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10月13日,由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聯合抖音主辦的“短視頻使用與網絡防沉迷創新機制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在會上參與研討。

會上,嘉賓們圍繞“網絡防沉迷、青少年保護創新機制的意義”“算法向善在網絡防沉迷中的實踐與方向”“網絡防沉迷的社會共治與標準機制”等議題,探討如何加強青少年等羣體網絡素養教育、提高網絡安全意識。業界專家學者都把尊重青少年的保護和發展放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對抖音面向全體用戶和全年齡段的網絡防沉迷系統給予肯定,並建議更多短視頻平臺主動採取防沉迷措施,在身份認證、內容分類、時間管理、權限設置等方面形成全行業統一的標準。

全用戶的網絡防沉迷凸顯企業社會責任

近年來,隨着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短視頻成爲人們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一部分。然而,人們在觀看的時候,也可能出現使用時長過長的情況。

早在2018年,抖音就上線時間鎖、青少年模式、親子平臺等功能,爲青少年和成年人提供工具,管理使用時間,倡導健康合理地使用手機。同時推出邀請創作者拍攝的溫馨提醒視頻,提示大家玩手機的同時也要注意休息。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鄭寧認爲,網絡防沉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其中互聯網企業應積極履行平臺責任,抖音率先推出了短視頻最嚴格的防沉迷機制,這種勇於犧牲自己的經濟利益換取社會效益的精神非常值得肯定。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主任李丹林認爲,相比傳統經濟模式的企業,互聯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具有更高意義,抖音開發面向所有用戶的防沉迷產品擁有真誠的態度,真正發揮了效應,是高度社會責任感體現。“給予主動發揮社會價值的企業更多支持和幫助,鼓勵引導更多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李丹林建議。

抖音防沉迷機制是面對全體用戶的機制,實施防沉迷意味着必然會犧牲用戶時長等數據,但本着讓用戶更科學合理使用的原則,抖音還是上線了很多提醒機制和措施,是在商業盈利小系統和社會價值大系統之間的負責任選擇與平衡。

最嚴格的青少年模式搭配優質內容池

據共青團中央、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等聯合發佈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達到1.8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爲94.9%;超過三分之一的小學生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所長郭開元認爲,網絡空間是青少年學習、社交、娛樂的重要場地,保護未成年人上網的權利,要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以保護未成年人發展權爲核心。需要優化內容池的建設,包括更有益的內容,比如適合未成年人觀看的知識視頻,促進青少年個體化的學習。

當代青少年作爲互聯網的原住民,天生就帶有一定的網絡“基因”,而抖音作爲一個“國民級”的產品,已經成爲多數青少年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在防沉迷方面,抖音實施了一系列舉措,包括14歲以下實名認證用戶直接進入青少年模式,退出漏洞防範,對那些沒有實名認證的未成年人,抖音也有更嚴格的保護措施。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副院長張歌東認爲,不能只是把短視頻看成是刷屏的信息獲得方式,它或許能成爲一種相對獨立的藝術形式,現在的防沉迷機制是各種類型的提醒、青少年模式,而從更長遠的角度看還是需要從內容端發力,當下手機的使用是人際傳播的深度迴歸,能加速知識傳播。

青少年用戶是每個平臺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爭奪的重點人羣。抖音採取最嚴格的青少年模式,14歲以下實名認證用戶直接進入,只能看一些推薦的高價值內容,長期看很可能影響青少年用戶使用體驗和留存,但抖音還是從社會責任出發堅持最嚴格的防沉迷模式,是爲了給青少年更好的保護,希望他們能學知識、觀世界,在抖音有所收穫,專家認爲類似經驗應爲更多企業採用,從個案變成行業慣例。

網絡防沉迷需重視算法這一科技手段

網絡防沉迷,技術創新是一種可行的手段,算法創新成爲當下引導合理用網的核心技術,也確實發揮了正面作用。

抖音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和推薦算法作用,通過對不同特徵用戶的分析,在使用頻率、時長、功能等方面採取針對性的防沉迷措施,是“算法向善”運用在數字治理和短視頻防沉迷領域的積極探索。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執行主任何勇認爲,抖音防沉迷系統貫徹了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絕對性,具有剛性特徵,與此同時,防沉迷系統是算法時代的精準施策。

據瞭解,抖音防沉迷機制是面向各年齡段全體用戶的機制,利用算法個性化的觸發機制,結合用戶類型、時間段、疲勞度等情況,通過用戶樂於接受的方式進行友善提醒。

中國傳媒大學腦科學與智能媒體研究院王曄博士提出,愉悅體驗伴隨着大腦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對培養興趣愛好有益的好奇心也伴隨着大量的多巴胺分泌, “短視頻平臺可以進一步發揮算法的作用,依託豐富的內容對用戶做更多樣化的信息和知識推薦,培養青少年對知識的好奇心,並不斷完善個性化的防沉迷策略”,王曄建議。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副部長劉春榮認爲,從產品角度來說,交叉科學融合是解決網絡防沉迷的關鍵,優化用戶體驗涉及心理學、設計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和學校共同參與,還要注意調動青少年羣體的自主性,建立“我願意”和“我可以”的主動性,用自律實現內心的自由。

中國政法大學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律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苑寧寧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認爲,需要增強孩子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辨別能力,在新興技術下提高他們的網絡素養及數字素養。“未成年人在網絡中遇到的問題都不是什麼新問題,都是線下問題的線上化、放大化,沉迷也是如此”,“需要建立關於網絡信息、短視頻內容等的分類標準,包括行業的、國家的,同時在技術措施等方面,全行業內相關的企業都應做更多的探索”,苑寧寧說。

網絡防沉迷需多方參與

網絡“防沉迷”需要技術創新,但從長遠來看不能單純依靠技術,還需要全社會共同擔責,共同努力。

“除了技術方面加強創新,還要加強多方共治,提高社會各個方面對未成年人保護的重視。”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洪生說,未成年人保護需要多元共治、多管齊下,無論是家庭、學校、社會、企業都要共同擔負責任。

所有的網絡平臺作爲給青少提供網絡空間和內容的主體責任人,必須承擔相應的企業責任,尤其是在網絡遊戲、網絡視頻和短視頻、網絡直播、網絡文學和動漫等青少年最喜歡的網絡內容和網絡領域,更是需要相關互聯網企業高度重視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的措施。

在促進網絡用戶健康使用短視頻方面,除了平臺的探索和努力,更需要包括家長、青少年、普通用戶、行業協會等社會各界攜起手來才能起到最大化效果,如家長在生活中對青少年更多呵護交流引導,對自身身份信息和賬號更嚴格的管理,每一位用戶更多認同平臺防沉迷的價值倡議。

如何讓孩子科學合理的使用手機一直是家長們關心的話題,抖音爲此推出了“親子守護”系統,需要家長和孩子賬號互相綁定。雙方綁定後家長可以看到孩子一週內的使用時長和使用週報,並可遠程爲他/她開啓青少年模式和設置時間鎖,以此管理孩子的抖音使用時長以及抖音視頻內容和功能模塊。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張爽表示,網絡平臺需要提供更多正向、積極、豐富、便捷的內容給予青少年。同時全社會也需要凝聚共識,建構起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治理的格局,理性看待成長,從根本上解決網絡沉迷問題。

目前,網絡沉迷已經成爲全球性問題,解決是一項複雜系統工程,需要企業、用戶、家長、學校、行業各方努力,共同提出系統性方案。探討網絡防沉迷最終要以青少年爲主體,爲他們營造一個好的網絡環境。同時要以人爲本,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的素養,保護青少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