賈亞莫汗,丁雨晴摘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