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環境下,中國的製造業企業在貿易摩擦下逆風飛翔,代表“中國力量”的實業企業越來越受到市場讚賞與推崇。人們對擁有核心科技實力、且有全球化能力的大型製造企業寄予了厚望。

——本刊編輯部 

 制榜方法 

“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榜單由《財富》(中文版)和光輝國際共同製作。

《財富》(中文版)通過網絡向51,696名中國企業管理者發放了“最受讚賞中國公司”的調研問卷。

每位接受調查者都要填寫兩部分問卷。第一部分是依據受訪者所在行業,爲同行業候選企業打分,綜合得分最高的前5名進入行業榜。第二部分是在所有的侯選公司中不分行業選出心目中最受推崇的公司,綜合得分最高的50家公司榮登“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全明星榜。

此次調查的455家候選公司主要來自中國500強和世界500強中的中國公司,以及部分知名的中國大型企業。

No.1 中國中車集團

製造業

No.2 華爲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電信、通訊和通訊設備

No.3 小米集團

互聯網/互聯網服務

No.4 三一集團有限公司

製造業

No.5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交通、運輸及物流

No.6 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食品、飲料

No.7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電器、電氣設備

No.8 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運輸及物流

No.9 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銀行、證券

No.10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製造業

以下爲完整榜單。

全明星榜和行業榜是如何誕生的?

此次調查的455家候選公司主要來自中國500強和世界500強中的中國公司,以及部分知名的中國大型企業。

《財富》(中文版)通過網絡向51,696名中國企業管理人發放了問卷,共收到有效回覆的答卷576份。每位受訪者按照以下9項標準爲候選公司打分:

1. 管理質量

2. 產品/服務質量

3. 創新能力

4. 長期投資的價值

5. 財務狀況

6. 吸引及保留人才的能力

7. 社會責任

8. 資產的合理使用

9. 全球化運營的有效性

每位接受調查者都要填寫兩部分問卷。第一部分是依據受訪者所在行業,爲同行業候選企業打分,綜合得分最高的前5名進入行業榜。第二部分是在所有的侯選公司中不分行業選出心目中最受推崇的公司,綜合得分最高的50家公司榮登“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全明星榜。在任何情況下,接受調查者都不得選擇自己所在的公司。

光輝國際是一家全球性的組織諮詢公司。致力於爲組織設計組織架構、崗位與職責,幫助組織招聘優質人才,並提供關於如何合理付薪、發展和激勵員工的專業建議。同時,也爲衆多專業人士的職業生涯發展提供引導和支持。光輝國際諮詢業務自1997年開始與《財富》雜誌合作進行“全球最受讚賞的公司”評選和研究。欲瞭解更多信息,請訪問:www.kornferry.com。(財富中文網)

“大象”如何跳好“天鵝湖”?

——全球化能否塑造中國企業的敏捷身姿

全球化在退潮,但並未終結。“慢全球化”時代,在微弱的需求增量中,企業要時刻保持機敏,在嘈雜的信號中捕捉到稍縱即逝的機會。

作者:王迅(光輝國際全球合夥人)

是實力還是慣性

2021年,被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後的世界開始了努力的自我修復。

2020年各國創紀錄的財政刺激措施,將公共債務比率推至前所未有的水平。2021年,各國政府是否依然能夠承受高額債務卻頗爲令人擔憂。世界經濟的未來混沌不清,唯一清晰的是,各國政府都在致力於加強對本國企業和就業市場的保護,這爲已經處於倒退中的全球化更是蒙上了一層陰影。

一年多來,企業的關鍵詞是“活着”。2020年,中國公佈的GDP數據爲2.3%。這是在一季度GDP增速同比下降6.8%的情況下,後半程加速追趕的成果。中國政府在迅速控制疫情之後,喘息甫定的企業立刻調整生產策略,以匹配全球供應鏈的變化。中國外貿企業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裏,經歷了一季度的無人開工以及年中的趕工,在疫情中表現出足夠的韌性和敏捷性。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2020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比2019年增長1.9%。其中出口增長4%,走出一根漂亮的“V”形曲線。2021年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延續升勢,比去年同期增長27.1%。

一邊是“逆全球化”的聲音不絕於耳,“內卷”與“躺平”成爲這兩年貼在企業和民衆身上的標籤;另一邊,中國的外貿卻在貿易摩擦中逆風飛颺。這樣的成果究竟是外貿的子彈依慣性多飛了一會兒,還是源於“中國製造”背後強大的全供應鏈運營效率?

