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

10月7日,美國海軍部長卡洛斯·德爾·託羅簽發新的美國海軍戰略指南,指出中國海軍的實力直逼美國海軍。新戰略指南將中國、軍隊文化、氣候變化與新冠列爲美國海軍面對的四大挑戰。

其中,中國帶來的長期挑戰最爲重要。“中國是一個步步緊逼的挑戰,我們必須規劃好作戰策略和投資。至少在一代人以來,我們第一次遇到戰略競爭對手。中國擁有與我們旗鼓相當的海軍實力,並尋求利用部署軍力來挑戰美國的原則、夥伴關係和繁榮。”

美國海軍部長卡洛斯·德爾·託羅簽發新的美國海軍戰略指南。來源: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

新戰略指南稱,中國海軍從根本上擴大了規模和能力,逐漸成爲世界上最大的艦隊。“從網絡能力到反衛星導彈,到綜合防空到反艦彈道導彈,中國在每個領域都在前進。”此前,德爾·託羅5日在海軍學院發表演講中直言,美國期望的目標不是與中國作戰,沒有人想捲入衝突。

但是,美國的最終責任依舊是阻止中國實現目標,其中就包括了臺灣問題。近年來,中國已證明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造艦能力,並且正在對太空和網絡空間進行明智的投資,這使美國的明智投資至關重要。

有意思的是,德爾·託羅在戰略指南發表前的講話比新戰略指南本身引起的注意還要多,新戰略指南真的發表後,反倒沒有多少反響。原因無他:因爲在戰略指南正文裏,除了有關中國海軍實力的那一句,只是說了一大通廢話。

德爾·託羅5日在海軍學院發表演講。來源:USNI

對於中美海軍實力的對比,坊間大體是一筆糊塗賬,各個信息來源的數據都不一致,而且很多是張三與李四的亂比。基本上,一切把中國海軍艦艇總數算出來比美國還多的,都是把導彈艇、掃雷艇、獵潛艇、炮艇之類統統算入“戰鬥艦隊”,而美國只把大型艦艇算入“戰鬥艦隊”。這不能算錯,因爲美國海軍沒有導彈艇一級的東西,但這樣比較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只有同一個來源並分別標註分類艦艇數量的,還稍爲可比一點,數據未必完全精確,但至少數據來源是一致的。

比如美國《外交官》在2021年4月的文章裏,列出中國海軍現有:

2艘航母

33艘巡洋艦和驅逐艦(美國媒體常把055劃入巡洋艦)

49艘護衛艦

37艘輕型護衛艦(基本爲056)

86艘導彈艇

4艘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

6艘核動力攻擊核潛艇

46艘常規動力潛艇

總計121艘主力戰艦(未算入兩棲戰艦),86艘導彈艇,56艘潛艇,中國海警另有255艘巡邏船艇。

美國海軍則現有:

11艘航母

92艘巡洋艦和驅逐艦

59艘小型水面戰艦和後勤艦船(瀕海戰鬥艦和兩棲戰艦)

14艘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

4艘核動力巡航導彈潛艇

50艘核動力攻擊潛艇

總計162艘大型水面戰艦(算入兩棲戰艦),68艘潛艇。

依然不完全可比,比如中國海軍的兩棲戰艦沒有算入,而美國的算入了。美國海軍現有“自由”級和“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的總數20怵頭,因此,美國海軍的主力戰艦的數量略多於中國海軍,但幾乎所有美國軍艦都比對應的中國軍艦的噸位更大,所以總噸位要大得多。在潛艇方面,美國海軍是全核動力,從數量到戰鬥力佔全面優勢。必須說,除了055和瀕海戰鬥艦這樣的特殊情況,美國海軍的單艦戰鬥力一般也高於對應的中國軍艦。如果說美國海軍的艦隊總戰鬥力高於中國海軍,這並不誇張。

