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爬雪山、過草地,縱橫十餘省,長驅二萬五千裏——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和將臺堡會師,標誌二萬五千里長徵勝利結束。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爲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5週年,央廣網推出系列報道《長征路上新青年》,看新時代的長征路上,中國青年如何交出更優異的答卷,書寫更壯麗的詩篇。

央廣網福州10月25日消息(記者 龔雯)曾經,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是中央紅九軍團的長征出發地,村口的紅軍橋廊柱上,留着“生命等高線”,那是當年紅軍徵兵時的身高標準線,人比槍高當紅軍。中復村一帶,二千多位青年曾從那條線走過,步履鏗鏘,絕大多數人只留下永遠的背影……

現在,中復村是聞名的紅色研學聖地、“紅軍長征第一村”。今年32歲的義務紅色講解員、紅軍烈士後代鍾振華頭戴耳麥、手提音響,正在爲遊人講解這裏曾經發生的悲壯感人故事。

作爲長征路上新青年,鍾振華從2017年決定返鄉幫助父親整理紅色歷史事蹟,堅定地從事起紅色歷史義務講解工作。看到家鄉紅色研學旅遊日益旺盛,他感到自己肩上有了一份光榮的責任。

中復村義務紅色講解員鍾振華(央廣網記者龔雯 攝)

承襲父親事業 返鄉義務講解

中復村是“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被稱爲“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第一村”。1934年秋,中央紅軍第九軍團在此與國民黨軍隊展開了七天七夜的松毛嶺阻擊戰。當年9月30日,紅九軍團在中復村觀壽公祠舉行誓師大會,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由於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得到良好控制,10月16日以來,中復村紅色旅遊開始復甦,研學團隊絡繹不絕。

鍾振華正在爲遊客講解中復村(央廣網記者龔雯 攝)

講起發生在家鄉的這段歷史,鍾振華如數家珍。在講解時,他時常將自己蒐集到的“民間故事”說給遊客聽,常說起“最沒鳥用的人”、慷慨赴死的不歸橋、六子當兵等感人事蹟。

從小,鍾振華髮現紅色故事就在身邊。於201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網絡經濟專業的他,多年幫父親蒐集、梳理家鄉的紅色故事。2017年,他辭去了工作,從廈門回到家鄉,開始專注與父親共同整理紅色資料,併成爲一名義務講解員。

當記者問他最初選擇一份義務工作是否有過糾結,鍾振華坦率地說,“我認爲這是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不單以金錢酬勞爲衡量,堅持義務爲客人講解,就是爲了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讓家鄉不爲人知的歷史清晰起來,爲人所知。”

鍾振華的父親鐘鳴是有六位紅軍烈士親人的老紅軍後代。早在1983年,時任教師的鐘鳴發現,中復村裏零零散散的故事是一部光榮的紅色歷史。從此,他利用業餘時間收集紅色史料、學習歷史,併爲來到村裏的人講解紅色故事。

多年前,鐘鳴從在北京經商返回中復村,專注挖掘整理松毛嶺紅軍資料,做起了義務講解,2015年被政府聘用,成爲正式的紅色傳統教育講解員。後來,鐘鳴多次擔任中央媒體開展的中復村紅色旅遊節目和直播的出鏡嘉賓。

“來旅遊和學習的人越來越多,父親比較忙,年齡又大,有時候會體力不支。”鍾振華說,自己基於對紅色歷史感興趣,且父親對紅色歷史的挖掘研究讓自己深受觸動,於是決定回鄉支持父親,同時照顧家人。

鍾振華爲遊客講解紅軍橋上的“生命等高線”(央廣網記者龔雯 攝)

現在,父子倆成爲搭檔,紅軍橋、紅軍街是鍾振華的固定講解點,而父親鐘鳴則負責松毛嶺保衛戰指揮部舊址觀壽公祠的講解。

近幾年,紅色旅遊愈發受到市場青睞,大量遊客來到中復村。每天十多組的講解,讓鍾振華的嗓子變得有些沙啞,但他依然樂在其中。

挖掘紅色故事 創新講解風格

如今的中復村,依然保持着一個延續了87年的奇特約定——提前一天過中秋節。

1934年9月23日,松毛嶺阻擊戰打響的這天恰逢中秋節,而後戰鬥持續了七天七夜,戰況異常慘烈,屍橫遍野。爲緬懷戰鬥中犧牲的紅軍將士,從此每逢中秋,中復村的鄉親們便提前一天過節。而農曆八月十五這天,則有掃墓習俗。

