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0月28日讯 自2005年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带动大规模投资下乡,开展基本建设,到近年来国家作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大部署,继续探讨乡村百年变革之路。当下,“艺术乡建”透过艺术介入乡村,融入乡村,正在循序渐进地探索出一条新的乡村建设路径。

“希望花田”的模式

酉阳花田是有名的贡米之乡,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不仅拥有大量全景临崖梯田的生态景观,村寨极具少数民族特色,还有高山云海、生态草原、天然温泉、峡江风光等核心资源。第二届乡村艺术季选址酉阳花田何家岩村,何家岩村位于重庆市酉阳县西北部,花田乡北部,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村落,村中以土家族为主,另还有汉族、苗族、彝族、侗族、哈尼族等6个民族。

(酉阳花田梯田秋季风光)

据村民口述何家岩村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因聚族而居,村中地形以山地为主,由于地处武陵山菖浦大草原脚下,村庄内山地沟谷纵横,崇岭交错,呈南北走势,处两盖夹一沟的狭长地带,有着独特的地貌景观。借酉阳第二届乡村艺术季举办的契机,政府对于何家岩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规划,不仅对荒山荒坡进行了综合整治和复垦复耕,同时也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后续的乡村振兴打好坚实的基础。

(中国酉阳第二届乡村艺术季创作营嘉宾合影)

酉阳第二届乡村艺术季的核心是通过引入艺术介入的手段,将艺术带入乡村建设的工作,在策展机制上,不仅延续第一季的策展机制,还引入建筑师这一精英知识分子的加入,如吕品晶、朱小地等建筑师从乡村的规划改造层面上携手川渝高校艺术家共建交流。不同于以往的策展人邀请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方式,本季还首创乡村艺术创作营,邀请艺术家入驻酉阳花田何家岩村进行田野调研并进行驻地创作。基于创作营的创作方法,艺术家们深入了解在地乡村文化,以村民为主体,切身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与想法,不仅在功能上满足现有需求,也顺应当地生态,积极调动村民的参与性,将艺术扩展为更具生命力的共建共享的生长状态。通过在酉阳持续性地艺术介入的模式,酉阳第二届乡村艺术季也将在当前中国的众多艺术乡建探索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走出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径。

地方营造,乡村重构

(《莹光》作者朱小地)

艺术介入乡村需要与乡村场域、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情感产生有效链接。建筑师朱小地试图通过作品《莹光》装置来回应,装置在村民屋旁的树林里,除了解决村民夜晚行走所需路灯的基础照明功能,在外形上设置如明月一般的形象,透过装置照亮村落,给村民带来了黑夜中的光明与温暖,装置本身的艺术化形象,不仅提升了村民对于美的认识,还增强了村民对于在地村落的文化认同。艺术家透过将村民的日常需求物件以超日常的仪式感再现,试图肯定人与人的沟通与互助意识的想象。艺术家曾令香和王然的作品《考古“一里十三桥”》通过艺术的手段将何家岩人共同的生活记忆——拱桥打造成考古现场,以此来激发村寨的价值认同和凝聚社群情感,探索以艺术为沟通媒介,共建乡村文化认同的方法。

(《考古“一里十三桥”》作者曾令香 王然)

(《传来的都是好消息》作者焦兴涛)

艺术介入如何重振乡村地方精神,激发当地活力?艺术家焦兴涛的作品《传来的都是好消息》通过在民房顶部架设超尺度的喇叭,将原有乡村景观当中传达国家重要文件精神和社会信息发布的高音喇叭作为创作原型,试图通过对于这个在广大农村当中随处可见的历史遗存做艺术性复原,深刻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图景在艺术家幽默轻松的塑造下与民居融为一体,协调共生。

(《声音博物馆》祁雁飞)

艺术家祁雁飞的作品《声音博物馆》,用公共艺术激活乡村的废弃空间,通过整体打造闲置的村舍,转变为乡村村民接触艺术、增进交流的公共空间。搜集与整理何家岩村当地的声音素材,将本土的物件背篓、打谷机等农具进行再创造,构成贡米之乡何家岩村的声音博物馆。该作品尝试通过声音的媒介激活对于村民生活劳作场景的记忆,希望保护和利用乡村文化遗存,塑造地方意识。

(《美好攀升》作者曾令香+ 符彪(酉阳木雕传承人)、何易立、何城邦(当地村民))

艺术在乡村场域中会产生怎样的回应?艺术家曾令香联合酉阳传统木雕传承人符彪及当地村民何易立、何城邦共同创作作品《美好攀升》,采用超现实主义的形式,诙谐幽默地将何家岩的生产、生活工具与自然生态结合 。传递出何家岩的生产、生活与生态三者融合共生的关系。艺术家杨洪联合当地村民何易华、何绍渠、何绍长、何易鸾、何易凤、何绍荣共同创作《扶》,实现“在地村民工匠合作共建、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主动改造,将何家岩村的建设成为新老居民、传统与新兴文化相互混合、不断更新、合和共生的乡村聚落社区。通过对于在地村民参与性的调动,让本地村民和有识之士充分参与乡村生活艺术营造,复兴乡村本该有的繁荣景象。

(《扶》杨洪+ 何易华、何绍渠、何绍长、何易鸾、何易凤、何绍荣(当地村民))

乡村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错综复杂的,在经历人口流失和环境变化之后,需要通过乡村建设来进行对于空间和人口的重构,由于众多社会各阶层为躲避城市喧嚣和环境污染,纷纷畅想回归乡村和自然 “诗意地栖居”,所谓“诗意地栖居”,是需要建立与整个世界的联系与依附,强调将乡村塑造成一个“地方(place)”。“地方”是具体的、主观的,强调人类的情感经验意义,是具有生命力的。举办酉阳第二届乡村艺术季,本质上是透过乡村环境提升的改变和艺术季的发酵,寻回乡村“地方”的精神,构建与培育农民与乡村环境、城乡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让生活的乡村空间变成产生情感和依恋的“地方”。

酉阳第二届乡村艺术季致力于探索一种替代性的乡村“地方”再生模型,通过将艺术作为联系农村、农民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媒介,用以探寻自然、农业、生活三者的统一,从此时此地出发,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与记忆通过在艺术介入中得以延续,借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人与生活的和谐共处,将营造“地方”成为可能。

(张凯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