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0月28日訊 自2005年新農村建設作爲國家戰略,帶動大規模投資下鄉,開展基本建設,到近年來國家作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重大部署,繼續探討鄉村百年變革之路。當下,“藝術鄉建”透過藝術介入鄉村,融入鄉村,正在循序漸進地探索出一條新的鄉村建設路徑。

“希望花田”的模式

酉陽花田是有名的貢米之鄉,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基礎。不僅擁有大量全景臨崖梯田的生態景觀,村寨極具少數民族特色,還有高山雲海、生態草原、天然溫泉、峽江風光等核心資源。第二屆鄉村藝術季選址酉陽花田何家巖村,何家巖村位於重慶市酉陽縣西北部,花田鄉北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村落,村中以土家族爲主,另還有漢族、苗族、彝族、侗族、哈尼族等6個民族。

(酉陽花田梯田秋季風光)

據村民口述何家巖村大約形成於明末清初時期,因聚族而居,村中地形以山地爲主,由於地處武陵山菖浦大草原腳下,村莊內山地溝谷縱橫,崇嶺交錯,呈南北走勢,處兩蓋夾一溝的狹長地帶,有着獨特的地貌景觀。借酉陽第二屆鄉村藝術季舉辦的契機,政府對於何家巖村的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規劃,不僅對荒山荒坡進行了綜合整治和復墾複耕,同時也拓寬羣衆增收渠道,爲後續的鄉村振興打好堅實的基礎。

(中國酉陽第二屆鄉村藝術季創作營嘉賓合影)

酉陽第二屆鄉村藝術季的核心是通過引入藝術介入的手段,將藝術帶入鄉村建設的工作,在策展機制上,不僅延續第一季的策展機制,還引入建築師這一精英知識分子的加入,如呂品晶、朱小地等建築師從鄉村的規劃改造層面上攜手川渝高校藝術家共建交流。不同於以往的策展人邀請藝術家進行創作的方式,本季還首創鄉村藝術創作營,邀請藝術家入駐酉陽花田何家巖村進行田野調研並進行駐地創作。基於創作營的創作方法,藝術家們深入瞭解在地鄉村文化,以村民爲主體,切身考慮村民的實際需求與想法,不僅在功能上滿足現有需求,也順應當地生態,積極調動村民的參與性,將藝術擴展爲更具生命力的共建共享的生長狀態。通過在酉陽持續性地藝術介入的模式,酉陽第二屆鄉村藝術季也將在當前中國的衆多藝術鄉建探索下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走出一個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路徑。

地方營造,鄉村重構

(《瑩光》作者朱小地)

藝術介入鄉村需要與鄉村場域、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情感產生有效鏈接。建築師朱小地試圖通過作品《瑩光》裝置來回應,裝置在村民屋旁的樹林裏,除了解決村民夜晚行走所需路燈的基礎照明功能,在外形上設置如明月一般的形象,透過裝置照亮村落,給村民帶來了黑夜中的光明與溫暖,裝置本身的藝術化形象,不僅提升了村民對於美的認識,還增強了村民對於在地村落的文化認同。藝術家透過將村民的日常需求物件以超日常的儀式感再現,試圖肯定人與人的溝通與互助意識的想象。藝術家曾令香和王然的作品《考古“一里十三橋”》通過藝術的手段將何家巖人共同的生活記憶——拱橋打造成考古現場,以此來激發村寨的價值認同和凝聚社羣情感,探索以藝術爲溝通媒介,共建鄉村文化認同的方法。

(《考古“一里十三橋”》作者曾令香 王然)

(《傳來的都是好消息》作者焦興濤)

藝術介入如何重振鄉村地方精神,激發當地活力?藝術家焦興濤的作品《傳來的都是好消息》通過在民房頂部架設超尺度的喇叭,將原有鄉村景觀當中傳達國家重要文件精神和社會信息發佈的高音喇叭作爲創作原型,試圖通過對於這個在廣大農村當中隨處可見的歷史遺存做藝術性復原,深刻的歷史記憶與精神圖景在藝術家幽默輕鬆的塑造下與民居融爲一體,協調共生。

(《聲音博物館》祁雁飛)

藝術家祁雁飛的作品《聲音博物館》,用公共藝術激活鄉村的廢棄空間,通過整體打造閒置的村舍,轉變爲鄉村村民接觸藝術、增進交流的公共空間。蒐集與整理何家巖村當地的聲音素材,將本土的物件揹簍、打穀機等農具進行再創造,構成貢米之鄉何家巖村的聲音博物館。該作品嚐試通過聲音的媒介激活對於村民生活勞作場景的記憶,希望保護和利用鄉村文化遺存,塑造地方意識。

(《美好攀升》作者曾令香+ 符彪(酉陽木雕傳承人)、何易立、何城邦(當地村民))

藝術在鄉村場域中會產生怎樣的回應?藝術家曾令香聯合酉陽傳統木雕傳承人符彪及當地村民何易立、何城邦共同創作作品《美好攀升》,採用超現實主義的形式,詼諧幽默地將何家巖的生產、生活工具與自然生態結合 。傳遞出何家巖的生產、生活與生態三者融合共生的關係。藝術家楊洪聯合當地村民何易華、何紹渠、何紹長、何易鸞、何易鳳、何紹榮共同創作《扶》,實現“在地村民工匠合作共建、社會資源共同參與”的主動改造,將何家巖村的建設成爲新老居民、傳統與新興文化相互混合、不斷更新、合和共生的鄉村聚落社區。通過對於在地村民參與性的調動,讓本地村民和有識之士充分參與鄉村生活藝術營造,復興鄉村本該有的繁榮景象。

(《扶》楊洪+ 何易華、何紹渠、何紹長、何易鸞、何易鳳、何紹榮(當地村民))

鄉村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錯綜複雜的,在經歷人口流失和環境變化之後,需要通過鄉村建設來進行對於空間和人口的重構,由於衆多社會各階層爲躲避城市喧囂和環境污染,紛紛暢想回歸鄉村和自然 “詩意地棲居”,所謂“詩意地棲居”,是需要建立與整個世界的聯繫與依附,強調將鄉村塑造成一個“地方(place)”。“地方”是具體的、主觀的,強調人類的情感經驗意義,是具有生命力的。舉辦酉陽第二屆鄉村藝術季,本質上是透過鄉村環境提升的改變和藝術季的發酵,尋回鄉村“地方”的精神,構建與培育農民與鄉村環境、城鄉居民之間的相互關係,讓生活的鄉村空間變成產生情感和依戀的“地方”。

酉陽第二屆鄉村藝術季致力於探索一種替代性的鄉村“地方”再生模型,通過將藝術作爲聯繫農村、農民和未來社會發展的媒介,用以探尋自然、農業、生活三者的統一,從此時此地出發,傳統的文化生活方式與記憶通過在藝術介入中得以延續,藉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人與生活的和諧共處,將營造“地方”成爲可能。

(張凱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