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市更新广州模式:杜绝运动式大拆大建,“微改造”兼顾文化传承与产业更新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   广州报道 日前,广州发布《广州市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下称《征求意见稿》),明确城市更新行动中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广州在城市更新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和路径,注重城市品质和内容提升。今年7月,《广州市城市更新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城市更新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解读文章中写道,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仅要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还要更加注重解决城市发展本身的问题,制定实施相应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城市更新由最初大拆大建模式逐步转为‘拆、改、留’多种更新方式并举的模式,下一代城市更新则是居民、资方与政府共管共治多元内涵的更新模式。”世邦魏理仕华南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肖伟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走出了一条新路。

城市更新要避免过度“房地产化”

近年来,城市更新逐渐从以往大拆大建的房地产化思路转向系统的城市改造思路,防止过度房地产化。广州明确提出杜绝以运动式、盲目实施城市更新为原则的大拆大建。

《征求意见稿》明确城市更新行动中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不沿用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方式,不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带来的短期效益和经济利益,坚持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系统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2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保持高速增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20年前则为36.09%。

从城市发展规律和国际经验来看,这一阶段,城市发展中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集中出现,大城市土地资源稀缺的问题成为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城市更新则系统地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实践路径。

“我们进入了城镇化的‘下半场’,城市更新是解决城市土地稀缺问题的重要抓手,从而实现从空间重塑到可持续的城市系统性改造和升级,最终带动多方参与,获得城市发展综合效益。”肖伟认为。

城市更新改造的新理念是保障城市可持续与有序发展。世邦魏理仕中国区战略顾问部副董事陆韬认为,“城市更新是从时间、空间以及有序生产方面扩展城市的深度。通过城市更新,城市可以把过去的一些历史记忆与文化永久留存下去。有限土地通过反复的有机更新可以持续产出价值。”

在“去房地产化”之后,城市更新还可以怎样进行?城市更新的理念与实践在国外早已存在,也留下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德国柏林提出了“批判性重建”的城市设计纲领与实践,即在考虑现代生活要求的基础上,重现历史古城的格局,发展差异化的公共、半公共和私人空间。

世邦魏理仕深圳战略顾问部董事许吉谦之认为,“这种城市更新方式与城市寻求人文发展以及回归本源的诉求是一致的,批判性重建在实操方面注重基于城市景观的语言引导城市更新,最终体现城市的精神文化和历史实践。”

与此同时,城市更新的实践与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有紧密关系。“存量工业改造和下一代的建筑的建造也会围绕双碳的目标展开。例如,在综合体产业园区更新项目中,新改造的绿色建筑有明确的指标和设计的要求。”肖伟直言。

城市更新不仅是面貌改造、美学提升,更是产业的升级。在广州,城市更新还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结合起来,有了更多的表达内容。

广州作为一个千年商都,产业、品牌、业态、活动、IP等优质内容都可以作为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呈现。例如,广州文化历史悠久的商业步行街进一步改造后可以承担城市名片的功能,吸引更多的品牌商家入驻。”世邦魏理仕华南区商业部负责人钟廉军认为。

老城区“微改造”经验:兼顾文化传承与产业更新

今年发布的《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广州市2021年重点项目计划的通知》显示,涉及广州城市更新的项目有57个,其中越秀、海珠、荔湾和黄埔等老城区的项目就有24个。

从荔湾区来看,荔湾“十四五”规划提出将推进20条村的旧改,包括花地、西郊、河沙、坦尾、茶滘、东漖、鹤洞、五眼桥等。

广州城市更新的步伐持续加快,在老城区的改造则尽力避免大拆大建。《征求意见稿》提出,在老城区范围内,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除违法建筑和经专业机构鉴定为危房且无修缮保留价值的建筑外,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

城市更新可分为区域更新、工业转型和老楼升级,城市更新项目可分为整治类、改建类和拆建类。广州的城市更新走出了独特路径,也提供了大城市“微改造”的经验,不仅集中在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也注重文化内容的多元丰富。

《征求意见稿》提出,城市更新要注重岭南传统城市风貌的保护,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用“绣花功夫”推动居住品质和生活品质同步提升,重点完善水电气路、适老设施、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等民生事项。

东山肉菜市场改造是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一个成功案例。走进更新改造后的东山肉菜市场,“骑楼”式新入口颜色鲜明,体现出广州的文化特色。入口处还设计无障碍步道,方便老人进出。

进入市场内部,各类商铺分区明确,在分隔设计方面也独具巧思,采用了现代马赛克花纹的地砖,色彩鲜明的商铺标识指示牌。这种兼顾实用与现代设计的“微改造”让以往凌乱老旧的市场焕发新的活力。

“文化情怀并不是脏乱破旧才能表达,改造之后,城市的市井气息与意义特色结合起来重新焕发生机,这才是真正的老广州特色。”盛高创兴产业公司副总裁李斌表示。

李斌还介绍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改造过程,改扩建后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建筑面积从818平方米增加至2305平方米,规模比之前扩大了两倍。“改造后的纪念馆一共四层,将原有的六层中间打通两层形成公共空间,增加采光,内部还设计了多功能空间和艺术互动空间,也成为党群活动的打卡地点。”

在黄埔区,城市功能蝶变计划也在进行中。黄埔区将制定实施 “城市更新3.0”创新政策,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年均完成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累计新增产业载体超1500万平方米。

钟廉军总结了“广州特色”的城更路径:以老城市、新活力的焕发为主题,围绕公共文化、城市消费、产品文创和居民便捷四个属性,广州的城市更新需要用好“广州特色”的文化民俗、工业遗产和在地产业资源。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 编辑:李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