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江蘇省丹陽市陵口鎮折柳村,金燦燦的稻浪隨風起伏,粒粒飽滿的稻穗彎下了腰,處處呈現出豐收的景象。

2010年前,折柳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村集體年經營收入不足20萬元。近年來,該村通過土地流轉,發展稻鴨共作、景觀花卉等高效農業,從當初村集體負債26萬元的“負翁村”,發展到如今村級資產達800多萬元、村集體年經營收入穩定在80萬元以上的“富翁村”。

從村委會出發,沿着乾淨整潔的水泥路向北走上六七百米,記者來到種田大戶高建峯的加工廠,只見高建峯和工人們正在對收割機、烘乾機等設備做保養。“今年,我們新上了不少設備,可以做到全機械化操作了。”高建峯告訴記者,他一共承包了1600畝土地,年收入達70萬元,而實現這一切僅用了7年時間。

高建峯大學畢業後在常州的一家工廠上班。2014年,看到村裏發展越來越好,他在父親的勸說下,決定回到家鄉。利用自己所學的機械專業知識,高建峯不斷加大設備投入,大力發展高效農業,水稻產量也從原本的每畝不足1000斤提升到了1200斤左右。

“有合作社訂單式採購我們的產品,我們只需要種好自己的地就可以了。”高建峯所說的合作社是村裏的柳旺土地股份合作社。2011年,折柳村通過公開招聘選拔,把本地大學生、致富能手、退伍軍人等複合型人才吸引到村幹部隊伍中來,依託本土種植產業特色創辦了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在合作社指導下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經營。同時合作社還流轉了820畝土地,開展稻鴨共作,並註冊了自主致富品牌“柳旺”稻鴨米和“折柳村”生態米。“鴨子喫蟲、喫草,田間病蟲害大大降低,同時鴨子活動造成的渾水,又可以刺激水稻生長。”折柳村黨委書記王新娣告訴記者,稻鴨共作的大米因爲口感優質,每斤能賣到10塊錢,鴨子品質也不錯。兩項相加,每年可以爲村集體創造20餘萬元的利潤。

爲了讓每寸土地效益最大化,折柳村黨委藉助與常州交界的區位優勢,引入常州苗木種植戶,共流轉600畝土地用於培育景觀花卉。

沿着進村的路步行不到一公里,記者來到了目前丹陽規模最大的月季種植基地——花潤揚月季基地。基地負責人薛玉明是常州市武進區夏溪鎮人,之前一直在老家種植月季,隨着市場的拓展,原有的小規模種植明顯跟不上市場需求。“這裏的氣候、水源、土壤等各方面都非常適合月季種植,而且離夏溪花木市場開車只要半個多小時,所以2015年的時候我就把基地建在了這裏。”薛玉明告訴記者,經過7年發展,基地現有面積130畝,共有30萬株樹狀月季,包括歐洲月季、藤本月季、“切花玫瑰”等近300個品種。去年,基地銷售收入達300多萬元。

花卉產業的發展讓村民獲得了就近就業的機會。“在家門口就能上班,一年工資26000多元,這樣的好事,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年75歲的村民貢孝明說,除了工資,每年還有4畝地的流轉費用4000元。村居環境的改變、生活水平的提升,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歸鄉回巢”,如今已有20餘名在外務工的年輕人返鄉從事高效農業。

2020年,折柳村在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時,因地制宜美化、亮化月季基地周邊道路和環境,使月季基地成了陵口鎮的“網紅打卡點”。王新娣表示,折柳村將大力發展花卉觀光旅遊產業,寫好農旅融合發展文章,走出一條屬於折柳村的強村富民之路。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錢飛/文王昊晨/攝 通訊員 孫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