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挺看得起我們,把美英“分給”中國!

美歐要明確分工,對中俄“分而制之”?

今年底,美歐即將舉行高層雙邊磋商。據一個歐洲的議員自爆,美英這兩個盎格魯-撒克遜的“兄弟”將專注打壓中國,歐洲其他國家則負責對付俄羅斯。

爲了“師出有名”,美歐輿論和政客這段時間密集炒作“中俄軍事威脅”。

前有英國《金融時報》兩度炒作“中國發展高超音速導彈”,現有中俄軍艦聯合巡航被渲染成“向美日示威”。

蘭德公司兩個月前一份關於中俄軍事合作的報告也被美媒翻出來,用以證明中俄軍事合作增強對美構成“越來越大挑戰”,並鼓譟美軍加強軍備。

但顯然,美歐一些媒體、政客和智庫的這番操弄只會讓華盛頓陷入越來越窘迫的政策困境。

1

俄羅斯《消息報》的一篇獨家報道稱,歐盟和美國將在今年底前舉行雙邊磋商,主題很明確,爲的是應對俄羅斯和印太地區的問題。

聽起來,好像也不意外。

三邊安全夥伴關係、“四邊機制”、“五眼聯盟”……就這麼幾個國家排列組合,美國已經整出這麼多個小羣。再在歐洲方向上使勁,也是美國的老套路了。

不過,美歐此番動作,還有新謀算。

歐洲議會與美國關係代表團成員、斯洛伐克議員米蘭·烏里克說得很直白:歐美的真正意圖是討論未來幾年的政策,未來“盎撒”國家的地緣政治方向將更加關注印太地區,對抗中國。而歐洲其他國家將被委任爲“代理人”的角色,對抗俄羅斯。

也就是說,美歐想對中俄“分而制之”:美英VS中國,歐洲其他國家VS俄羅斯。

歐洲想要的很多,既要“戰略自主”,降低對美依賴,同時又想保持與美國的良好關係。怎麼辦呢?對抗中俄,是美歐利益的“公約數”領域,那就投美國所好,以期如願實現自己的“既要又要”。

哪有這麼好的事情?

這些年來,美國自私自利不惜損害盟友利益、拿盟友當槍使的事真沒少幹。澳大利亞不久前還喫過虧。在澳對華出口暴跌後,美國絲毫沒念及“盎撒”兄弟的情誼,迅速踩上一腳,瓜分其在華市場。

歐洲應當保持清醒,不要被美國當槍使。

2

爲了打壓中俄更加“師出有名”,最近一段時間,華盛頓沒少炒作“中俄軍事威脅”。

中俄海軍10艘艦艇組成的編隊上週一穿過日本北部的海上咽喉要道津輕海峽後,上週五又穿越日本南部的咽喉要道大隅海峽。

這是中俄艦艇編隊首次共同通過津輕海峽和大隅海峽。

按理說,繞日本列島一週,最緊張的當屬日本。可架不住美國主動給自己加戲。雖然經常在中俄周邊海域搞所謂“自由航行”行動的美國官方迄今還沒有發表評論,不過,有美國媒體跳出來稱,中俄海軍在西太平洋進行首次聯合巡航是“向美日示威”。

這就是隻許州官放火的霸權邏輯。

今年以來,美國沒少拉着澳大利亞、日本等頻繁在西太平洋舉行聯合軍演。中俄如今加強軍事合作,不過是應對美國戰略打壓的必要反應。

細究起來,倒是英國《金融時報》近來接連兩次炒作“中國發展高超音速導彈”很是值得說道。

英國媒體兩度爆料,美國各方官員陸續下場,很是有點“你搭臺我唱戲”的“默契”。

原來,拜登政府的“核態勢評估報告”即將出臺,之前傳出的風聲是,拜登試圖削減美國核武現代化的“蛋糕”。

這就要動美國國防部門、情報部門和軍工集團的奶酪了。

難怪本週將卸任的美國裁軍大使羅伯特·伍德會表示,“對中國在高超音速方面的行爲非常擔心”。他還不忘“捎帶”上俄羅斯。伍德稱,俄羅斯也擁有高超音速技術,美國原本想避免發展該領域的軍事能力,但現在別無選擇,只能跟進。

