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 安俐 实习记者 李馨)三晋大地,蕴含着无数的奇珍异宝。手拂千年文明,足踏悠悠历史,众多名胜古迹像珍珠一样撒落在山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有这样一座永乐宫,以殿宇四壁上精美绝伦的壁画著称,被称为是中华艺术的瑰宝。更令人惊叹的是,60多年前,永乐宫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乾坤大挪移”。

守住——永乐宫的“乾坤大挪移”

永乐宫主殿。中国青年网记者安俐 摄

永乐宫现位于山西省芮城县龙泉村,始建于元代,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宫殿内的墙壁上布满了精美绝伦的宗教壁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永乐宫原址在芮城县西南20公里的永乐镇,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被规划在淹没区内。因此,国务院特批对永乐宫进行迁移保护,从1957年至1966年,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至县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国都遗址保存。

迁宫,谈何容易?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席九龙讲解:“建国初期百业待兴,没有钱,没有人,没有经验,也没有外援。”对偌大的永乐宫进行“乾坤大挪移“需要精益的技术、充足的人才和足够的财力支持。技术上需要经过勘察、测绘、设计、选址、临摹、加固、揭取、迁运、复建等步骤。“最早是准备聘请捷克的两位专家过来,他们提出将化学药品注射进墙体,软化壁画后再进行揭取。但并不保证能够揭取成功,除此之外,他们开出了数百万元的高额费用。”席九龙说。

永乐宫壁画(局部)。资料图

思索再三,国内的专家一咬牙决定撸起袖子,自力更生。其中,古建筑专家祁英涛、柴泽俊分别进行了多次壁画揭取、搬迁实验,最终确定搬迁方案。

攻坚——自力更生造就文物保护经典案例

切割和搬运过程困难重重,1962年正值困难时期,饥饿折磨着多达600多人的建设者团队,但永乐宫大搬迁工程并没有停止。漫漫长夜里,在饥寒交迫中,大家仍然坚持绘图,一边构思一边实践,反复讨论,不断修改。看着为文物保护日夜辛劳的专家学者们,当地老百姓也深受感动,纷纷贡献出家里的棉衣、棉被供专家们御寒和包裹切割下的木质结构和壁画。

从制定搬迁方案,到修复所有壁画,再到各大殿的扫尾工作,乐宫的“成宫”历程,在古建筑特别是壁画易地搬迁保护的组织形式、保护理念、工程技术等方面开创了先河,堪称文物保护的经典案例,也为我国古建筑和古代壁画的修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保护——永乐宫何以遇暴雨不慌

今年10月2日至7日,山西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河流决堤、房屋受损、农田被淹……山西的文物保护情况也让人忧心,但永乐宫并未受损。“因为我们预防性保护工作到位,日常养护力度增加,为屋面进行勾抿除草,永乐宫里外两道排水渠确保无积水,注重水、火、虫灾以及鸟害的预防。”席九龙介绍。

谈到接下来的计划,席九龙说:“下一步,我们将推进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转变,进一步把预防性保护做到位,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第二个是注重文物的周边环境保护,保护好文物的原生态的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