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的人民都有一个宜居梦。对太原人来说,天蓝地绿、干净清爽、舒适整洁的环境是大家最朴实的梦想。实现这个梦想,绕不开一个关键词——“城市美容师”。城市最美的那抹“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持续奋战在城市环卫工作一线,为我们生活的家园——大美太原画上最美丽动人的妆容,用自己的方式为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贡献着一份力量。

10月26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天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在环卫工人眼里,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的,10月26日是山西省第25个环卫工人节。在此,向所有“马路天使”们道一声“辛苦啦”!你们是城市车水马龙里最美的风景!

晨曦中的最美“舞者”

10月21日4时15分,小店区小马村内漆黑一片,一户亮着灯的房子格外显眼。环卫工赵丽萍和马福生夫妇已经开始准备出发。两杯热水,两块月饼,便是他们的早饭。

太原的深秋,清晨已经有了逼人的寒意,冷得直让人哆嗦。虽说自动清扫车成为太原环卫的标配,但犄角旮旯的地方还需要人工清扫,也不是好干的活儿。雨后的平阳路,湿漉漉的路面飘落着零星的树叶。清除落叶的难度笤帚已无法解决,赵丽萍有时得用钳子甚至用手捡拾。不一会功夫,她的额头已渗出汗珠。扫道沿、夹烟蒂、倒垃圾,马福生不敢有片刻休息。

扫帚摩擦地面发出的“沙沙”声,成为这座城市最动听的声音,路灯下挥舞着扫帚的环卫工,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成为晨曦中最美的“舞者”。岁月留下的沧桑、扫街磨出的手茧,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清洁城市的激情。

今年以来,全市城管环卫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链条系统发力,投入到创城战役中,收处生活垃圾133万吨、清理各类卫生死角16.6万处、日均机扫作业里程2.5万公里。

“我们必须把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作为不懈追求和为之奋斗的美好愿景,为我市环卫事业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新的任务。”市城乡管理局副局长时中瑛表示,“要以绣花功夫精耕细织美好城市环境,提升精细化和网格化管理水平,为民创城不停步,绘就高品质、高颜值美丽城市画卷。”

“小桶子”上的“大数据”

晋源区格林花园老党员车春花如今多了一个新身份——垃圾分类督导员。“以后厨房放两个垃圾桶,一‘干’一‘湿’就容易分了。”10月17日一大早,车春花照例早早下楼,一边指导大家如何正确投放垃圾,一边给大家普及起垃圾分类的小窍门。

“目前在格林花园设置了4个分类投放点和一个归集站。4个分类投放点主要是引导居民第一步要在投放点中把垃圾进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分类,然后我们在归集站再进行二次的更细致的分拣。”北控城市服务有限公司晋源分公司总经理杨成伟介绍。

日前,在万柏林区西华苑等100余个小区,一个外观高大上、“吞吐力”惊人、类似快递柜的新家伙——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已上岗,居民可塞入纸类、金属、塑料、纺织物等可回收物,该回收箱会连接智能信息化平台,将垃圾重量、种类信息数据实时上传,同时将数据结算成零钱存入市民微信。仅西华苑东社区,每天便有400余人使用该设备。

在去年布设分类投放容器5.7万余个,配置分类收集亭1523套,初步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已重点打造出64个高标准示范小区,79个高标准示范单位,156个试点村庄,投放点改造156个。

“虽然垃圾分类示范点范围在不断扩大,但也存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选址困难、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施建设进度缓慢等问题。”时中瑛表示。

守住防疫的“最后防线”

医疗废物处置是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时至今日,市市容环境卫生中心业务科科长马卯生,依旧记得8月7日清晨接手安全收运和处置老军营小区防疫医疗垃圾紧急任务时的情景。

“我们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保障好隔离酒店防疫医疗垃圾收运任务的同时,加紧调派人手和车辆。”马卯生立即联系同事渠建利,通知负责市区医疗废物收运处置的太原润禾环卫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双喜,随时待命。当天17时左右,一接到收运防疫医疗垃圾的通知,马卯生、渠建利、薛双喜立即跟随医疗废物转运车来到现场,与老军营街道人员对接收运事宜。

“清运的第一步是消杀,工作人员分层消杀、套两层垃圾袋并扎紧袋口,放入专用垃圾桶密封。每个桶大约能装40公斤,一共装了将近30桶,一直干到次日凌晨。”薛双喜说,1200公斤疫情医废分两次运送,运完一趟,工人把自己身上穿的防护服脱掉,赶紧吃点东西、喝口水,再换上一身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再次前往老军营小区。