但德爾·託羅的話並沒有說錯,中國海軍的實力直逼美國海軍,這是指在中國海軍與美國海軍打得起來的戰場,而且在真實的戰爭條件下。

美國海軍是全球海軍,需要全球部署。中國海軍並沒有這樣的要求,主要作戰海域集中在西太平洋、南海和北印度洋。在這裏,美國海軍從艦艇數量到噸位都不高於中國海軍。在理論上,美國海軍可以調集其他地區的兵力,集中到中國方向,畢竟海軍天生就是機動兵力。問題在於,美國海軍不只是海戰的海軍,還是從海洋方向控制陸地的軍事力量,就像美國空軍注重制空權,但制空的目的是爲了確保有效的對地打擊和影響陸地戰場一樣。美國戰艦在加勒比海到波斯灣的巡弋不是爲了打敗委內瑞拉或者伊朗的海軍,而是爲了影響中美洲和中東的政治態勢。

在某種意義上,美國海軍現在的處境與英國海軍在20世紀初有點相似。那是德國海軍崛起的時代,英國海軍依靠存量繼續領先,但後繼乏力了。英國艦隊的規模顯著大於德國,也佔據了世界各大洋上的戰略要點和戰略通道,但相對於集中於北海的德國海軍來說,艦艇陳舊,兵力分散。爲此,英國第一海務大臣(相當於海軍司令)約翰·費舍爾男爵大刀闊斧地裁撤“弱到打不動、慢到逃不了”的舊軍艦,並從全球大幅度收縮,集中力量對付北海方向,以戰勝德國海軍爲唯一目標,最終確保了一戰中的英國海軍勝利。

約翰·費舍爾男爵。來源:Wikipedia

但這是以大英帝國實際上喪失半壁江山爲代價的。在理論上,這半壁江山被盟國接過去了,但“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友誼”,美國海軍從此超越英國海軍而成爲世界最強,日本海軍“獨霸”遠東,法國、意大利海軍在地中海擠佔英國的地盤,這實際上是英國在二戰後徹底丟失日不落帝國的前奏。歷史不能重新假設,費舍爾也沒有其他選擇,因爲要是德國海軍從北海突出來,就直奔泰晤士河口了。

但中美的情況不一樣。中國海軍直接朝洛杉磯或者波士頓招呼的可能性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存在。在臺海及“鄰接海域”,中國海軍不僅是主場,而且是在保衛國家的存亡。美國海軍是在客場,臺海戰爭關係到美國存亡的說法只具有哲學意義,並無現實意義。中美海軍如果在西太平洋交戰,中國的目的從來不是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存在,而是確保臺海戰爭的勝利。

像費舍爾那樣收縮兵力、把美國海軍主力集中到中國方向是不少反華勢力的呼籲,但從奧巴馬到特朗普到拜登,美國海軍的拖泥帶水並非執行不力,而是無法放棄從海上控制大陸的馬漢海權論思維。沒有存在就沒有控制,海上存在是控制海洋的基礎,不能控制全球海洋,如何談得上全球海權?從全球收縮到中國方向,把全球海洋“交給”盟國,且不說有英國的先例,還有盟國海軍是否接得了盤的問題。俄羅斯海軍已經形銷骨立了,但依然不是缺乏美國海軍這個主心骨的北約海軍能壓得住的。

應該指出,美國海軍是最大的馬漢海權論信奉者,但費舍爾時代的英國並不是馬漢海權論的信奉者,信奉的還是克勞斯維茨戰略決戰論的海洋版。倒是德國信奉馬漢的海權論,只是沒有能力實現而已。

在可預見的將來,除了戰時增援,並不存在美國海軍的兵力全部壓倒中國方向的問題。戰時增援有時間問題,美國海軍雖然不會像增援遠東的羅傑斯特文斯基的沙俄第二艦隊那樣,需要7個月才姍姍來遲,從大西洋調集到西太平洋,難說是否還趕得上趟。

