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頤和園萬壽山東部的半山坡上,蒼松翠柏中隱藏着一座坐北朝南的傳統四合院,這裏就是益壽堂。

益壽堂是一座由正殿、配殿、耳房組成的四合院。院內正殿名松春齋,大門是一座精美的垂花門。在門兩邊的院牆上,還裝飾着各種造型的什錦燈窗。大門兩側的院牆上,鑲有什錦花窗,門墩爲方形,上有臥獅。

院落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原是慈禧用膳、休息的地方,後爲太醫院所在地。遠離昆明湖與佛香閣這些頤和園的標誌性建築,遠離喧囂,讓花木掩映下的益壽堂顯得靜雅清幽。

2018年10月,益壽堂成爲海淀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1年4月,正式成爲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頤和園繼耕織圖水操學堂後第二處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裏珍藏的文物,“身處”皇家園林之中,用自己的親歷爲我們講述着共和國的歷史。

文物展示

柚木花卉紋束腰五腿拼桌,桌長195.9釐米,寬153釐米,高79釐米,頤和園園藏文物。

這張桌子由兩部分拼成,每部分桌面攢框獨板裝芯。桌有束腰,托腮雕蓮瓣紋,三彎腿雕花卉紋,底足外翻呈捲雲狀。與生活中常見的桌子不同,本件拼桌中心部分另有一花卉紋桌腿支撐桌面,可支撐其將近兩米的長度。這張精雕細刻的老桌子是北平和平解放的“親歷者”,有人把它稱爲“和平之桌”。那麼這張桌子是怎麼跟“和平”聯繫在一起的呢?

時間穿越回1949年。在天津解放之後,孤守北平的國民黨軍傅作義部25萬人已完全陷於絕境。爲了保護這座馳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戰爭破壞,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力爭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在解放軍的重兵威懾和政治爭取下,在北平地下黨和愛國民主人士的有力促進下,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最終接受了解放軍提出的和平條件,並於1949年1月16日,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

根據《關於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雙方派員成立聯合辦事機構,在過渡期處理北平的軍政事務。和平解放具體實施涉及到的軍隊安置、城防、安保、行政、民生等多個方面千頭萬緒,1949年1月底,聯合辦事處在益壽堂召開成立會議。

《關於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

在第一次會議後的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軍入城接管防務。至此,北平宣告和平解放。2月1日,雙方的代表就在景福閣開展了第二次會議,解放軍方代表有葉劍英、陶鑄、戎子和、徐冰。對方代表是郭宗汾、周北峯、焦實齋,七個代表形成了當時的“北平聯合辦事處”。主要是爲了解放軍和平接管北平城以後,後續的關於軍隊的整編、文教行政的、軍管會物管會的一些交接。確定辦事處的人員的簽署名單,就是在這張桌子上完成的。這張桌子從而成爲了這段珍貴歷史的見證。

人民解放軍入城接管防務

北平的和平解放,保障了北平人民的生命及正常生活。中國共產黨接管頤和園後,十分注重保護文物古蹟,管理頤和園事務所並制定了新的組織規程,後改稱“頤和園管理處”,頤和園從此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文物展示

銅火爐長47釐米,寬46釐米,高58釐米,頤和園園藏文物。

這是毛澤東在益壽堂時使用過的銅火爐。它曾經存放於永壽齋東跨院,後移至益壽堂。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在毛澤東的率領下從河北西柏坡動身前往北平,毛澤東稱此爲“進京趕考”。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了黨中央對建立新政權的清醒認知。黨中央從西柏坡出發,乘坐汽車,在保定、涿州等地稍作停留,後換乘火車,抵達北平的清華園火車站,同已經在火車站等候的羅榮桓、聶榮臻、李克農等見面,再換汽車前往頤和園益壽堂休息。毛澤東進京後的第一個落腳點即在頤和園的益壽堂,這使得萬壽山上的小院落,成爲中共黨史、共和國曆史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地點。

3月的北京乍暖還寒,“進京趕考”的第一天,工作人員用益壽堂的銅爐生火取暖,並從外面買回熟食等食品,就着燒水的爐子,讓毛澤東喫了進京後的第一頓飯。這天下午,毛澤東等人前往西苑機場閱兵,晚上又回到益壽堂宴請柳亞子、黃炎培、沈鈞儒、馬敘倫等民主人士,與民主人士進行了親切的會談,共商國是,至夜一點多才動身前往香山雙清別墅居住。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離開西柏坡,到北平後選擇的第一個歇腳地就是頤和園益壽堂。這裏不僅留下了毛澤東匆匆的“趕考”足跡,也見證了他不變的爲民初心。這裏的文物,帶我們重溫中國共產黨“趕考”歷史,爲我們呈現了頤和園在新中國成爲人民公園的歷史,它們是中國革命的歷史見證者,也是共和國曆史的講述者。

爲了紀念這段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進京趕考”第一站的歷史篇章。自2015年11月3日起,益壽堂常設《古都春曉——尋訪中國共產黨‘進京趕考’之路》主題展覽,開放至今共展出園藏檔案原件42件、園藏文物3件、歷史圖片101幅,還原了益壽堂作爲中國共產黨進京趕考第一站的歷史,爲頤和園這座歷史名園增加了一份厚重的革命文化內涵。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頤和園益壽堂曾經

在歷史的重要時刻

見證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牢記“趕考”告誡

保持“趕考”心態

發揚“趕考”作風

趕考精神是一種追求

更是一種堅持不懈的努力

趕考精神不僅僅是路在腳下的行走

更是一場只有起點

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