“自2020年初我市出现新冠疫情,大家经常连轴转,就是希望为全市人民守好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关。”马卯生说。后来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主要来自隔离酒店的疫情医废,每天有五六吨。从2020年1月20日至今年9月底,安全处置全市疫情医废近1040吨,全部实现了日产日清和百分之百无害化处理。

“大家手套一摘,双手被汗浸得发白,布满褶皱。”时中瑛深有感触地说,“大家用忠诚担当书写勇毅前行的太原城管人答卷。”

小角落里的“大革命”

造型美观,注重人性化功能设置,整洁的地面、干净的便池、清爽的水池……市委、市政府把公厕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把管好公厕确保公厕干净整洁作为群众身边实事来抓,让“厕所革命”成为改善民生的生动样本。

“这里的新公厕装修简洁大方,设施一应俱全,自动冲水、感应洗手池,还安了公厕专用除臭器,感觉和自己家的厕所一样干净。”10月20日上午,在迎泽区南海街公园公厕,南海二社区居民刘彩玲一边洗手一边高兴地说。

除了“高大上”,不少公厕的设计更加便民和人性化:有的安装智能化设备,实时对厕所温度、湿度等进行监测;有的临近居民区,附近水压不高,公厕冲水系统引入了飞机、高铁上通用的真空泵技术,比普通公厕冲水节水三分之二;有的配备“公厕家庭间”,方便市民照顾家人如厕,或是方便残疾人和携带婴儿的妈妈如厕;有的地方则安放了新型人性化移动公厕,配置儿童座便器、儿童洗手盆、助力扶手、烘手器、求助报警按钮等,还可根据道路情况将公厕整体移走,不会对原有路面和公厕本身造成破坏……

在市城乡管理局二级调研员王保定的办公桌上,一份公厕建设的成绩单跃然纸上:近年来,全市新建公厕460座、改造公厕321座、组织单位对外开放公厕742座。“我市公厕建设距国家每平方公里3至5座的建设标准以及群众期盼还有差距,要达到群众步行15分钟找到公厕的要求,在十字路口还要增建公厕。”王保定表示,“‘十四五’时期,我们仍要按照每年新建100多座的目标持续推进公厕建设,用5年左右时间补齐我市公厕数量短板。”

环卫作业的“新宠”

赵亮是小店区的一名环卫车司机,以往开着清扫车作业时,提醒行人的音乐声、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扫刷转动的机器声混在一起,在这样杂音绕耳的环境下,赵亮要连续工作8个小时,每次下班后他都会感觉“世界一下清静了”。今年,他换了一个“新搭档”——纯电动新能源清扫车,“噪音没了,尾气排放没了,以前一辆车需要两个人,现在自动化操作,我一人就够了,方便得很。”赵亮感慨道。

噪音低了、尾气排放没了、种类多了……依托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环卫车也迎来了一场电动化、智能化的创新革命,多个区县相继更新了一批新型环卫车,新能源电动环卫车逐渐成为环卫作业的“新宠”。

“环保、节能、操作方便,虽然贵了些,但跟传统环卫车比起来,少了每年每台20余万元的保养费和油费,运营成本降低了,性价比高。”市市容环境卫生中心副主任王建红介绍说。

今年,全市建成区(六城区、综改示范区和中北高新区)新增环卫作业车全部为新能源车,现有存量燃油环卫作业车全部更新为新能源车型,计划更新新能源环卫作业车878辆。其中,天然气车型537辆,纯电动车型261辆,氢燃料电池车型80辆。

目前,我市生活垃圾日转运量达5000余吨。南堰、丈子头垃圾中转站经过数年的提挡升级改造,承担起我市主城区主要的垃圾转运任务,随着近期南部转运站的建成,我市主城区及综改示范区实现了转运的全覆盖。

“无废城市”的生动实践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近年来,市城管部门全面推进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总量已呈现逐年递减的良好态势。终端处理设施上,投资数十亿元建设的太原恒康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太原市晋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均在今年投入商业运行,日处理能力累计达5300吨,全市主城区和清徐县、阳曲县的城乡生活垃圾已实现“全焚烧、零填埋”。

在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的同时,生活垃圾清洁焚烧项目还能“变废为宝”,将大家避之不及的垃圾转化为电力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居民家中。以恒康为例,该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年要“吃”掉生活垃圾近110万吨,年发电量达4.57亿千瓦时,上网电量3.93亿千瓦时,可基本满足3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据介绍,“无废城市”并不是指没有废物的城市,而是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两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正式运行,宣告省城与垃圾填埋告别,进入生活垃圾全量焚烧新时代。”时中瑛表示,“为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城管环卫部门将不遗余力,共同建设一个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空气清新的美丽家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