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早的時候就在黃浦江支流旁邊。當時上海這一帶把河叫成浦,黃浦江就等於叫黃江江,叫慣了沒有辦法。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現了一個居民點,以後人口越來越多了,人多了以後要起一個名稱。因爲在上海浦邊上,所以就叫上海。儘管附近有一個小河叫下海浦,但是最終使用的名字叫上海。”今天下午,“你可能不知道的上海”《上海極簡史》分享會上,歷史學家、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在“靜思講壇”開講,從歷史、地理、人文等方面講述上海的前世今生。

對於這個浦發展成今天的上海,葛劍雄認爲:“上海佔據優越的區位優勢,處於南北之中、江海之會,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江海之會’這個條件不光上海有,但上海這個條件世界上獨一無二,哪一個江?長江。哪個海?太平洋、東海。”他進一步分析:從歷史角度看,由於良好的交通條件,人民喫苦耐勞,上海自宋朝以來經濟就比較發達,歷經上海務、上海鎮、上海縣、上海特別市等,最後發展爲上海市。從地理條件看,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瀕臨太平洋、東海。可以說,整個長江流域都是上海的重要腹地,對內對外的聯繫都較其他城市便利。這一地理優勢對上海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產生了獨一無二的重大影響。

“如今我們思考爲什麼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能夠在上海發展,中國近代史上這些重大的變化中,上海的解放,上海本地的人、本地的文化因素髮揮了重要的作用。這種獨特作用,來自上海這塊土地的特殊條件,來自這塊土地上發展奮鬥的千千萬萬的上海人。”

上海是怎麼形成的?上海人是怎麼來的?他們到了上海以後是怎麼發展的?“以前西方的學者喜歡把上海形成的過程講得相當簡單,那就是一直流傳的說法:上海是個小漁村,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國際大都市。我認爲這樣的說法太簡單了。”在他看來,上海發展過程中始終有很強的推動力,那就是特殊有利的地理環境,在這個環境下面,它的經濟、文化,各個方面,要比周圍同類的縣城要發展得快,而且有很大的潛力。

除了自然條件,人文因素也至關重要。葛劍雄指出,上海開埠後,移民人數激增。這些移民來自四面八方,受上海經濟發展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影響,形成了強烈的市場意識和較高的職業道德、契約精神,使上海海納百川成爲可能。“上海的人口,到解放戰爭中後期,近80%都是外來移民。移民中來源最多的就是浙江、江蘇。除了這些以外,來自安徽、廣東、湖北、山東這幾個地方也比較多,各地都有,還有外國人。這些移民大多數來自中國比較富裕發達的地區。”比如說周圍長三角,歷史上傳統的江南,也就是南京往下幾個府,江寧府、常州府、蘇州府、松江府,還有太倉等,這塊地方可以說是宋朝開始逐步形成的中國經濟文化最繁榮的地方,一到上海以後,如魚得水,很快就適應了上海新的社會。

此次講座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楊浦區圖書館舉辦。據悉,“靜思講壇”是楊浦圖書館聯合社會資源,以專家學者效應、新穎主題的深度解讀打造高品質講座品牌。未來,項目將邀請更多名家作主題分享,搭建市民讀者與名家溝通交流的互動平臺。

題圖:袁婧 攝 其他系出版方供圖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王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