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滁州10月27日電(周坤) “土地沒流轉前,一家子就靠這5畝地維生,一畝地一年掙4000元都很難。”今年68歲的琅琊區三官街道鄧壩村村民朱子敏說。現在,地不用自己種,每年能分8000元,多出來的時間去上班,每個月還能多掙2000元,生活越來越好了。

如今的朱子敏,既是一位農民,還是一名上班族,更是一名“股東”。他所說的上班,就是去村裏距家3公里外的鄧壩村合贏家庭農場做工。在鄧壩村,像朱子敏這樣擁有多重“身份”的村民還有很多。

這些改變,得益於琅琊區開展的“村企聯建”探索,以黨建共建促村企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融共進,更好地服務村民,推進鄉村振興。

10月25日,在合贏家庭農場,十幾名村民正在蔬菜大棚內外井然有序地忙碌着,剛剛收完一茬蔬菜,她們又開始種上草莓苗。“年底就能種出草莓,到時候市民就能在這裏採摘、品嚐、購買,體驗農家樂……”農場負責人牛明祥憧憬地說道。

合贏家庭農場成立於2020年,當時在三官街道鄧壩村積極聯繫推動下,該村蔬菜基地項目獲得在上海創業的牛明祥青睞,投資了2000萬元打造聯棟大棚有機蔬菜基地,專供上海市場。項目當年實現產值500萬元,帶動100餘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現在已經建起600畝高標準蔬菜基地,並以此爲契機,全村共流轉給蔬菜基地1000多畝土地,村集體每年可獲得保底收益分紅10萬元,這將大大增加我們村集體收入,我們成了‘村企共建’的受益者”。 鄧壩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副隊長趙坤說。

新時代鄉村振興,既要登高望遠,更要腳踏實地。在趙坤看來,村企共建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發揮土地資源謀發展,是鄧壩村鞏固脫貧攻堅,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的突破口。

在這一理念下,現在的合贏家庭農場不再僅僅種植果蔬,還推出“愛心小菜園”,由當地的企業、學校認領,村民負責實施管理。到了收穫季,員工和學生們可以來這裏開展黨建活動、勞動體驗,從而形成生產、休閒、自採體驗爲一體的鄉村蔬菜觀光旅遊產業鏈。

在琅琊區,村企聯建不是靠行政命令“拉郎配”,而是通過搭建行之有效的活動載體,積極幫助村企“自由戀愛”。

地處近郊的琅琊區西澗街道石馬村,一直以來都是供應城市需求的蔬菜基地,於是石馬村“兩委”順勢而爲,成立巾幗蔬菜合作社,將現有的土地從分散化轉向規模化經營。

爲了大力發展近郊農業,石馬村與安徽興滁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建的“蓮蝦共作”基地佔地1200畝,總投資800萬元,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超300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6萬元,80餘名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目前,該村合作社已經成功流轉土地2000餘畝用於草皮種植和稻蝦共作,不僅帶動了集體經濟,也帶動了村民創收增收,讓廣大村民不用外出打工也能有穩定的收入。同時通過土地置換流轉30畝建設用地,興建石馬資源回收中心,每年可帶動村集體增收8萬元,大大提高了集體和農民收入。

村民王明紅說:“以往我們去城裏打工,土地就只能閒置,現在合作社統一承包了我們的土地,不但能多一份收入,還可以在家門口企業工作,收入比外出打工都高!”

村企聯建,一頭連着活躍的社會資本,一頭繫着崛起的廣大農村。琅琊區通過在項目涉及深度上,不拘泥於項目大小,而是因村制宜,科學合理規劃,打造鄉村特色,讓村企聯建產生“1+1>2”的聚變效應,確保達到預期效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