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千古傳唱 歷史迴響——中國民歌專題文獻特展”在重慶圖書館開展。本次中國民歌專題文獻特展,依託重慶圖書館專藏文獻,從保存的文獻中挖掘民歌的發展脈絡,整理中國各時期對民歌的記錄和研究,展示民歌集成及各族人民對民歌的整理與傳承。

10月23日,“千古傳唱 歷史迴響——中國民歌專題文獻特展”在重慶圖書館開展。鄧蕊 攝

本次特展作爲2021中國原生民歌節的組成部分,由重慶市文化旅遊委主辦,重慶圖書館承辦,重慶市非遺保護中心、重慶市羣衆藝術館和重慶市區縣圖書館協辦。

展覽分爲“前言”、“國之韻·古代篇”、“民之魂·近代篇”、“文之鑄·現代篇”、“結語”五個部分,共展出文獻220餘種,含配圖共計400餘幅,展覽文本達3萬餘字。其中,“國之韻·古代篇”展出重慶圖書館館藏古籍中的民歌文獻11冊,其中包括刻印精美的明崇禎六年(1633)趙均覆宋刻本《玉臺新詠》,此書首次記錄被稱爲“樂府雙璧”之一的著名民歌《古詩爲焦仲卿妻作並序》(又稱《孔雀東南飛》),我國現存最早且完整的版本元至正元年(1341)集慶路儒學刻明修本《樂府詩集》(一百卷《目錄》二卷),此集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以及早期版本傳世稀少的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春山刻本《雍熙樂府》等重慶圖書館所藏的具有獨特研究價值的古籍善本;“民之魂·近代篇” 重點介紹了自“五四”前後歌謠運動以來,近代中國收集、編訂、出版、研究民歌的成果,展出近代民歌文獻150餘種,含97種圖書、42種報刊。其中展示了抗戰時期《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東方紅》《團結就是力量》《黃河大合唱》等現在耳熟能詳的歌曲,是怎樣用民歌的方式,吸收民謠風格創作而成。“文之鑄·現代篇”則着重展出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中國文化部門和文化界人士,進行的大規模民歌普查、蒐集、整理、保護與搶救活動,而後集成出版的成果。展覽現場還配有實體文獻、重慶地區音樂創作者創作手稿、重慶非遺項目視聽音像資料等,希冀能全面展示我國構建出的一個集文、史、圖、譜、器、聲、像於一體的民歌文獻資源體系。

展覽時間爲10月23日到11月18日。展覽開幕式上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將向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重慶圖書館贈送價值10餘萬元的《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各一套。

據悉,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中國民歌有着悠久的傳統,是世界上民歌產生最早、相關記錄也最早的國家之一。從我國最早的民歌選集《詩經》開始,我國各民族、各地區、各時期的民歌都以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徵連綿不絕,豐富着祖國音樂文化的寶庫。(中國日報重慶記者站) 【責任編輯:許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