當人們走在中復村裏會發現,許多老房子的門板參差不齊,甚至與門框完全不合縫。當時的村民將門板拆下,製作成擔架運送傷員。“家家戶戶無門板、家家戶戶無牀板”是當時老百姓支援前線,與紅軍同舟共濟的真實寫照。

遊客來到“紅軍長征第一村”中復村(央廣網記者龔雯 攝)

遺蹟無言,力重千鈞。在中復村,民衆們支持紅軍、緬懷歷史的故事數不勝數。於鍾振華看來,這些樸實中流露出真情實感、有血有肉的故事,纔是光榮歷史中最能感染普通羣衆的部分。

“正是因爲如此多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革命先驅,纔有了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我們最應該感謝和緬懷的,就是這一些最可愛的人。”鍾振華說。

爲了生動地講好這段歷史,他不僅跟隨鐘鳴研究過許多史料書籍,還從鐘鳴訪談過很多村中老人和老紅軍後代的經驗中,獲得了豐富的故事素材。空餘時間,他經常去其他紅色旅遊景點觀摩學習,瞭解當地講解員的風格和特色。

在講解中,父子二人也不斷總結、不斷提升,針對黨員、青年、小學生和研學團體等不同的人羣,採用不同的講稿來講解,讓講解更有味道,力求接地氣,讓遊客聽進去,有所感動和收穫。

“父親因爲掌握豐富的史料,講解生動感人,頗受遊客歡迎。”鍾振華說,父親的講解風格有一股正氣,嗓音中氣十足,是自己心中認可的講解員形象,但由於自己嗓音和性格與父親有些差異,所以正在探索適合的講解方式,以平實、親切的語態和故事細節彰顯特色。在實踐當中,鍾振華深刻地記得聽自己講解而落淚的那些面孔。

鐘鳴(左)和鍾振華(右)父子(央廣網記者龔雯 攝)

鍾振華的書房裏,《羅炳輝傳》等紅色書籍擺滿書架,許多書籍已被翻閱得陳舊,中復村的不少講稿都在這裏誕生。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5週年,鍾振華和父親正在編寫松毛嶺戰鬥烈士紀念碑“微黨課”講稿,爲新增的講解點做準備。

鍾振華和父親在中復村的松毛嶺戰鬥烈士紀念碑前(央廣網記者龔雯 攝)

紮根工作崗位 助力紅土地振興

近年來,讓鍾振華感到欣慰的是,歷史在他們父子的講解中變得生動起來,中復村的形象在遊客心中變得更加立體,而中復村也從一個閩西革命老區的小村莊依靠紅色旅遊走向振興之路。

鍾振華告訴記者,中復村裏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項目正在如期建設,紅色旅遊配套設施和體系愈發完善,當地每年接待遊客量近30萬人次。

踏上石碣路來到紅軍街,兩旁店鋪懸掛“汀農淘寶”“長征淘寶”等招牌。鍾振華說,這裏當年是紅軍時期的貿易中心,近年來被打造成遠近聞名的“電商一條街”,實現了老街煥新顏。鍾振華帶領遊客走到這裏時,不少人會帶走一些農特產品。

“我們能做的事不多、不大,但在講解過程中能夠把當地的東西宣傳出去,我覺得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鍾振華說。

中復村是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央廣網記者龔雯 攝)

今年6月,他被共青團龍巖市委聘請加入龍巖青年講師團,併成爲“青年黨史領學人”,得以爲更多的青年團體講解紅色歷史。在景區因新冠肺炎疫情暫停接待遊客期間,他和父親整理講稿、組織螺隊修繕松毛嶺戰役棧道……爲講好發生在中復村的長征故事貢獻力量。

鍾振華在中復村紅軍橋上講解(央廣網記者龔雯 攝)

“現在,一些年輕人也想加入到中復村的講解隊伍中。”鍾振華希望,未來能夠通過父子二人的示範與口耳相傳,建立一支本領過硬、知識過硬的講解員隊伍,爲中復村的紅色旅遊注入動力,進而通過旅遊業帶動周邊產業,讓百姓走上致富路。

而對於自己的聽衆,鍾振華通過講解當地歷史,讓大家瞭解到長征的艱辛和殘酷,希望能感染大家更有激情地學習黨史、汲取長征精神,更好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

在鍾振華看來,如同80多年前無數青年義無反顧投身革命,新時代的青年人更應該去改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希望通過紮根本職工作,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祖輩用命創造的長征精神,是一種家國情懷,是不懼艱險、不畏犧牲,是讓人民過上好生活。”鍾振華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