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范明昱 济南报道

10月26日晚,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第二场如约而至,再续热闹红火的民族民间舞盛宴。中华民族自古多民族融合发展,在各个民族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大不相同的生活习惯、民俗信仰、审美范式,当晚,汉族秧歌、土族、黎族、蒙古族、藏族、朝鲜族、拉祜族、壮族、羌族、哈尼族等,正是通过诸多民族舞蹈彰显着中华民族绚烂的文化底蕴。

摄影 赵廷玺

为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再现广大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真实故事成为舞蹈创作者的关注点,当晚《清清甘泉水》《姥姥的田》《再唱山歌》等置身于新时代全面脱贫攻坚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的创作。土族舞蹈《清清甘泉水》是一部基于“扶贫搬迁”的现实题材创作,《姥姥的田》将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与吉林省独有的袖头秧歌素材紧密结合,藏族舞蹈《再唱山歌》则借“扶贫致富”的主题舞出藏族人民在时代变迁背景下不断迈开崭新步伐的开拓精神。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方面的舞蹈作品异彩纷呈,取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跳娘舞”的黎族女子群舞《生生回响》,在回望海南黎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寄托对大自然的歌颂。《果沃情》则通过挖掘西藏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弹拨乐器——“果沃”琴,在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创作民族艺术的时代风貌。民族精神是民族舞蹈之“魂”,哈尼族舞蹈《鹇》以古老的民族图腾“白鹇鸟”为创作出发点,结合哈尼族独特的棕扇舞元素,抒发哈尼族勇往直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摄影 赵廷玺

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因此,文艺创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走入生活,创作出贴近人民、无愧于人民的时代作品。女子群舞《柔情似水》走入生活,以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为依据,通过“甲搓”的动作素材表现女性的柔美;男子群舞《尕娃踏浪归》则通过陕北秧歌展现黄河子孙依恋黄土地的归乡之情;舞蹈《走祥云》走出新时期羌族人民不懈奋斗,向往美好生活的生命步伐;《摆出一个春天》则基于“摆舞”的基本元素展现拉祜族儿女意气风发建设美好家园的时代精神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民族民间舞参评作品中出现了在挖掘舞蹈身体动作独特的语言方式与审美趣味方面的创作尝试,舞蹈身体语言的抽象性也给予了舞蹈艺术更为多元的表达空间。例如朝鲜族舞蹈《人潮汹涌》通过民族语汇开掘内心世界的勇敢尝试,朝鲜族舞蹈《雨形》在长鼓舞的鼓点声中营造雨意,运用身体语言引出“人与物接”的哲学反思,壮族舞蹈《年轮》寄托于“时间轮回、生生不息”的舞蹈身体语言之向度开掘,蒙古族舞蹈《绝尘》在飞速驰骋的步伐中寄托“超脱尘俗”的主题表达。另有汉族民间舞《济南的冬天》将“冬天”拟人化处理,意象化地塑造了济南“温晴”,借助舞蹈意象呈现舞蹈身体语言的自身魅力。

当晚,第二现场点评嘉宾邀请到了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两位专家对参评作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双创”精神下的创作尝试给予认可,并肯定艺术家深入生活的创作方式,指出“深入生活”是舞蹈作品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有力保障。

舞动泉城,荷花百媚生,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将精彩继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