更重要的是,海戰並不只是艦艇數量的大比拼。歷史上,火炮的射程有限,艦隊的機動性是把火力帶到需要發揚的地方的主要手段,岸炮只有有限的要塞防禦作用,艦隊纔是海權的物質基礎。現代武器的射程極大增加,飛機的航程、速度和態勢感知、火力是艦隊的強大補充,遠程導彈和衛星進一步擴大了制海手段的範圍。以地制海曾經是缺乏強大艦隊的無奈,但在現在,以地制海是與艦隊並駕齊驅的制海中堅。制海也從海上的戰鬥擴大到壓制島岸,岸基遠程空中、導彈火力的作用更大。

中國具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役打擊導彈力量,事出偶然。臺灣必須統一,只有有能力武統,纔可能促成和統。但直到最近十幾年,解放軍缺乏強大的空中和海上力量,短程彈道導彈成爲最短時間裏就對臺灣島能形成打擊力的遠程打擊力量,這就是東風-11/15這一代導彈。但沖繩的美國空軍是很大的威脅,因此打擊範圍必須進一步擴大,促成了東風-16爲代表的新一代導彈。接下來就是關島和可能的美國空軍重返菲律賓,因此有了東風-26。

東風-11短程導彈

與此同時,美國航母是另一個巨大威脅,飛潛快難以突破航母的防禦圈,需要突防力更強的反艦彈道導彈的補充,因此有了東風-21D和東風-26的反艦型。

同時,中國大力發展巡航導彈,反艦導彈改型和空射的不算,長劍-10具有與“戰斧”相當的水平,不僅精確性好,還給美日的反導體系增加了攔截困難。反彈道導彈與反巡航導彈是完全不同的技術和戰術。

導彈打擊不能完全制止美日飛機的出動,但除了製造直接殺傷外,還能極大地擾亂作戰節奏,支援臺海的作戰。

對於美國海軍來說,海戰的戰果是次要的,能不能達到參戰的目的纔是主要的。如果不能可靠制止解放軍的武統,參戰就失去意義了,這還沒有算上可能的巨大傷亡和對美國海軍全球實力和存在的巨大影響。美國海軍已經在已知設定下難以打敗中國海軍和控制檯海了。能有效迫使美國海軍不可能達到參戰目的,正是中國海軍實力直逼美國海軍的最主要意義。

美國海軍極力研發新型作戰概念和新質作戰能力。在二戰之後,美國海軍習慣了絕對優勢,即使在蘇聯海軍的頂峯,對美國海軍的挑戰也與今日臺海完全不同。

蘇聯海軍倒是在全球緊逼,艦隊和飛機遍佈世界各大洋,利用和平時代的獨特有利條件,隨時與美國艦隊保持短兵相接的態勢。在戰爭爆發的第一分鐘裏,立刻傾瀉最大火力,力爭一舉打掉美國海軍的主力。但蘇聯海軍缺乏海上相持作戰能力,如果不能做到先發制人,或者美國海軍抗過第一波打擊,在海戰裏就基本上只有被動挨打、自求多福了。

在戰略上,蘇聯海軍是大陸軍主義的產物,主要任務是保障大陸戰場的海洋側翼,並切斷美軍從海上增援。蘇聯海軍不是獨立的打擊力量,海洋不是獨立的戰役方向。蘇聯空軍也是一樣,只是把海洋換成天空了。

蘇聯海軍是大陸軍主義的產物。來源:Naval Encyclopedia

臺海的地理特點決定了大陸軍主義不可能成功。這不是海軍保護陸軍的海洋側翼的問題,而是必須首先奪取海洋,才談得上陸軍的勝利。這也不是海上拒止就足夠的,需要海上控制。換句話說,不僅要拒絕敵人使用海洋達到戰爭目的,還要確保自己能使用海洋達到戰爭目的。

因此,中國需要馬漢式海軍。如果不能在全球實現馬漢式海軍,至少在西太平洋要做到。海上拒止是第一步,中國已經做到了。海上控制是第二步,中國正在努力做到,強大的航母力量正是爲此打造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海軍大力發展潛艇和無人艦艇,試圖用隱身維持可持續的前沿存在。2021年6月,拜登政府發佈了新的年度長期造船計劃,要求美國海軍未來擁有最低321艘,可能高達372艘有人艦艇,另加77艘至140艘大型無人艦艇。因此,美國海軍的艦艇總數可以從398艘船隻增加到512艘不等。

