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写|香港临时医院——中央对香港700万市民的郑重承诺 来源:澎湃新闻

说起疫情,香港人几乎都记得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2020年7月底,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正在香港肆虐,两个月内累计新增3500多名确诊病例。

当时香港共有负压病床1207张,面对连续12天单日破百的疫情,负压病房迅速爆满,大量轻症患者无法住进负压病房。突然暴发的疫情让香港公共卫生系统压力倍增,负压病房接近爆满。

在这个危急时刻,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向中央写信,请求支援。中央收到消息后,对香港700万市民做出了郑重承诺——将为香港抗击疫情提供一切必要支持。

生死时速,争分夺秒。中央启动了支援香港抗疫三大项目的建设,香港临时医院(后定名为“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和香港社区治疗设施项目(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改成临时检疫中心)是其中重要两项,具体由深圳市政府负责实施,中国建筑国际负责承建。

10月27日上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随队来到香港临时医院,项目位于香港赤𫚭角,因此这场支援香江抗疫的战斗也被中建集团的员工们称为“赤𫚭角之战”。

“祖国在任何时候都是香港最坚强的后盾。”27日上午,中建国际医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回顾两大项目诞生历程时动情地说。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亚博馆旁一片3.2公顷土地上兴建全新临时医院,4个月内建造完成。”这是香港特区政府对香港临时医院项目提出的建设要求。

说是“临时医院”,但标准却是永久性建筑。按初步设计,此项目楼高两层,提供可容纳逾800张病床的负气压病房和相关医疗设施,规格与正规医院相近。

还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建筑要求达到能抗击10号飓风的水准,同时由于项目本身的特殊性,项目需要同时满足香港建筑署和屋宇署的验收标准,这也是香港首个需要同时满足两套检查制度的项目。

难度可想而知。一位香港专家难以想象如何在4个月内完成建设,“按正常规程,在香港建一所这样的医院需要4年。”

一切都为时间开路。

为了保障香港临时医院项目的生产,中国建筑国际集结人员,全力抢工,高峰期驻厂生产工人总数超2500人,以及暂停了生产线上的大量其它项目来全力支援香港防疫。

更难以想象的是,香港临时医院的病房还是内地生产,再运到香港,像积木一样搭建起来的。

澎湃新闻从现场了解到,这是全球首家运用组装合成建造(MiC)技术建造的负压隔离病房医院,病房单元全部由中国建筑国际设在珠海的海龙工厂生产,再运到香港现场组装。

项目累计开工人数高达24万人次,参与的中国建筑国际员工们记忆深刻。

“我们4个月都没有放过假,24小时赶工来完成这一项工程。”张德华在中国建筑国际是有40年以上工龄的香港老员工,他说,这是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的医院,能参与这个工程感觉很荣幸。

70多岁的赵莉莉医生是2003年非典期间香港玛嘉烈医院(收治非典病人的专门医院)的院长,也是香港紫金星章的获得者。

当疫情再次笼罩香港,已经退休的赵莉莉重回抗疫一线,参与制定项目各项疫情防控方案,指导工人做好防护措施等。

整个建设期间,香港疫情持续蔓延,那时候香港每天感染病例超百例,香港临时医院的建筑工地上每天有4000多名工人,但最终实现了零感染。

“香港临时医院,少半天都不能完成。一旦出现感染,就要停工,后果不堪设想。但我们做到了零感染!在我的人生中能够参与国家援助香港这么有意义的项目,我很感动。”目前担任中建国际医疗公司运营总监的赵莉莉回顾那段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的岁月。

从2020年9月正式签约启动,2021年1月20日竣工移交,2月26日正式启用,香港临时医院如期诞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香港所需,中央支援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先后三次到香港临时医院项目现场视察指导,“见到中国建筑就放心了。”

“这种建设模式在香港尚属首次,在某种程度上算是香港特区政府、内地政府合作的‘一国两制’的新模式。”香港中联办副主任仇鸿两次到项目现场视察时指出。

香港传染病学权威专家袁国勇教授参观临时医院项目后高度评价,“真是大开眼界,这种标准的医院甚至治疗埃博拉都可以。”

香港所需,中央支援。

香港临时医院提供816张负压隔离病床及配套医疗设施,使香港公立医院一线负压病床数增加75%,公立医院核酸测试能力提升10%-15%,进一步舒缓了香港隔离病床供应压力。

当时,香港第三波疫情时,亚洲国际博览馆数度被征用控疫,2020年底改建为社区治疗设施,供病情轻微的确诊者入住。

据港媒报道,亚博在第三波及第四波疫情中先后分担香港整体约四成至六成的确诊者,并且做到了在设施内服务的150多名医护“零确诊”。

随着香港临时医院正式启用,亚博顺利交棒,转“备用状态”。在香港医护人员的眼里,两大项目帮助香港度过了第三波及第四波疫情的艰难时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