其實,沒有什麼“別無選擇”,不過是美國自己內部爭奪國防預算搞出的慣常戲碼。

3

美歐輿論百般渲染“中俄軍事合作威脅”並試圖“分而制之”,但蘭德公司,美國一家知名防務智庫,不久前卻在一份研究報告中道出當前華盛頓在中美俄關係上的“政策困境”。

爲了找到“削弱中俄軍事合作”的鑰匙,報告梳理過去近20年來中俄關系發展中的一些關鍵節點:

2002年簽署“15年軍事合作計劃”,被認爲是兩國關係升級的關鍵。這項計劃“擴大了軍事裝備供應、技術授權和聯合研發”。

接着就是2003年,中俄首次聯合“實地演習”,標誌着兩國轉入更深層次“合作”。隨後,聯合軍演深度和範圍逐漸變得更爲複雜。

2012年到2017年,很大程度上因爲西方制裁,中俄關系又從“合作”升級爲“協作”。兩軍之間“手拉手協作”漸成慣例。

到了今年8月,美國倉促撤軍阿富汗之際,中俄在中國境內的大規模聯合部隊演習,被美聯社認爲反映了兩國軍事合作的“新水平”。

報告判定,導致中俄軍事合作日益緊密的一個核心肇因,就是“共同應對來自美方的威脅”。

意識到中俄軍事合作“將繼續下去”並對美國“構成越來越大的挑戰”,蘭德公司首先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上策”:

美方進行重大政策調整。除非如此,否則“美國政府幾乎無法破壞中國和俄羅斯日益加強的關係”。

美方需要做出什麼“重大政策調整”呢?

就是減輕對中俄的制裁。報告說,這不僅可以緩和美國與兩大全球競爭對手之間的關係,還可能導致中俄關系“削弱或降溫”。

但美方的困境恰恰在於,這種政策調整“不受歡迎”,根本不大可能發生。

無奈之下,蘭德公司作爲一家以防務研究見長的智庫,又提出基於它老本行的建議:

美軍必須做好準備應對中俄越來越複雜的武器系統,以及建立聯合基地以及最終展開聯合軍事行動的可能性等。

說白了,就是建議美軍加強軍備,以備未來跟中俄“硬碰硬”。

蘭德公司的報告,勾勒出一個無解的下滑螺旋:

美方雙拳出擊打壓制裁中俄——中俄被迫在軍事上相互走近——美方進一步謀求在軍備和軍力上力壓中俄——中俄爲了自身安全不得不進行更多合作。。。。。。

蘭德公司這份報告的發佈時間是今年10月。

隨着英國《金融時報》指稱中國發展高超音速武器,尤其上週中俄軍艦首次繞日巡航,一些美媒又將這份報告翻了出來,並將重點放在“中俄關系或將繼續加強,美國應做好準備迎接挑戰”。

但報告中提出的“迫使中俄不斷加強軍事合作”的原因,即美方對中俄兩國的制裁,纔是美媒乃至整個西方輿論真正應該關注的問題。

無論西方輿論如何渲染,中俄的軍事合作都算夠剋制的了。

兩國不結盟,每次聯合軍事行動也都儘量避免引發“有針對性”的聯想。這次中俄軍艦聯合巡航期間,“聯合編隊嚴格遵守國際法有關規定,未進入其他國家領海。”

美國及其盟友動不動在中俄周邊海域搞所謂“自由航行”,毫不掩飾目的地舉行四方安全機制聯合軍演,組建AUKUS安全聯盟,相對來講,中俄的聯合行動無疑是防禦性的。

就像俄國防部所說,“巡航的目的就是要展示俄中國旗,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以及保護兩國海上經濟活動的資產。”

如果蘭德智庫真找到了美國與中俄關系緊張的癥結,那它提供的“鑰匙”不應該是渲染中俄軍事合作“威脅”,鼓動美軍加強備戰,而是幫着警醒華盛頓,琢磨如何打破它的政策困境。

來源:補壹刀/叨叨姐&刀劍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