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今天我們就是要揭開美國最不願提及那段“強迫勞動”的黑歷史,讓更多人知道,這纔是真正的美國。

“當年,他們被揪着辮子強迫勞動,默默承受種族歧視的屈辱。

說這話的人叫麥德森。

當地時間10月25日,一個介紹美國華人200多年來艱苦奮鬥經歷的大型展覽——“美國華人奮鬥史圖片實物展”,開始一連七天在紐約舉行,麥德森是展覽主辦方的負責人。

這一展覽以真實史料,圖文並茂的型式向美國社會重現,華人當時在建設美洲新大陸和對政治、經濟等方面作出的貢獻。自18世紀後期開始,成千上萬的華人被以“賣豬仔”的方式來到美國,參與了許多後來奠定美國繁榮的艱苦工程。

而當時,美國人採取的手段,就是今天他們用來抹黑中國的“強迫勞動”。

其實,在這個被用來攻擊中國的詞語背後,還藏着一段美國不願提及“黑歷史”。而且,這段黑歷史深刻反映的不只是強迫勞動,還有當時美國白人及政治精英遠比這更黑暗、更罪惡的無恥行爲。

01

談到美國的崛起,很多人都知道,自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開始走上工業化道路,而南北戰爭結束之後逐漸步入成熟階段。而在從內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不到50年的時間裏,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升級爲一個具有工業體系的城市化國家。

那麼,是誰爲美國這50年的“快速發展期”奠定了基礎呢?

在美國的歷史書裏,當然是那些代表美國政治精英的“先賢”,和以白人羣體爲主的“自由、勇敢開拓者”。但是,那些失去自由、拿着低廉報酬(有的甚至根本就沒拿到報酬)爲美國挖金礦、修鐵路的勞工,做出的巨大貢獻卻幾乎沒有人提。

甚至在當時,那些勞工數次想憑藉自己的本分、勤勞、能喫苦來改變命運,卻一次次被“黑手”掐滅希望。

19世紀中期,美國發現金礦,包括華人在內的全世界工人湧入美國淘金。

根據已故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在《美國華人》一書所述:1848年初,當時的加利福尼亞州剛剛發現巨大的金礦。當年2月,第一艘載着由廣州駛往加州的海輪“美國鷹”號抵達舊金山。

隨着“加州發現金礦”的消息在中國越傳越廣,再加上招募人員編織出天花亂墜的“淘金成功”故事,越來越多渴望通過到海外發展來改變人生或家族的華人前往美國。1849年,來加州的華工增加到了325人。

旅美歷史學者王元崇在《1882年,排華法案之前世今生》一文中稱,到1850年底,抵達加州San Francisco的華工直線上漲至4000名,到1851年已有25000人。當時,華工圈裏把San Francisco叫做“金山”,而在1855年澳大利亞墨爾本發現金礦成爲“新的金山”之後,San Francisco在華工圈裏被改稱爲“舊金山”。後來這個名字延續至今。

爲什麼那時候美國人願意在遙遠的東方招募華人勞工?

一方面,是因爲那些白人資本家覺得黑人和來自歐洲的遊民越來越難以聽從他們的控制,而看到中國人能喫苦、工資要求低,又十分順從,所以開始大量招收華人。

另一方面,從乾隆初期(1740年代)到後期(1790年代),僅戶部統計的內地各省的人丁總額已經由1億快速遞增至3億,到道光朝初期的1830年代也就是鴉片戰爭爆發前夕,理論上已經達到了4億。

在短短100年時間內中國人口增加了3億,而同期國內經濟結構和社會資源分配模式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所以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美國發現中國有大量的年輕且沒有固定工作的勞動力,這成爲美國人眼裏的“金礦”。

今天很多人難以想象的是,對於接踵而至的華人,當時美國政界最初是鼓勵的,甚至對招募公司在中國用各種“遍地是黃金、生活比種地更舒適”的話術騙來更多華人勞工,美國政治精英也是默許的,因爲那個擴張中的美國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

例如,1849年舊金山市長約翰·吉瑞(John Geary)特別爲華工舉辦了歡迎儀式。1852年左右,加州的第二任州長約翰·麥德谷(John McDougal)鼓勵華人去整理開墾沙加緬度河三角洲,很快,這片面積500萬英畝的百無一用的沼澤地,就成了肥沃豐腴的農田。

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歷史鏡頭是,1868年6月23日,紐約市爲歡迎來自清朝的欽差蒲安臣舉行晚宴。在這個晚宴上,紐約州衆議員愛德華·皮龐德對蒲安臣高談闊論的是美國如何保護中國勞工,避免美國曆史上曾發生的仇視外國勞工的現象。

皮龐德說,“美國最需要的是工人,而中國最需要的恰是輸出這些勞力,這是多麼互惠互利啊!”