由於外貿企業體量不等,我們無法一一評價,但是逆全球化的敘事與實際結果巨大的反差,使得我們不得不對“2021年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榜單”多了幾分期許。那些在逆境中依然還可以保持“成長”的企業,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

榜單關鍵詞:“科技”、“全球化”與“製造業”

在“2021年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榜單”裏,中國中車成爲一匹“大黑馬”,從2020年榜單的第10位直接登頂,位列本年度榜首企業,排在三屆冠軍華爲之前。這一結果出乎意料,但似乎又在意料之中。

在近三年中美貿易摩擦的敘事中,“卡脖子”三個字從高科技領域外溢到公衆的日常認知。誰擁有核心技術,誰在全球市場擁有話語權,誰便是王者。

2021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透露的消息是,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高鐵技術能夠達到100%的自主化,幫助中國高鐵系統完全擺脫知識產權的束縛,走向海外市場和國際市場。

100%的背後是0和1的博弈。由疫情帶來的供應鏈破裂以及由競爭引發的關鍵零部件的管制,讓人們愈發重視供應鏈體系的完整性,哪怕做到了99%,只要缺失了核心的1%,也會有釜底抽薪之感。

因而在2021年的投票評選中,人們對擁有核心科技實力、且有全球化能力的大型製造企業寄予了厚望。

光輝國際在本次榜單投票的同時,發起了一項圍繞中國企業全球化進程的附加調研。其中,有部分公司認爲唯有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纔是考驗一家企業真實競爭力的“試金石”,尤以華爲和三一集團爲代表,也有部分公司認爲把全球化戰略看作自身組織二次騰飛的關鍵,凸顯了部分中國大企業希望“由大變強”的意願。

本次排名前五位的公司不負衆望,中國中車、華爲、小米集團、三一集團以及全球最大的鋼鐵企業中國寶武鋼鐵集團皆爲已經或正在部署全球化的大型實業公司。

今年排名進步最大的是復星國際有限公司,從2020年的第116位躍升到2021年的第80位,提升了36個名次。復星國際在全球前瞻性的產業佈局能力令人印象深刻,目前復星國際在全球市場(中國以外)的收入已經佔到全集團收入的43%,接近半壁江山水平,用真實數據踐行了復星國際的全球戰略。

從榜單前20位的變化來看,較2020年榜單,有四家企業新晉入選2021年TOP 20,分別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第23位→第16位)、京東集團(第23位→第17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第21位→第18位)、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第22位→第20位)。四家中兩家屬於高科技研發製造企業,一家高科技企業,一家能源礦產類企業。從今年榜單前20位的行業分佈來看,高科技研發製造企業佔了6家(分列第1、2、10、11、16、18位)。

綜合比較2021年前20位上榜企業,具備實業基礎的企業達14家,其中近一半屬於高科技研發製造企業。

實業企業在越來越受到市場讚賞與推崇的同時,代表中國力量的“國家隊”正成爲大家心目中的中國天團。

“慢全球化”時代的考驗

1990年至2010年是全球化的黃金時期。人們普遍信奉的最優模式是:在價格更低、品質更好的國家採購原材料,在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進行生產和加工,在商品價格更高的市場進行銷售。

這樣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在世界各國蔓延,它們如同神經系統深度嵌入各國的經濟和金融體系之中,因而剝離出來絕非一日之功。

似乎這樣的一個解釋有理由讓我們相信不會遭遇絕對的“去全球化”,但是疫情之後的“慢全球化”卻是事實。世界各國在收緊錢袋子,也在重新審視供應鏈的安全性。在疫情的衝擊之下,成本最低的供應鏈戰略讓位於安全和效率。跨國公司在各個區域均衡佈局供應鏈,以保證關鍵部件在地區間可以隨時切換生產。

一方面是全球市場的需求在減緩,另一方面是供應鏈的迴流與轉移,政策層面還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全球市場的複雜性對中國企業的考驗遠勝於國內市場。中國儘管當前處於貿易順差的地位,但是出口產品的全球競爭力以及出口的可持續性頗令各界關注。

附加調研結果顯示,超過半數(52%)的公司並沒有任何全球化計劃,餘下的48%願意參與全球化。在這些願意參與全球化的企業中,有30%的企業以財務投資和盈利驅動爲目的,有24%的企業希望通過參與全球經濟來展示“中國力量”,體現了中國企業的大國擔當。

受調研者所在企業啓動全球化的主要誘因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治理的定序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按此序列,中國的“大企業”演進到了“治國”(即成爲國內各行業領先企業)的階段,但基於僅有22%的受訪企業具備1至5個全球化項目的經驗,在未來的國際化進程中,要實現“平天下”的宏圖大志尚有時日,大多數企業還是要先從“修身”做起。

