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週報

原標題:北上廣深“人口餘額”不足,準一線城市的機會來了

近日,深圳“人口餘額不足150萬”的消息登上了熱搜。

“人口餘額”並非新詞,但對大多數人還比較陌生。所謂“人口餘額”,即每個城市規劃設定的未來常住人口規模目標與當前常住人口規模之間的差額。

從目前發佈相關規劃的城市來看,一線城市相對來說“人口餘額”不足,北上廣深總體“人口餘額”僅有411.59萬人。

其中,《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提出,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1900萬人。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規模爲1756.01萬。換言之,深圳“人口餘額”尚有143.99萬人。

“人口餘額”不足,對一線城市來說,其實是一個喜憂參半的的消息。

喜的是,近年來多輪的中國城市人口爭奪競賽中,一線城市儼然已是贏家。如果說人口的吸引力代表着一個城市的競爭力,那麼這對一線城市來說,當然是一個好消息。

憂的是,一個城市對人口的吸納終究是有極限的。簡而言之,“人口餘額”不足就代表着這個城市的人口將要飽和。這個時候,交通擁堵、高房價、大氣污染、居住難等“大城市病”就會更加凸顯。

此外,規模再大的城市都需要更新,需要人才迭代,已經接近飽和的城市如何對新來者張開懷抱?

面對“人口餘額”不足,城市應該作出何種反應?根據最新消息,近期深圳收緊了入戶門檻,學歷型人才最低入戶要求改成了全日制本科。

這種反應的力度,應該夠了。“人口餘額”不足的城市,沒有必要過度緊張乃至過度反應。因爲一個城市究竟能容納多少人口,只是理論上的數字。當城市人口規模膨脹到一定程度,趨勢就會自動放緩,這樣的規律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幾乎毫無例外。

衆所周知,城市人口集中,是利於發揮規模和聚集效應,提高經濟運作效率,而特大城市人口規模上限在哪裏,學術界對此並沒有統一的意見。

假設一個城市最多可以容納八百萬人口,但實際湧進來的是九百萬人,這多出來的一百萬人既然能在這個城市立足,就一定有其生存之道,有什麼必要過度擔心?

有觀點認爲,中國特大城市容納的人口其實並不是太多,而是還不夠。放到國際上比較,此論並非沒有道理。比如日本東京,人口就超過了中國所有一線城市。

由此來看,只要規劃再科學一些,中國的一線城市還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口。

一線城市“人口餘額”不足,對周邊城市當屬利好。如果從一線城市“溢”出來的不僅是人口,還有產業,那麼接下來,臨深、臨滬等城市將迎來爆發期。

真正該對一線城市“人口餘額”不足的消息有所反應的,是那些準一線城市。這個消息等於明白無誤地告訴它們,儘管在人口爭奪中使用了各種措施,但它們對人口的吸納能力仍然不夠。

如南京和蘇州,這是近年發展較快的城市。根據《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年)》,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規模擬控制在1300萬人以內,而2020年,南京的常住人口爲931.47萬人。

類似的還有蘇州,根據《蘇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到2035年,蘇州市域常住人口規模1700—1800萬人,這一數據較2020年的人口普查1274.83萬人相比,也有超過40%的增長空間。

是什麼因素在制約人口向這些城市湧入,對此應該作出什麼樣的改進,這些城市應該去認真研判了。

(作者系特約評論員)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