看看,那時候的美國政府對引入中國勞工多麼殷切,多麼熱情。王元崇在文章中寫道:就是在這種氛圍下,華盛頓與蒲安臣代表的清政府締結了《天津條約附屬條約》,而其中第五條是規定“不得禁阻兩國自由移民”,從法律上保證大量華人勞工可以方便地進入美國。

蒲安臣條約第五條鼓勵兩國自由移民

1860年代末,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估計,在美西地區有7萬到10萬中國勞工。

但是,從真正上了開往美國的輪船那一天,“勞工”就變成了任人宰割的“苦力”。

在當時抵達金山前,華工們要在海上漂泊3個月,就像之前一些影視劇中所描述的,絕大部分人乘坐的是類似奴隸貿易時期的貨船,蜷縮在甲板下層狹小的空間之內,非常容易感染疾病或因爲意外死亡。

而現實中的一幕幕,遠比這些更加殘酷、更令人悲憤。

比如,1850年一艘叫做“蒙塔古夫人”號(Lady Montague)的船運載了450名華工,抵達美洲時候已經有300人染病死亡;1871年“多羅瑞斯·烏加特”號(Dolores Ugarte)突發火災,船員把華工鎖在甲板下的船艙之後棄船而去,導致500華人遇難的慘劇。

在那些北美商人的眼中,華工和茶葉、瓷器等貨品沒有多大區別,極少給予人道主義的考慮。在他們眼裏,華工就是機器勞作的替代品,而且成本更低廉,“強迫勞動”成爲他們標準操作。

當時,華人勞工被招募到美國,主要幹兩種工作,除了前面提到的挖金礦,另一種工作就是幫美國修鐵路。

1865年,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在加州招募修建跨洲鐵路的工人,白人應聘者屈指可數。公司老闆抱着試試看的態度,招了50名華工。最初白人管理者對這些身材瘦弱的華工能否擔起修鐵路的重體力活,心裏持懷疑態度。

然而,在他們的“殘酷高壓管理”之下,華工的不願鬧事和喫苦耐勞的價值得到了體現。

據歷史記載,約有1.5萬名華工參與修建了美國橫貫大陸鐵路,佔該鐵路勞動力的90%。在白人監工的皮鞭下,他們只用了7年,就修建了原計劃14年才能完工的鐵路。

《美國華人》一書中還記錄了一個,可以印證“被揪着辮子強迫勞動”的故事:

1869年4月,一位僱用了華人勞工的老闆說,他的工人每天可以鋪設10英里鐵軌。另一個僱用愛爾蘭勞工的老闆不服氣。前者就表示願以1萬美元來賭個輸贏。結果,華人勞工在12小時45分鐘的時間內鋪完了10英里多的鐵軌。

02

根據史料的不完全統計,到19世紀60年代末,先後有數十萬華工參加了美國鐵路的修築。

1869年5月10日,對美國來說,是個可以載入史冊的日子。在猶他州的普羅蒙特裏,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鐵路通車。曾經要耗時數月的危險旅程,可以在一週內完成。這令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具備了必要的條件。

然而,對那些華人勞工來說,也意味着他們中一些人可以擺脫白人監工,尋找新的工作。

在那個時候,不只是加州,華人已經佔愛德荷州和蒙大拿州的人口的三分之一,雖然大部分仍從事與礦業相關的工作,但是其他一些華人還經營洗衣店、飯館和小雜貨鋪及其他工作,希望能在美國過上有自由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19世紀70年代美國大多數鐵路竣工,正趕上南北戰爭結束時期經濟蕭條,很多白人士兵成爲失業大軍中的成員,此時喫苦耐勞、聰明能幹的華人勞工卻被視爲白人失業的“替罪羊”,反華排華情緒在白人世界蔓延開來。

這些白人新移民一方面沒有什麼一技之長,另一方面又自由散漫,所以在當時的加州找工作很難。但他們不對自身找問題,反而產生了一個很無恥、很邪惡的念頭,那就是把華人趕出去他們就自然有工作了。

