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特寫|香港臨時醫院——中央對香港700萬市民的鄭重承諾 來源:澎湃新聞

說起疫情,香港人幾乎都記得那個驚心動魄的時刻——2020年7月底,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正在香港肆虐,兩個月內累計新增3500多名確診病例。

當時香港共有負壓病牀1207張,面對連續12天單日破百的疫情,負壓病房迅速爆滿,大量輕症患者無法住進負壓病房。突然暴發的疫情讓香港公共衛生系統壓力倍增,負壓病房接近爆滿。

在這個危急時刻,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向中央寫信,請求支援。中央收到消息後,對香港700萬市民做出了鄭重承諾——將爲香港抗擊疫情提供一切必要支持。

生死時速,爭分奪秒。中央啓動了支援香港抗疫三大項目的建設,香港臨時醫院(後定名爲“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和香港社區治療設施項目(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改成臨時檢疫中心)是其中重要兩項,具體由深圳市政府負責實施,中國建築國際負責承建。

10月27日上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隨隊來到香港臨時醫院,項目位於香港赤鱲角,因此這場支援香江抗疫的戰鬥也被中建集團的員工們稱爲“赤鱲角之戰”。

“祖國在任何時候都是香港最堅強的後盾。”27日上午,中建國際醫療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毅回顧兩大項目誕生歷程時動情地說。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在亞博館旁一片3.2公頃土地上興建全新臨時醫院,4個月內建造完成。”這是香港特區政府對香港臨時醫院項目提出的建設要求。

說是“臨時醫院”,但標準卻是永久性建築。按初步設計,此項目樓高兩層,提供可容納逾800張病牀的負氣壓病房和相關醫療設施,規格與正規醫院相近。

還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建築要求達到能抗擊10號颶風的水準,同時由於項目本身的特殊性,項目需要同時滿足香港建築署和屋宇署的驗收標準,這也是香港首個需要同時滿足兩套檢查制度的項目。

難度可想而知。一位香港專家難以想象如何在4個月內完成建設,“按正常規程,在香港建一所這樣的醫院需要4年。”

一切都爲時間開路。

爲了保障香港臨時醫院項目的生產,中國建築國際集結人員,全力搶工,高峯期駐廠生產工人總數超2500人,以及暫停了生產線上的大量其它項目來全力支援香港防疫。

更難以想象的是,香港臨時醫院的病房還是內地生產,再運到香港,像積木一樣搭建起來的。

澎湃新聞從現場瞭解到,這是全球首家運用組裝合成建造(MiC)技術建造的負壓隔離病房醫院,病房單元全部由中國建築國際設在珠海的海龍工廠生產,再運到香港現場組裝。

項目累計開工人數高達24萬人次,參與的中國建築國際員工們記憶深刻。

“我們4個月都沒有放過假,24小時趕工來完成這一項工程。”張德華在中國建築國際是有40年以上工齡的香港老員工,他說,這是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的醫院,能參與這個工程感覺很榮幸。

70多歲的趙莉莉醫生是2003年非典期間香港瑪嘉烈醫院(收治非典病人的專門醫院)的院長,也是香港紫金星章的獲得者。

當疫情再次籠罩香港,已經退休的趙莉莉重回抗疫一線,參與制定項目各項疫情防控方案,指導工人做好防護措施等。

整個建設期間,香港疫情持續蔓延,那時候香港每天感染病例超百例,香港臨時醫院的建築工地上每天有4000多名工人,但最終實現了零感染。

“香港臨時醫院,少半天都不能完成。一旦出現感染,就要停工,後果不堪設想。但我們做到了零感染!在我的人生中能夠參與國家援助香港這麼有意義的項目,我很感動。”目前擔任中建國際醫療公司運營總監的趙莉莉回顧那段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的歲月。

從2020年9月正式簽約啓動,2021年1月20日竣工移交,2月26日正式啓用,香港臨時醫院如期誕生,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香港所需,中央支援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先後三次到香港臨時醫院項目現場視察指導,“見到中國建築就放心了。”

“這種建設模式在香港尚屬首次,在某種程度上算是香港特區政府、內地政府合作的‘一國兩制’的新模式。”香港中聯辦副主任仇鴻兩次到項目現場視察時指出。

香港傳染病學權威專家袁國勇教授參觀臨時醫院項目後高度評價,“真是大開眼界,這種標準的醫院甚至治療埃博拉都可以。”

香港所需,中央支援。

香港臨時醫院提供816張負壓隔離病牀及配套醫療設施,使香港公立醫院一線負壓病牀數增加75%,公立醫院核酸測試能力提升10%-15%,進一步舒緩了香港隔離病牀供應壓力。

當時,香港第三波疫情時,亞洲國際博覽館數度被徵用控疫,2020年底改建爲社區治療設施,供病情輕微的確診者入住。

據港媒報道,亞博在第三波及第四波疫情中先後分擔香港整體約四成至六成的確診者,並且做到了在設施內服務的150多名醫護“零確診”。

隨着香港臨時醫院正式啓用,亞博順利交棒,轉“備用狀態”。在香港醫護人員的眼裏,兩大項目幫助香港度過了第三波及第四波疫情的艱難時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