光輝國際發現,過去10年,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尤以國企爲主)進入《財富》世界500強的行列。但仔細分析,我們常發現企業面對“大而不強”的尷尬局面。“大”是指規模,“強”則專指企業在組織戰略、組織文化和組織能力三個維度上的成熟度。

“修身”階段,是大企業修煉組織內功的階段,管理層需要時刻保持惕厲自省。大企業並不等同於厲害的企業,但往往人們會有這樣的認知偏差,從而錯失組織不斷成長、走向全球的機會,也減弱了中國在全球“大國擔當”影響力方面的釋放。我們榜單的其中一層意義也正在於,幫助我們在比較長的時間維度裏動態地觀察和思考中國大型企業。在不同時代具備哪些令人“讚賞”的基因,令其成爲業界翹楚。

全球化是組織能力的試金石

中國中車能夠排名榜首,我的第一反應是“大象”也可以優雅地跳舞,同時這也促使我們思考中車“金榜題名”的原因。

作爲中國“一帶一路排頭兵”的中國中車很早就提出了“速度改變中國”的口號。早在2015年12月,中國中車集團副總經理沈家駿在出席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時,就提出“中國中車新的發展方向是全球化,全球化一定要本土化,本土化應該是雙贏的。”

中國中車在實踐中亦是很好地展示了Glocal(全球本土化)理念的落地,其佈局歷經產品“走出去”到產能“走進去”、品牌“走上去”的不同階段,出口遍佈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企業的定位從出口企業向跨國公司,以及全球企業方向發展,不斷提升企業跨國影響力指數。

今年名列第4位的三一集團,在英國《國際建設》雜誌(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發佈的“2020年度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Yellow Table 2020)中,排名全球第5位。根據調研機構Off-Highway Research的數據,2020年,三一集團在挖掘機領域的全球市場份額爲15%,躋身國際工程機械第一梯隊。

三一集團的國際化採用“雙聚戰略”,即聚焦重點國家、聚焦重點產品。通過組團出海、國際產能合作和大項目輸出,以實現國際化運營模式的升級。公司不僅在印度、美國、德國、巴西設有研發和製造基地,還在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之後,進一步增加了10個重要的全球銷售基地,業務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一集團全球化戰略的主要特點,是從單一製造向製造+服務+金融的協同效應轉型。以客戶爲中心,抓住數字化的機會,依託物聯網平臺建立起智能服務體系,將購機、運營、服務整合成一條完整的價值鏈。全球1,700多個服務中心實現2小時到現場,24小時完工的服務承諾,憑藉快速服務響應能力贏得客戶信任。

2020年,三一集團在海外工程機械設備需求下降27%的局面下,實現全年海外銷售24億美元,逆勢增長3%,跑贏行業。

以上案例可見,全球化從時間和空間上延長了組織的管理範圍,對競爭、需求、技術和政策的迅速響應能力變得比以往更爲緊迫。

在對那些無法有效實施全球化戰略的企業組織進行研究時,光輝國際發現,癥結通常源於組織的基礎結構不穩。過往組織獲得成功主要依靠戰略與商業模式或科技方面的領先,但隨着顛覆性時代的來臨,組織的基礎結構,即領導力與團隊文化,卻成爲優秀組織能否進化成卓越組織的關鍵要素。

顛覆性時代的變化與秩序

顛覆性時代需要怎樣的方法論?歷史又能夠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三百多年前,培根(1561-1626)、笛卡爾(1596-1650)、牛頓(1643-1727)都不約而同地尋找可以揭示世界運行規律的科學。在他們的影響下,強調“客觀”、“證明”、“解構”的機械論、還原論的世界觀成爲現代科學的啓蒙,並持續影響企業的組織形式。

美國工程師弗雷德裏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承繼了上述的思想,把人的行爲模式像機械設備那樣進行解構,通過分工與合作來獲得可衡量的產出。

然而全球化、多元化以及數字化讓組織的內外部環境日趨複雜,由微小的初始變化引發的“蝴蝶效應”比比皆是。新冠病毒已經告訴人類,“絕對控制”是不現實的。面對隨時突發的疫情,“等命令”式的科層制管理短板畢現。這就要求如大象般的大公司喚醒自身的組織敏銳度,從而實現從優秀到卓越的進化。

複雜會帶來混沌,而混沌往往與全新的秩序相伴而生。它將打破平衡,迫使組織重新審視傳統組織能力(組織結構和組織管理)的缺陷。

疫情其實就是對組織敏銳度的一場大考。管理者因爲封城而不能親臨現場,所以只能倚重一線員工。此時企業處於動態、複雜、去中心化的情境下,員工自發形成的“自組織”以其獨特的適應性發揮着巨大的作用。