於是,他們很快將矛頭指向了剛剛熬出頭的華工,認爲華工既搶了他們的工作,也壓低了工資。例如,1870年6月30日,《紐約論壇報》刊發仇視性言論,稱“中國人和黑人一樣愚蠢”,不配在民主社會中生活,而“現在要緊的不是討論和做決定,而是付諸行動”。

自此開始,針對華人的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出現,慘劇接連不斷,排華逐漸成爲主流趨勢。

美國特拉華大學東亞研究及婦女研究教授瓊·菲爾澤撰寫的《驅逐:被遺忘的排華戰爭》一書,詳盡描繪了19世紀中後期聖何塞華人的悲慘境遇。

在“夢斷金山”後,很多華人勞工回到溫暖而肥沃的山谷,靠着自己和家庭的努力開墾土地,種植水果,華人社區在聖何塞的牧場和農場興起,到1880年華人就佔到了當地農業勞動力的三分之一。

然而,美國白人難以容忍任何“族羣上的整合”。早在1869年,《聖何塞信使報》就侮辱性地宣稱:“華人這個族羣天生罕有任何符合美國公民的素質,就像南非野蠻的布須曼人一樣。”

19世紀80年代中期,聖何塞先後建成了6個唐人街,都位於市中心或者河濱區,但總是被人縱火焚燬。此間,聖何塞還通過若干條令限制華人洗衣店、禁止華人挑擔做小生意。

1887年3月,針對華人的敵意升至頂峯。聖何塞市長與市議會發佈政令,宣佈唐人街是建設新市政廳計劃的“公害”。

3月4日,唐人街被蓄意縱火焚燬,1400多華人流離失所。《聖何塞新聞報》當天甚至發文稱,“在一天的燒烤與毀滅之後,正好可以享受露天裏的新鮮空氣”。兩個月後,《聖何塞先驅報》宣稱:“唐人街死了,永遠死了。”

用《驅逐:被遺忘的排華戰爭》書中的一句話來說,“聖何塞大清洗”僅僅是“美國種族清洗和屠殺漫長曆史的一部分”。

在馬克·吐溫1872年出版的《苦行記》裏也描述了舊金山附近華人社羣的生存狀態。

1871年10月24日,500餘名白人男子衝進洛杉磯唐人街搶劫殺人,18名華人遇害。馬克·吐溫說:“就在我寫這些文字的時候,又看到新聞說在光天化日的舊金山的大街上,一些男孩子用石頭把一個無辜的中國人打死了,儘管許多人目睹瞭如此無恥的行徑,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干預”。

可見華人社羣所受到的歧視與不公,在當時已經非常普遍。華人勞工並不曾從修建美國跨洲鐵路的苦勞中收穫什麼,相反,他們很多人卻在當地白人暴徒的殘忍行爲下丟掉了性命。

在當時美國報紙和一些畫冊,也極力扭曲和醜化華人形象。其中,代表高智商反派的“傅滿洲”(Dr. Fu Manchu),就是在那時形成的,在20世紀前半期的歐美文學、影視和動漫作品中常見,意圖強調華人經常爲人邪惡、奸詐,暗中操縱犯罪組織,意圖顛覆西方世界。

而對華人女性,當時美國媒體醜化描述說“以賣淫爲生,造成道德和社會危害,故應予明文禁止”。當時的美國醫學協會甚至提供所謂“科學證明”,污衊華人攜帶其自身免疫但白人感染後必死無疑的病毒,而華人女性是傳播病毒的媒介。

美國西北部華裔研究中心網站2018年8月的數據顯示,僅僅是19世紀後期在美國西北部就有上百起暴力驅趕或殘害華人的事件。

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下,1882年3月底,美國國會通過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排華法案》就此成爲第一部限制特定族羣移民並禁止其成員入籍的美國法律。

再對比之前《天津條約附屬條約》中,宣揚“保護華人自由進入美國”,短短12年,美國政府對華人態度上的變化反映出了其政治精英的虛僞。

1882年《排華法案》

直到1943年,美國國會才廢除了《排華法案》。但是長期以來,華人沒有獲得道歉,美國政府和政治精英對此也持“遺忘態度”。

2019年5月14日,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刊登《鐵路華工幾乎被歷史抹去》一文。文章稱,150年前,華人勞工爲修建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做出過巨大貢獻,但他們的貢獻長期以來幾乎被遺忘。

