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县黄磨西摄

唢呐吹起来,芦笙舞跳起来,民族风“刮”起来……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盐井镇团结社区,各族群众经常相聚在民族团结大舞台上,对歌、舞蹈,欢度闲暇时光。在这个全县搬迁规模最大的安置点,民族特色浓郁的文体活动成了有效促进各族群众相交相融的催化剂。

盐津县苗学会黄磨西摄

团结社区安居乐业的和谐景象,是盐津县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个缩影。素有“滇川门户”之称的盐津县,居住着汉、苗、彝等37个民族39.8万人。近年来,盐津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按照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理念,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赓续民族团结基因聚焦特色抓创建

豆沙关古镇黄磨西摄

两千多年来,盐津一直是中原入滇的战略通道,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缩影。先秦的僰道、秦朝的五尺道、汉代的南夷道、隋唐的石门道、南方丝绸古路,在盐津交叉重叠,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盐津交汇融合。

豆沙关黄磨西摄

距盐津县城20公里的豆沙关,在古时是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豆沙关西侧崖壁上的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虽已历经1200余年风霜,却依然字迹清晰。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记载唐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具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的重大历史意义,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盐津的历史使命,也是如今盐津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特色和高点。

近年来,该县坚持赓续民族团结基因,深入开展“十进十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涵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目前,盐津县创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已通过省级初验,已创建省级示范单位8个,市级示范单位37个,市级示范乡镇1个,县级示范单位49个,县级示范乡(镇)1个,县级示范村(社区)7个,县级教育基地1个,形成了以点串线、连线成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民族团结进学校黄磨西摄

推进“四大融合”围绕重点抓创建

多年来,盐津县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与各部门主责主业工作、与各村寨(社区)特点亮点工作相融合相推进。

与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相融合。近年来,盐津县整理出版了《盐津百年人物》等书籍,挖掘、弘扬党史、革命史、抗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盐津各族英模的先进事迹,为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生动素材。

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融合。兴隆乡大坪村、滩头乡生基村是盐津县的两个苗族聚居村,目前,这两个村已全部通硬化公路。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盐津县累计争取、整合投入各类资金82.75亿元,先后建成2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重塑布局“鸡、牛、竹”三大富民产业和“煤炭、绿色硅材、玄武岩”三大富县产业,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亮点、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增收的全覆盖目标,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盐津县地处金沙江流域,承担着长江上游生态修复的国家战略,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示范创建以来,盐津县在绿色发展,生态担当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成大坪苗族村、生基苗族村、三河澜湾苗寨等一批民族特色村寨。

与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相融合。盐津高考上线率连续三年排名昭通市前3位。通过不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使各项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夯实基础抓创建

历史悠久的盐津底蕴厚重,自古便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互通之地。近年来,盐津县深入挖掘、弘扬民族历史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近期,盐津县各族群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和文体活动。全县各机关、企事业、教育卫生单位,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与建党100周年相结合,开展各类庆祝活动60余场次。美食节、重阳节、花山节等活动不仅促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人文交流,还展示了盐津绚丽多姿的历史文化。

芦笙制作技艺黄磨西摄

高竿舞狮、苗族大唢呐、关河号子、金丽剪纸、端公戏、打鼓草、牛灯……一系列传统民族歌舞、技艺被列入省市级非遗。《盐津苗族志》的编纂出版,全面、系统地记载、介绍了盐津苗族的历史沿革。

民族团结手机报黄磨西摄

此外,盐津县坚持践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数千年来民族文化良好的交融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2018年,盐津县已全面实现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覆盖要求。

盐津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推动示范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深化创建内涵,提升创建水平,进一步把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规律特点和时代定位,彰显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一步发挥盐津厚重的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亮点,不断提升共创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云南网记者毕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