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侃紅樓186:結金蘭,林黛玉傾訴肺腑,贈燕窩,薛寶釵詳解病理

王熙鳳生日第二天先有李紈帶着衆姐妹來找她“化緣”,要批公款供海棠詩社開銷,又有賴嬤嬤進來邀請衆人去她家裏參加孫子賴尚榮上任知縣的慶典。

王熙鳳好容易一起一起地處理好,她的生日也就結束了。但有些事的餘韻影響深遠,王熙鳳認爲過去的事,別人卻並沒有過去。等待她的將是越來越不利的局面,後文再說。

這邊鳳姐抽空將惜春畫畫的各項用品收拾好給她送去,衆人日常也就多在藕香榭聚會,看惜春畫畫,看賈寶玉輔助忙裏忙外。這還是薛寶釵的注意,讓他不至於無所事事。

同樣還是寶釵眼看着晝短夜長,就打點了一些針線來做,並不似衆人每日玩樂不休。

從薛寶釵的行爲,可以明顯感到她與衆人在思想成熟和行事上的差距。

寶釵在踐行賢德女子的行爲,其他人還在天真爛漫於日常的小快樂。女紅是那個時代女兒的主業,男耕女織社會,女兒相夫教子是道德操守。衡量一個女子的“教養”,只看女紅活計就知一二。

所以,薛寶釵從來不以讀書詩詞爲重,教導史湘雲和林黛玉等也都是要與女紅區分副業和主業。

林黛玉這邊每到“春分秋分之後,必犯嗽疾”,注意作者在此的落筆。“咳疾”不是“女兒癆”和肺疾,很多說林黛玉是肺結核的並不是。

林黛玉今年更覺比往年重,要格外注意。她越來越差的身體基礎,爲日後夭亡埋下伏筆。更爲薛寶釵隨後與林黛玉討論病情提供了佐證。

這一天薛寶釵來看林黛玉。此前二人由於《西廂記》酒令一事冰釋前嫌重歸於好。寶釵在黛玉身邊更容易說一些肺腑之言,也更好盡心盡力不怕她多想。

薛寶釵先是提到太醫,說賈家常日走動的太醫都還好,只是林黛玉喫了他們的藥並不見效,說不妨再請高明。

薛寶釵的話很隱晦,不能直白地聽。她說高明其實是不高明。林黛玉既然喫不好他們的藥,不如不喫。

說白了寶釵認爲賈家這幾個大夫都是庸醫,治不了黛玉的病,還那麼幹耗着,左一副藥,右一副藥的不見效,不如不喫。而且,寶釵也發現了林黛玉身上的問題。

她說:“古人說:'食谷者生。’你素日喫的竟不能添養精神氣血,也不是好事。”意思是黛玉飲食上不能提供身體所需要的養分,裨益身體,要注意食療,不能夠過度相信藥物。

林黛玉自然也想到薛寶釵所說,奈何身不由己。她嘆道:“'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強的。”頗爲消極認命。

十幾歲的少年,正在青春勃發的年紀,林黛玉卻垂垂老矣的認命,可見身體健康早成了她的桎梏和折磨。她對此也毫無辦法。

今年要比往年更重,說明身體狀況“一年不如一年”,都讓林黛玉心理壓力倍增。這種獨自煎熬的憔悴,賈寶玉根本理解不了。

(第四十五回)寶釵道:“昨兒我看你那藥方上,人蔘肉桂覺得太多了。雖說益氣補神,也不宜太熱。依我說,先以平肝健胃爲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氣無病,飲食就可以養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窩一兩,冰糖五錢,用銀銚子熬出粥來,若喫慣了,比藥還強,最是滋陰補氣的。”

薛寶釵發現一個大問題。林黛玉的身體虛不受補,還那麼大量進補人蔘肉桂,只會讓身體更加承受不得,摧毀身體根基。

寶釵爲此深思熟慮,覺得林黛玉要從慢慢調理食補、藥補雙管齊下,纔會事半功倍。

那麼問題就來了,薛寶釵知道的事,王太醫不知道?給秦可卿治病的張友士,後來做了太醫院太醫,他能不知道?爲什麼不讓林黛玉好好調理?

可以肯定太醫們只會比薛寶釵更高明,問題是他們不願意更改。

王太醫一直負責林黛玉的身體,賈母對他很信任。之前王夫人換了鮑太醫後不好,賈母就又換回了王太醫。

王太醫清楚林黛玉的病治不了。既然她在家就喫人蔘養榮丸,那就繼續喫好了。就算有一天喫壞了,和他有什麼關係?命該如此!