中國沒有閒着,不僅針鋒相對地大力發展潛艇和無人艦艇,還在大力打造水下的水聲探測體系。這是相當於防空中的雷達網的東西,將反潛從點反潛擴大到面反潛,從戰術反潛上升到戰略反潛。體系建成後,反潛不再是漫無邊際地撒網撈魚,而是有的放矢了。軌道上的海洋監視衛星和高空的無人巡邏機則對海上和空中目標嚴密監視。新時代的馬漢式海軍不再是簡單地用艦艇數量來五步一崗十步一哨,而是在明察秋毫的全時全域監視下,出動機動打擊力量,有目的地迎擊和殲滅敵人。

很顯然,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無人平臺、定向能量、高超音速武器、新能源,這些都將成爲影響未來海洋戰場的新質海軍戰鬥力的重要部份,而中國在這些領域都達到相當先進的水平,部份領域已經領先於美國,如高超音速。

2021年7月19日,俄羅斯海軍發射的“鋯石”高超音速巡航導彈

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國不滿足於理論研究和技術前沿突破,更是在應用領域全面鋪開。10月14日,《南華早報》應用中國《系統工程與電子》雜誌論文,報導中國用人工智能在高超音速導彈制導中的應用。M5以上的高超音速導彈在飛行中產生強烈的等離子“圍裙”,不僅阻斷雷達的回波,也阻斷衛星導航和地磁導航的信號。也就是說,只能依靠慣性導航。

慣性導航是全自主的,但有累計漂移誤差。這好比人可以在邁步前看好方向,然後閉上眼睛憑感覺朝目標走去。感覺不可能完全可靠,路程越長,轉彎越多,“感覺誤差”越大。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每一次閉眼前的感覺都不一樣,所以不可能單靠質量控制和出廠調試完全克服漂移誤差問題。

然而,高超音速導彈發射後,不是馬上就達到高超音速的,需要一段時間加速和調整姿態,然後才轉入高超音速飛行。在這段時間裏,是可以接受到衛星導航的精確信號的。這時不僅可以做最後的實時精確校正,還可以根據發射後到當前的慣性導航的工作表現實時確定漂移特性。好比在轉入高超音速的“盲飛”前,最後一次“對手錶”,並對“手錶走時特性”(“容易在X小時後走快一秒鐘”)實時測定。這樣,在進入“盲飛”後,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進行補償,大大提高導航精度。

人工智能在這裏用於對慣性導航的漂移特性實時建模。報導指出,導航精度提高了一到二個數量級,這是很顯著了。

這在理論上或許談不上巨大的突破性,因爲這還是自控的預測-校正的基本思路,但基本思路與具體實現之間是巨大的空間,效果更是天差地遠。效果而不是思路纔是產生戰鬥力的。這種大幹快乾實幹正是真正的“中國威脅”,這在中國海軍的碾壓性新艦設計和造艦能力上也有體現。

中國海軍在西太平洋上確實與美國海軍旗鼓相當了。在可預見的將來,還可能做到優勢。有意思的是,德爾·託羅在新版海軍戰略指南里,明確規定美國海軍的目標是中國,俄羅斯“降級”到和伊朗、灰色戰爭一樣的地位。美國海軍以前一直是把俄羅斯與中國並列的。

俄羅斯的國力雪崩式滑落了,俄羅斯利益被冷酷蠶食,但俄羅斯的戰略思維並沒有弱化,不時將手裏的一手爛牌打得嘩嘩響。俄羅斯如何利用美國戰略重點向印太轉移和歐洲散裝的空擋,實行本小利大的反蠶食,恢復一點戰略空間,中國甚至可以像蘇聯支援抗美援朝一樣給予一定程度的支援,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但也是另一個話題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