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而中國第一代固體潛地導彈已經準備了十幾年之久。經過前期的重重磨難後,巨浪一號迎來了首飛。1982年金秋時節,黃緯祿和固體潛地戰略導彈的技術人員來到渤海之濱。

發射的時刻終於到了,然而指揮所裏的黃緯祿等來的卻是失望的結果。

讓人沒想到的是,第一次發射出現了意外。就在導彈起飛後幾秒,導彈沒有飛向目標,而是在空中畫了一個大大的S形。導彈失去控制,偏離方向,超過了安全範圍,導彈自毀。試驗失敗了,這個事實像大山一樣壓在了所有的指揮員和技術員的心頭,大家情緒十分低落。黃老總更是承擔着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

就在這一籌莫展之時,黃緯祿對衆人說,“我是總設計師,我負主要責任!”既然總師這麼說了,大家心裏的包袱自然也就放下了。

機不可失、時不可待,大家立即投入到了緊鑼密鼓地故障排查中去。很快確定了失敗是由於某分離插頭提前分離導致的。接下來,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了解決插頭脫落的方法,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分離插頭的可靠性。技術問題已經解決了,接下來,就只等中央再次下達發射命令。參試人員有信心,一定要把第二發打成。

發射前的最後一晚,已經過度操勞兩個多月的黃老總剛剛睡下,就被北京來的一個緊急電話喚醒,大概意思是:“試驗是否推遲幾天,把問題再考慮考慮。”作爲一項大型試驗,沒人能夠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是打,還是不打?是亟待黃老總回答的一個難題。

因爲已經發布禁海公告,我們要是不在預定的時間窗口內把導彈打出去,等於告訴全世界我們試驗失敗了。他鎮定地拿起電話,向上級請示:“需要考慮的問題都考慮了,應該準備的一切都準備了。我們認爲發射條件已經具備,不宜推遲,建議按時發射。如果上級決定推遲,我們服從上級的命令。”

片刻後,傳來了北京的回答:“我們尊重一線同志的意見。”

10月12日凌晨,東方的海面剛剛泛起魚肚白,人們卻再也無法入睡,睜着眼等待黎明的到來。在朝暉的掩映下,試驗潛艇整裝出發,緩慢而平穩地駛向發射海域。

幾小時後,伴隨着驀然躥起的巨大浪花,一條閃光的巨龍躍出海面,直衝天際。火紅的尾焰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照亮天空。發射場陷入一片歡騰。第一型固體戰略導彈——巨浪一號,成功了!成功的背後,承受着巨大壓力的黃老總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到醫院檢查時,醫生十分詫異,這個瘦弱的老人到底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會落得一身的病: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尿道結石、心臟病等等,那一年,66歲的黃老總身體減重了11公斤。一位同事開玩笑地說:“他瘦了,導彈飛(肥)了,這是剜肉補彈啊!”。

1999年,中央決定授予一批“兩彈一星”的功勳獎章。在推選候選人時,黃老總主動相讓。他說:“功勞是大家的,航天工程也不是一個人或少數人完成的,不能因爲我是總師把榮譽歸到我的頭上。”由於黃老總態度堅決,院黨委只好推選別人。但上級決定,還是授予黃緯祿“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1年7月,黃緯祿臥牀不起。自知來日無多的他,常注視着窗外的天空,沉思良久。他多想再去一次發射場,再看一次導彈騰飛! 如果有來生,我還要搞導彈。”2011年11月23日,黃緯祿帶着對導彈事業的眷戀,走完了近一個世紀的壯闊人生。

留學歸來研發導彈,身處逆境不離導彈,90多歲高齡還在牽掛導彈。中國之所以能在那麼薄的家底子上創造那麼多國防科技奇蹟,就是因爲有這一批黃緯祿這樣一生胸無雜念、舍了身家性命也要幹出名堂的科學家和開拓者。科技創新需要高智商,更需要這種個人得失拋在腦後、國家利益至高無上的堅定信念。

轉載於科普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