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新聞開設的“首頁看點”欄目,每天通過關鍵詞,爲您推薦最及時的新聞資訊、最重要的熱點事件、最值得銘記的人和事。今天,我們推薦的關鍵詞——垃圾分類。

27日清晨5點,天矇矇亮,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大橋社區一級分揀員黃金鳳正如往常一樣,推着裝有垃圾分類桶的小車穿梭在大街小巷。“我的工作就是在固定時間,協助居民做好垃圾分類與上門收運,確保垃圾不分類不出戶。”黃金鳳說。

2019年9月,早在垃圾分類在南京全市推廣實行之前,餘家灣小鎮就作爲試點,實施“零垃圾”小鎮行動。試點小鎮共有411戶家庭,每40戶至45戶配置一名一級分揀員,稱爲“戶長”。

環環相扣,治好垃圾分類“強迫症”

“豬能喫的且沒事的是廚餘垃圾,豬不喫的是其他垃圾……”居住在大橋社區的張先春,即將進入花甲之年,對垃圾分類的口訣依舊熟稔於心。在這裏,不止是張先春,“垃圾分類、愛護環境”成爲每一戶居民生活的日常。

“每天都會有工作人員,上門把我們分類好的垃圾收走。”張先春口中的工作人員,就是像黃金鳳這樣的一級分揀員。與此同時,幾百米外的垃圾收集亭,還有等候的二級分揀員,也叫“亭長”。“亭長主要是負責收集戶長的垃圾,並對垃圾進行更細緻的分類檢查,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永寧街道大橋社區黨總支書記劉明海向記者介紹,每2至3名戶長配置一名“亭長”,每條垃圾運輸線配置一臺封閉式垃圾運輸車,駕駛員也稱“車長”,每名“車長”負責路線上所有“亭長”的垃圾回收。

“亭長的垃圾分類不達標,車長一律拒絕裝車,一級對一級負責。”劉明海說道,環環相扣的分級管理,認真細緻的垃圾分類以及閉環的垃圾處理,讓“零垃圾”小鎮真正實現街道“零”垃圾。

因地制宜,打造鄉村垃圾分類“新理念”

分級管理的制度,讓小鎮的垃圾分類理念走進千家萬戶。同時,社區還採取“四分、四定”對垃圾進行回收與處理。

“‘四分’即正確的四類垃圾分類法,‘四定’即定時上門、定點收集、定線轉運、定類處置。”社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由於大橋社區住房多以民房爲主,居住區較爲分散,實行垃圾分類集中管理較爲困難。

根據社區的佈局特點,一級分揀員會在固定時段上門收集各類垃圾,不僅是上門收,更是零距離告訴居民如何做垃圾分類,讓居民慢慢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真正達到了“源頭分得清,運輸裝得精”的效果。“目前,社區每天其他垃圾收集量達13噸左右,即收即處理。”工作人員說道。

“我家以前旁邊就是垃圾點,大家的生活垃圾、污水都隨意丟在這裏,夏天不僅味道大,蚊蟲也特別多。”居住在垃圾亭旁的周阿姨拉着記者,講述自己身邊環境的改變。“自從建立‘零垃圾’小鎮,垃圾亭每天被工作人員打掃的特別乾淨,即便站在垃圾亭旁邊,都聞不到味道。”

“現在我們的垃圾存量無限趨近於零,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爲百分百、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超百分之五十,這對於農村地區而言,是相當不錯了。”劉明海說。

全民參與,從垃圾“小白”再到垃圾“大王”

對於當地居民而言,垃圾分類改變的不僅是生活環境,還有大家不斷提升的環保意識。“你和居民泛泛地灌輸生態文明理念,他們是很難理解的,也不知道怎麼做,但你教他們垃圾分類,具體怎麼做,他們就能做好。”劉明海說。

爲了讓居民切身瞭解垃圾分類的意義,社區通過創辦宣傳教育微學堂,每月組織居民、垃圾分揀員、社區中小學生到微學堂進行學習,聯動學校開展“大手拉小手”志願活動,逐門逐戶宣傳“零垃圾”知識,讓居民從垃圾“小白”升級垃圾“大王”。

“現在我們還會向身邊的親戚同事們普及垃圾分類的知識,自己也趕上回‘時髦’。”周阿姨笑着跟記者說道。

爲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積極性,社區還策劃積分獎勵等活動,家家戶戶門口放有“積分公示牌”,居民可根據積分兌換生活用品等。“以前上門收運垃圾需要我們花大量時間重新分類,現在每天我們只需要花一個多小時即可完成。”黃金鳳說道。

“零垃圾”帶來了生活幸福感的“大提升”,居民也看到村莊環境實實在在的變化。下一步,永寧街道將繼續擴展“零垃圾”小鎮的範圍,將“零垃圾小鎮”由原先411戶覆蓋至全社區1900多戶,不斷優化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讓垃圾分類在鄉村“流行”起來。

通訊員 關欣悅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瓊

新華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