王太醫幾代伺候達官顯貴乃至宮廷貴人,早都有自保的絕招。絕不肯輕易涉險。小病藥到病除,大病先求自保。

林黛玉的病根本治不了,最安全的方法就是之前喫啥就喫啥。至於會不會因此壞了身體,那也不是他的責任。就算死了也追究不到他。

醫毒害人,誠不我欺。

張太醫是後進,想要在太醫院立足,就不能夠壞了王太醫的事。他當初一介草民可以給秦可卿治病,當了太醫後,哪怕看出林黛玉的藥不妥,也不會說。這就是現實!

薛寶釵說得委婉,其實就是說他們不中用,無益有害!並且斟酌着讓林黛玉喫燕窩溫補身體,多喫點飯總是好的。

林黛玉對薛寶釵的建議大是感激,又說起前日寶釵教育她看雜書不好,又勸她那些好話大感激她。還說後悔早要放下成見虛心接納寶釵,也不至於錯到如今。

林黛玉太聰明,聰明人善“狐疑”。薛寶釵寬以待人、禮賢下士,林黛玉認定她“心藏狡獪”,別有用心。直到親自領略了薛寶釵的好,才知道從前竟自誤了。

關於薛寶釵的爲人自來頗有爭議,說寶釵奸詭者,不外乎林黛玉當日之想。其實薛寶釵的“好與壞”,林黛玉切身體會後的告白是最好的答案。與其自以爲是曲解,不如相信“心似比干多一竅”的林黛玉。

林黛玉還有一句話特別引人注意,就是她說自己“十五歲”。

曹雪芹對林黛玉的年紀有非常明確的描述。第一次出場時五歲。此時十年過去,長到十五歲,正是及笄之年。

林黛玉成年沒有薛寶釵當年賈母替她過生日的熱鬧,她此番說起十五歲,更有觸目驚心之感。

之前在妙玉體己茶時,我們就說起過兩個重要線索。

一,林黛玉不識“五年梅花雪水”,是指她五年時間不認識薛寶釵的好。伏筆這裏二人冰釋前嫌。

二,薛寶釵的“(分瓜bān)瓟斝”茶具,又有“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祕府”一行小字。

五年指薛寶釵來賈家的時間,對照“五年梅花雪水”。宋神宗元豐年號爲八年,“(分瓜bān)瓟斝”預示薛寶釵金玉良姻的時間,以及距離賈家抄家的時間還剩三年。

如今林黛玉突然說她十五歲,作者在交代她將要在三年後淚盡而亡,黛死釵嫁。

而林黛玉活不過十八歲,此時正是人生倒計時!記清!

(第四十五回)黛玉道:“……若不是從前日看出來,今日這話,再不對你說。你方纔說叫我喫燕窩粥的話,雖然燕窩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這個病,也沒什麼要緊的去處。請大夫,熬藥,人蔘肉桂,已經鬧了個天翻地覆,這會子我又興出新文來熬什麼燕窩粥,老太太、太太、鳳姐姐這三個人便沒話說,那些底下的婆子丫頭們,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這裏這些人,因見老太太多疼了寶玉和鳳丫頭兩個,他們尚虎視眈眈,背地裏言三語四的,何況於我?況我又不是他們這裏正經主子,原是無依無靠投奔了來的,他們已經多嫌着我了。如今我還不知進退,何苦叫他們咒我?”

林黛玉一股腦的吐出她在賈家的難處,還原《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境況。

前文賈寶玉還說平兒無父無母夾在鳳姐之威,賈璉之俗中間,比黛玉還薄命。他若要體會出黛玉之難,就知道黛玉的困境。可惜他終究懂不得!

林黛玉在賈家過得難,難在王夫人對她的不待見。從瀟湘館那舊了的窗紗無人問津,再到這邊黛玉喝個燕窩粥都要謹小慎微、顧慮重重,就知道她看似逍遙的日子背後,充滿了人心詭譎,世態炎涼!

王夫人不待見林黛玉,王熙鳳就不敢事無鉅細獻殷勤。奴才們更是看人下菜碟,只會落井下石。

以黛玉之敏感,如何能夠承受這些人的糟踐。所以,燕窩事小,折射的問題卻很大。好在薛寶釵好人做到底,“……你才說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媽媽說了,只怕我們家裏還有,與你送幾兩,每日叫丫頭們就熬了,又便宜,又不驚師動衆的。”

(第四十五回)黛玉忙笑道:“東西事小,難得你多情如此。”寶釵道:“這有什麼放在口裏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於應候罷了。只怕你煩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來和我說句話兒。”寶釵答應着便去了,不在話下。

“金蘭契互剖金蘭語”,於林黛玉是非常重要的一回,能與薛寶釵和解,她也得到一個真正的知心人。有些心裏話,賈母說不得,三春說不得,賈寶玉更說不得,唯有寶釵才能理解一二。這是最難得。

到了晚間下雨,薛寶釵終究沒來,倒是派了婆子送來燕窩。林黛玉聽聞雨聲,感嘆身世,也就有了《秋窗風雨夕》詩,那麼,詩中究竟又有什麼故事和伏筆呢?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