03

從這段歷史,我們能看出,美國近年來大談特談“強迫勞動”問題,但長期以來是美國自己在搞“強迫勞動”,也是包庇、縱容甚至靠“強迫勞動”實現發展和崛起的主要國家。歷史上,美國的“強迫勞動”主要表現除了奴役華工之外,還大肆販賣黑人奴隸及欺壓印第安人。

1619年,第一批有記錄的非洲黑人被運抵北美詹姆斯敦,開啓了黑人在這片“新大陸”慘遭奴役的血淚史。據“跨大西洋奴隸貿易數據庫”統計,在奴隸貿易史上,1514年至1866年間至少有3.6萬個“販奴遠征隊”,累計有超過1250萬非洲人被販運到“新大陸”,這還不包括旅途中死去的許多人。

德國斯塔蒂斯塔調查公司數據顯示,1790年,美國有近70萬名黑人奴隸。1860年,美國有超過395萬名黑人奴隸,而全美自由的非洲裔美國人僅有不到49萬人。

爲什麼現在我們很少看到美國保留這部分痕跡及歷史,而且政治精英也很少提及?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賈春陽告訴“補壹刀”,這裏面有三個原因:

首先,“強迫勞動”嚴重違反國際法,屬於國際社會公認的不人道行徑。美國動輒給別國扣上“強迫勞動”的帽子,但其很清楚自身“強迫勞動”的惡劣性。因此,美國的精英,即便了解本國的“強迫勞動”歷史,也會進行選擇性遺忘,不願將自己的罪行公之於衆。

其次,美國曆史上有諸多精英出身於“奴隸主”,承認自己的歷史罪行無異於否定美國的“開國元勳”。

《紐約時報》非裔專欄作家查爾斯·布洛撰文指出,美國曆史上的前10位總統中,有8位是奴隸主,“從歷史上看,毫無疑問,這個國家是由種族主義者和白人至上主義者建立的,這個國家早期的大部分財富是建立在被奴役的非洲人身上的,早期的大部分擴張是以屠殺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和破壞與他們的條約爲代價的。”

第三,美國迄今仍存在嚴重的“強迫勞動”問題,同時仍未真正反省自身的歷史罪過。

根據美國一所大學的數據,目前在美至少有50萬人生活在現代奴隸制下並被強迫勞動。美國國土安全部也承認強迫勞動在美廣泛存在,受害者既有本國公民,也可以是來自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地區的外國公民,甚至包括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等弱勢羣體。

美國的政治精英對自身存在的“強迫勞動”問題視而不見或刻意迴避,更不願提及自己的黑歷史,這是必然的。

實際上,直到今天,“強迫勞動”仍是美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2019年的數據顯示,美國共有200多傢俬營監獄,替政府關押的犯人近12萬,監獄當權者將犯人當作廉價勞動力進行使用。

除了囚犯,外來移民也成爲了遭受“強迫勞動”的主要對象。據統計,僅2019年,美國聯邦調查局報告人口販運案件1883宗,比2018年多出500多宗;每年從境外販賣至全美從事強迫勞動的人口多達10萬,其中一半被販運到“血汗工廠”或遭受家庭奴役。

美國之所以動輒以“強迫勞動”爲由指責他國,賈春陽對“補壹刀”表示,這背後還有政治考慮。

一是掩蓋自己在應對和反制“強迫勞動”方面的不作爲。

美國雖然大談特談“強迫勞動”,但實際上並未簽署與之相關的國際法規。迄今爲止,美國仍未簽署國際勞工組織於1930年通過的《強迫勞動公約》、2014年通過的《強迫勞動公約》補充議定書,及1957年通過、1959年生效的《關於廢止強迫勞動的公約》等國際勞動權利保護文件。

二是給不服從美國號令的國家扣帽子、貼“黑標籤”,使之處於道義上的不利地位。

三是有惡意打壓他國產業發展、扶持本國相應產業發展之意。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先後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中國等多國的棉花產業扣上“強迫勞動”帽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爲了打壓相關國家的棉花及相關產業發展,爲美國的棉紡織產業發展提供不正當幫助。

所以,今天我們就是要揭開美國最不願提及那段“強迫勞動”的黑歷史,讓更多人知道,這纔是真正的美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