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超3亿,打造防治生态圈上海率先破局

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脑卒中,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五分之四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是由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病人群逐年增加并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预计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人,其中冠心病患病人数达1100万人。

与此同时,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全部死因比率第一,农村心血管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为45.50%,城市心血管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为43.1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面对不断攀升的患病人群和严峻的防治形势,近日,在由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创领心未来-慢病管理生态圈论坛”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院长陆勇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中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沉重,需优化管理、构建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

“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为例,这是一种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包括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DVT)。在几乎全国所有的医院里面都发生过因VTE在院猝死案例,所以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做好VTE预防工作,为患者打造好安全地带也尤为关键。”陆勇教授介绍,VTE事件的发生率三级医院高于二级医院,但是VTE事件的死亡率二级医院是三级医院的三倍。所以我们希望,在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患者能得到更多的保障。例如,将抗凝药物等纳入到新一批的集中采购和国家谈判目录较为关键,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可支付能力和药物的有效性。

率先打造区域VTE防治系统

心血管疾病是心脏和血管疾病的一个类别,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其中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脑卒中,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五分之四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是由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其中三分之一的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的人群中。

在谈及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管理经验时,陆勇教授介绍,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心血管疾病领域致死性极高的疾病,但可通过院内VTE防治体系路径的改善助力患者闭环管理来有效防治降低疾病死亡率。一方面,心血管疾病管理需要全院性的协同。由上及下、由下及上进行动员,目前瑞金医院几乎所有的科室的医生都会主动地推进评估相关疾病的预防措施落地实施情况,这也是慢病管理的一大基础。

另一方面,需要推进全院性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例如,瑞金医院会选择推进人工智能的辅助决策系统,通过计算机的自动计算,提醒医生所救治的患者疾病危险频率、程度,以及相关的建设性的医嘱,有了这样的体系以后,医生就可以非常轻松完成基本的预防操作。此外,还需建立预警体系,例如,一旦发生了疑似VTE事件,整个医院的相关肺栓塞反应团队(PERT)就需要做好准备,及时到诊间到床旁进行会诊,纳入整体的快速反应流程,最终让患者得到最好的照顾,减少VTE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互联网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辅助,来提高早期疾病的预警识别,通过数字化、自动化、一体化平台来加强患者的随访管理,从而进一步巩固患者的安全地带。”陆勇教授称。

实际上,针对VTE的防治,在2019年5月,瑞金医院牵头建立了上海VTE规范防治联盟。2020年1月,联盟发表全国首个省市级VTE规范防治白皮书。这是中国首部地区性VTE防治现状报告。今年4月,《上海市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规范防治》白皮书(第二版)发布。

目前,联盟的20家三甲医院中,有18家医院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VTE防治的体系,13家医院已经通过了国家认证,成为全国的VTE防治示范或者是达标单位。与此同时,各医院目前的VTE的规范防治比例已经超过了40%,有40%的住院患者进行了规范的VTE预防,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有13家医院已经建立了人工智能的VTE辅助决策系统,覆盖全院所有的患者。

“VTE防治体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区域性的VTE防治系统和体系的打造,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VTE防治体系的建立难点还是在于整体抗凝药物的应用。这里面包含了对于药物质量的稳定性要求,需要最大程度的减少药物的副作用。”陆勇教授强调,对于心血管疾病关注而言,药物的品种和规格是要保证一定的稳定性,需要避免因为集采政策出现整体价格波动太大的情况,毕竟,这会影响到医生的预期和患者本身对于药物治疗的判断。

推动心血管慢病全生命周期管理

针对集采对于企业的影响,赛诺菲中国创新及核心事业部总经理刘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集采之后让更多企业明白全渠道布局的重要性。目前,赛诺菲心血管疾病用药是全渠道销售的,无论是大医院,县域和社区医院,零售药店,互联网医院都能通过处方获得。

