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遲開的桂花滿城飄香,不同品種一同綻放。在上海的公園綠地、大街小巷、房前屋後,種植着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四大種羣幾十個品種的桂花,這就是桂花的多樣性。正是因爲這種多樣性,我們生活的城市充滿生機活力。

以“呵護多樣之美,共建生態之城”爲主題的第七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今天(10月23日)開幕,2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在“名人講壇”上暢談生物多樣性和生物保護。未來一週,公衆可親身參與九大主題近百項自然保護活動,寫下屬於自己的自然保護故事。

“最好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就是讓其成爲‘主流’。”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道在“名人講壇”上道出了生物保護的關鍵,也引起了人們的共鳴。

物種滅絕速率比正常高100-1000倍

38億年地球複雜的演化環境孕育出多姿多彩的生命形態,據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現有生物1400萬種。不過,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加劇,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物種滅絕的速度正在加快。

魏輔文援引“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數據顯示,當下有100萬種生物面臨滅絕的風險,物種滅絕速率比正常高出100-1000倍。

“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已成爲共識。”魏輔文說,目前全國已設立10000多個自然保護地,生態空間保護力度持續加大;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引領全球綠色發展,2000年至2017年間全球綠化增加5%,其中四分之一的增長來自中國;中國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的整體水平處於國際一流,有些領域呈現領跑態勢。

保護動植物棲息地,值嗎?

隨着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保護地體系規劃建設,國家對生態保護地的投入逐年增加:祁連山國家公園2017-2018年累計投入48.69億元;2018年,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三年專項資金180億元;今年,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首批國家公園。

在長達50多年的大熊貓保護進程中,常有人問,花費大量資金保護大熊貓,值嗎?早在11年前,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立就用經濟學模型回答了這一問題:2010年,保護大熊貓棲息地的投入產出比爲10.2,即投入一塊錢,得到的經濟效益是10.2元。“如今這個數值已翻倍。”張立說。

今年,“斷鼻家族”亞洲象羣遷徙的故事牽動人心。張立表示,40多年來,亞洲象的數量一直穩定在250頭左右,但其棲息地的喪失十分嚴重。他再次用經濟學模型“算”出保護棲息地的價值所在:“如果象羣棲息地的原生森林數量減少10%,總經濟價值將減少40%。”

保護好上海這座“生態之城”

“黃浦江畔、蘇州河邊,人們在鳥語花香中散步、夜跑。”本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形象大使、內地音樂人胡彥斌分享了在他眼中,上海這座“生態之城”的模樣。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作爲國際大都市的上海,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據統計,上海分佈有原生植物800餘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七種,包括一級保護植物中華水韭等;上海記錄陸生野生動物600餘種,其中鳥類有500多種。

在今年的自然保護週期間,市綠化市容局將開展各類動植物主題的活動,引導市民親近自然,體驗生物多樣性。在上海植物園的秋季花展上,四萬盆400餘種各色花卉爭奇鬥豔;在上海動物園的蝴蝶展中,八萬多只30餘種蝴蝶翩翩起舞;而在崇明東灘“清潔溼地”活動中,你將看到幾十萬只近300種候鳥在此棲息或過境,還能親眼目睹上海控制和治理外來入侵植物護花米草的壯觀成果……

“普陀區5A綠地種植的朴樹、樟樹、杜英等鄉土植物和新優品種,將掛上植物銘牌,以後還將延伸到‘一江一河’公共空間。”市綠化市容局總工程師朱心軍說,用一週時間,充分調動市民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形成保護上海生物多樣性的強大合力,這就是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的意義。

作者:沈湫莎

攝影:葉辰亮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