藉助發達的互聯網工具,“自組織”打破了企業的邊界,爲了共同的目標而形成協作網絡,指揮權交給最受信任、離現場最近、也最有領導力的同伴。信息成爲保障組織力的重要資源,管理者的職責不再是發號施令,而是保障信息在各節點間暢通無阻,由“自組織”在第一時間提供解決方案。

經過這場危機的考驗,我們更爲深刻地理解了大型組織系統的存活並非因爲大而不倒,而是因爲敏銳。敏銳不僅僅是指行動速度,更是在思維觀念中,深刻地理解了秩序與變化、自治與控制的關係。

無錨之境,敏銳者生

中國這艘巨輪已經行駛至無錨之境。同樣,“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榜單也在應對變革而不斷迭代重生。在對上榜企業進行分析時,我們無一例外地發現了下面這些特質。

首先是做好機遇優化。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都更加善於發現商業機會,組織最高決策層對引領變革、突破自我持積極開放態度。2019年6月,中車成功收購福斯羅鐵路技術集團(Vossloh)的機車業務,幫助中國中車成功在德國站穩腳跟。中國中車一直努力在不斷優化的國際化、多元化、高端化、數字化和協同化的“五化”道路上奮進。

其次是做好能力搭建。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更專注於識別並培養,可以幫助組織成功把握市場機遇的能力素質。

在實踐中,我們會看到大多數成功的領先企業都面臨着組織成長快於人才成長。當企業看到市場機遇時,常見的痛點是內部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去應對,從而喪失了大好機會。

復星國際的聯合創始人汪羣斌最近指出:復星過往的成功與其核心團隊對成長的渴望有直接關係。偉大的企業靠成長,偉大的企業能夠讓優秀的人才得到裂變式增長。作爲復星文化基礎的“復星八件事”中就包括兩件與持續提升組織能力和人才能力息息相關的事情,即持續創新不斷進化和永不畢業的大學。

最後是做好團隊部署。最受尊敬的企業在組織內跨部門、區域或業務板塊的工作和項目中表現出更加包容高效的特質。

近年來,華爲在全球可以一路披荊斬棘,與其組織能力的持續進化有關。華爲多年在全球各個國家拓展業務,創造出團隊做大項目的‘三三制組織’高效作戰模式:一個客戶圈由一名客戶經理、一名產品經理和一名交付經理組成。憑藉“鐵三角”模式,華爲先趕超了愛立信,後反超了“啓蒙導師”IBM,在“村自爲戰,人自爲戰”的路線中發展騰飛。

華爲的創始人任正非,曾經以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來強調團隊多樣性和互補性的重要性。華爲簡化了作戰(業務拓展)管理的層級,強調“權要聽得見炮聲,錢要體現公司意志”,遇到重大戰役(重要的商業機會)時,將軍(高管)要到前線做好“將軍連長”。

近幾年,華爲將最初的英雄主義、狼性文化延展到“狼狽機制”,持續奮鬥,再發展出重裝旅、陸戰隊、紅藍軍和備胎計劃,一路走來無不體現其靈活的團隊部署。好的團隊部署確保華爲在市場上不斷打勝仗,這些持續的勝利凸顯了“華爲戰法”中“思想的雲”、“運營的雨”和“實踐的樹”的戰略預判與戰術協同的增長乘數效應。

應對如何提升組織敏銳度?我們能夠拆解出一些戰術動作:

No.文化深耕

明確定義代表組織價值觀的文化表述;積極以生動令人信服的方式在組織內進行推廣;組織的最高管理層把組織文化價值觀融入到自己每天的日常行爲之中,時刻爲組織文化代言。

No.2 機遇優化

更加敏捷的組織決策模型,做好組織優化;將組織使命和目標逐級分解到各個層級;提升組織識別商業機遇的敏銳度。

No.3 能力搭建

明確實現組織戰略所必需的關鍵組織能力;對組織能力進行快速升級和優化;識別組織核心人才的能力水平,並及時開展人才能力提升方案。

No.4 團隊部署

要從組織管理層自上而下的展示組織內對多樣性的包容與接納;敏捷的組織設計和團隊分工,鼓勵跨團隊協作;在組織內優化績效衡量與獎懲機制的設計,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大自然從未停止過演化,人類社會的商業生態一如自然界的生命系統,各個生命體之間結成相互依存的關係網絡,在互動中不斷髮生着變異。未來一個大型的組織要伸展自如,就需要適應這一變化,除了對員工更多的賦能、包容和信任,還要將其視作有機生命體。組織的神經末端有多敏銳,組織便有多輕盈。那頭被稱爲“大象”的組織,才能因此而靈動起舞。(財富中文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