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 安俐 實習記者 李馨)三晉大地,蘊含着無數的奇珍異寶。手拂千年文明,足踏悠悠歷史,衆多名勝古蹟像珍珠一樣撒落在山西這片廣袤的土地上。

在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有這樣一座永樂宮,以殿宇四壁上精美絕倫的壁畫著稱,被稱爲是中華藝術的瑰寶。更令人驚歎的是,60多年前,永樂宮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乾坤大挪移”。

守住——永樂宮的“乾坤大挪移”

永樂宮主殿。中國青年網記者安俐 攝

永樂宮現位於山西省芮城縣龍泉村,始建於元代,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宮殿內的牆壁上佈滿了精美絕倫的宗教壁畫,面積達1000餘平方米。永樂宮原址在芮城縣西南20公里的永樂鎮,50年代末國家修建三門峽水庫,永樂宮被規劃在淹沒區內。因此,國務院特批對永樂宮進行遷移保護,從1957年至1966年,將永樂宮原物原貌搬遷至縣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國都遺址保存。

遷宮,談何容易?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席九龍講解:“建國初期百業待興,沒有錢,沒有人,沒有經驗,也沒有外援。”對偌大的永樂宮進行“乾坤大挪移“需要精益的技術、充足的人才和足夠的財力支持。技術上需要經過勘察、測繪、設計、選址、臨摹、加固、揭取、遷運、復建等步驟。“最早是準備聘請捷克的兩位專家過來,他們提出將化學藥品注射進牆體,軟化壁畫後再進行揭取。但並不保證能夠揭取成功,除此之外,他們開出了數百萬元的高額費用。”席九龍說。

永樂宮壁畫(局部)。資料圖

思索再三,國內的專家一咬牙決定擼起袖子,自力更生。其中,古建築專家祁英濤、柴澤俊分別進行了多次壁畫揭取、搬遷實驗,最終確定搬遷方案。

攻堅——自力更生造就文物保護經典案例

切割和搬運過程困難重重,1962年正值困難時期,飢餓折磨着多達600多人的建設者團隊,但永樂宮大搬遷工程並沒有停止。漫漫長夜裏,在飢寒交迫中,大家仍然堅持繪圖,一邊構思一邊實踐,反覆討論,不斷修改。看着爲文物保護日夜辛勞的專家學者們,當地老百姓也深受感動,紛紛貢獻出家裏的棉衣、棉被供專家們禦寒和包裹切割下的木質結構和壁畫。

從制定搬遷方案,到修復所有壁畫,再到各大殿的掃尾工作,樂宮的“成宮”歷程,在古建築特別是壁畫易地搬遷保護的組織形式、保護理念、工程技術等方面開創了先河,堪稱文物保護的經典案例,也爲我國古建築和古代壁畫的修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保護——永樂宮何以遇暴雨不慌

今年10月2日至7日,山西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秋汛,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河流決堤、房屋受損、農田被淹……山西的文物保護情況也讓人憂心,但永樂宮並未受損。“因爲我們預防性保護工作到位,日常養護力度增加,爲屋面進行勾抿除草,永樂宮裏外兩道排水渠確保無積水,注重水、火、蟲災以及鳥害的預防。”席九龍介紹。

談到接下來的計劃,席九龍說:“下一步,我們將推進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的轉變,進一步把預防性保護做到位,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第二個是注重文物的周邊環境保護,保護好文物的原生態的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