“从当前慢病患者的购药渠道趋势来看,渐渐地会从大医院往基层下沉,往零售扩面,线上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疫情的影响,比较经典成熟的治疗方案,线上的比例会慢慢增高,因为随着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随着病情的变化,渠道比例将会成为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刘菁说道,这就要求企业不仅仅将目光放在医院,更要打造全渠道的慢病管理生态圈,建立从预防、诊断、治疗、随访和支付等方面推动心血管慢病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闭环。

实际上,这已经成为一大常态。在疫情催化、政策驱动和市场拉动之下,包括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线上问诊平台、医药电商、医疗信息化服务商、药企等在内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布局慢病管理生态圈。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老龄化趋势逐步加快的背景下,破解慢性疾病快速增长的防控问题已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核心诉求,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内慢病管理市场的空间将突破千亿规模,且增长潜力巨大。

不过,慢病管理生态圈的落地也具有一大难度,对此刘菁介绍,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把创新药物快速引进中国。随着药监部门的新药上市审评流程越来越快,新药从获批到上市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创新药物是生态圈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不断推出创新药物才能真正改变慢病治疗格局,优化药物经济性;

二是,规范疾病诊治流程,树立全疾病管理的理念。以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为例,这类患者需要有术前/术后治疗,患者通常患有高血脂、高血压、房颤、糖尿病等疾病,如此需要为每个患者提供完整的治疗方案,而这个完整的治疗方案也需要让药物更好的组合的同时,让患者更方便地进行疾病管理;

三是,做好全渠道的管理。在医院、药房、社区医院、县域医院、互联网医院,线上及线下多渠道布局市场,最大化各渠道的人力、物力协同作用,提升患者的药物可及性;

四是,提升患者的支付可及性。其中涉及国家医保、商业保险、城市的普惠保险项目,通过这些项目让患者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购到药、治好病,这也是生态圈的落地的关键要素。

“今天的药企要与整个生态圈建立合作,合作方需要包括药物公司、器械公司、数字化医疗公司、保险公司等,通过实现充分的合作为患者真正提供整套的治疗方案,带来除了药品之外的更大的价值。”刘菁补充道。

心血管疾病预防必不可缺

从预防学上来看,很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源于生活方式的转变,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也使得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重要。毕竟,心血管健康不单纯意味着救治这一个环节,需要综合考量、全面管理,如救治能力、危险因素暴露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政策、费用、药品配备等多方面的投入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提升整体健康状况是有积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张俊峰教授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以冠心病为例,这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供应心脏的动脉冠状动脉发生硬化后,血管腔变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引起,患者胸痛、胸闷,严重可死亡。其中比较常见的心绞痛,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症,患者发作时常见脸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非特异性体征。近年来,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日益增多,在各大医院心内科病人中冠心病占50%以上。

“因此,需要加强对于疾病的诊断,而冠心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心肌酶学检查和心电图的变化特征来诊断。建议有条件的人群可作运动试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张俊峰教授表示。

在确诊后,患者也需要实现正规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一是,药物治疗。通过服用药物来治疗冠心病是最为简单的一种方法。况且,目前在临床上也有可以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其可以很好的帮助缓解疾病的症状,进而可以帮助稳定病情。但是服用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才好,也就是谨遵医嘱,根据患者自己的情况来做判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是,冠脉搭桥手术。该手术首先要从患者身上的其他部位取一部分血管,把它接在冠状动脉的两端,这样做使血流可以绕道而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手术不适合做过已经做过支架手术的患者;

三是,介入治疗。对于患有单支血管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来说,需要通过使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它可谓是治疗冠心病的最佳选择。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法,对患者的创伤度很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医疗水平会越来越先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也在随之增多。方法一多,在选择上就要谨慎起来。”张俊峰教授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首先,坚持长期服药。不突然停药,定期就诊复查;其次,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坚持适量体育锻炼,避免做剧烈运动,防止肥胖,戒烟限酒,不多饮浓茶及咖啡等;再者,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免剧烈的情绪波动;此外,合理膳食。低盐低脂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饮食不宜过饱,提倡少食多餐;保持排便通畅,防止便秘。

(作者:季媛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