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钢铁运输线——记联勤保障部队汽车运输某团一营一连党支部

10月下旬某天,西宁降下今冬的第一场雪。联勤保障部队汽车运输某团训练场上,一连官兵驾驶运输车组成车队在雪水中疾驰而过。前方“敌军袭扰”,突遇“敌情”的车队迅速停车,齐刷刷地完成一个漂亮的180度漂移,原地掉头后车队有序折返。

高原上执行任务,汽车兵经常会遇到冰雪天气。一连连长孟凡龙说,“我们的战场在千里运输线上。”组建71年来,一连党支部带领连队官兵先后参加甘青平叛、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多次圆满完成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党支部21次被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7月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驰骋在雪域高原上,一连党支部带领官兵们上千次往返,将保障物资源源不断运送至边关哨卡,打造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钢铁运输线。

“想要站出来,和前辈一起守护这片土地”

一连的荣誉室里珍藏着37块奖牌和11面锦旗,它们见证着这支“尖刀”连队的辉煌战绩。抗美援朝时期,一连在炮火中组建,随即奔赴朝鲜战场。1958年凯旋回国后,一连官兵奉命转战西北。1963年刚在西宁驻扎的一连官兵又接到命令,远赴新疆执行运输保障工作。

“在路上”是一代代一连官兵生活的常态。指导员刘庆有时觉得,相比于整洁有序的营区,他们更熟悉那条通往边防哨卡、途中随时可能遭遇暴风雪的运输线。

刘庆经常带领官兵参观荣誉室重温连队的历史,墙上的黑白照片记录着志愿军运输车队驶向朝鲜战场的画面。“一连在炮火中诞生,经过硝烟的洗礼,一代代官兵的红色基因与战斗精神,不能在我们手中丢了。”为此,刘庆曾四处走访,寻找一连健在的老兵,请他们回连队上教育课,为如今的官兵们讲述过去的战斗故事。

但更多的时候,教育课在“线上”进行。常年驾车在外,一连备有一口“野战图书箱”,里面装着党的理论知识书籍与官兵常看的各类图书杂志。行车休息时,刘庆会组织大家围坐在一起,守着车看看书,讲一讲任务途中的心得感悟。

一趟任务短则一整天,长则数十天,车队拉开,官兵们相见并不容易。为此,他们利用每天晚点名的时间开展微党课,一句名人名言、一个战斗故事、一点有感而发的思考,都可以是大家讨论学习的内容。

在刘庆看来,“线上任务是最好的教育”。每次接到急难险重任务,党员骨干优先执行是传承已久的“规矩”。行车途中,路过康西瓦烈士陵园和狮泉河烈士陵园,官兵们会在“进藏英雄先遣连”前线总指挥李狄三墓前举行祭奠活动。年轻官兵跟随老党员一起面向先辈宣誓,要守好脚下的土地。

副班长郝文斌就是其中之一。他于2016年来到一连,听过抗美援朝时期连队“党员突击车”独自驶离车队吸引敌军炮火的故事,也看过连队里老党员、老班长争相执行任务的场景。“像革命先辈那样去战斗”,是他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初衷。

从那时起,郝文斌就养成了每天加练的习惯。早上跑操时要和同年兵比谁更快,熄灯后练习俯卧撑,在地上铺一张报纸,每次要练到报纸被汗水湿透才会结束。

今年9月,郝文斌转正成为一名正式党员。一次微党课上,他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大家,战友们为他热烈鼓掌。“这是一种无声力量的感召。”郝文斌说,“听到、看到那么多英雄前辈牺牲奉献、无怨无悔,你必然想要站出来,和他们一起守护好祖国的大好河山。”

“我们的目光瞄向战场”

“运输线上没有战火硝烟,但我们的目光同样瞄向战场。”一连战士马腾说,上千次的高原运输实践,让一连官兵学会在实际任务中练兵、用兵。结合任务经验,他们探索总结出闭灯驾驶五要、车辆隐蔽六法、灯光信号十种、小路多群直达等各类实用经验。

去年11月,支部委员、一班长马腾带队参加了一场高原地区的运输分队防卫训练。训练途中,他们采用三角队形展开交替掩护进攻,却发现由于地形限制,行车途中如果要保持队形,就必然会影响到行车速度。

“不能为了死守队形脱离了实战要求,训练中也要注意对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复盘总结时,马腾向连长孟凡龙提出了组训建议。随后,支部组织了一场“诸葛亮会”,围绕战斗队形、实战意识等方面,鼓励大家积极讨论,建言献策。

根据近年来的保障运输经验,一连官兵创造性地探索总结出了一套战备物资“箱包化、集约化、小型化”组装方法和“装箱上架、以车代库”储存方式,大幅提高了应急出动效率。

一些“老式”的优良传统也被保留至今。抗美援朝战场上,一连官兵有党员驾驶“党员突击车”吸引敌机战火的惯例,如今在训练任务中,一连仍保留有“党员打头车”——遇到陌生地域,党员骨干先驾车探路,接到陌生地域保障任务,党员骨干行驶在前。

作为入伍14年的老兵,马腾开过很多次“党员打头车”。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年9月,为边防连运送保障物资。那是全军距离首都北京最远的一个边防连,想要到达那里,需要翻过数个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马腾和战友们没有公路可走,车队只能在山路、土路上行驶。盘山公路狭窄,一侧是山壁一侧是陡崖。路上浮土厚重,前一辆车驶过后路上尘土飞扬,后一辆车几乎看不到路。

马腾一路上小心翼翼,以防人车跌落山崖。有几次倒车时,他能感觉到车轮卡在悬崖边缘,车厢已经悬空,“生死就在毫厘之间”。最高的一个山峰海拔接近5900米,马腾感到头痛欲裂,却不敢有丝毫分神。9月底的高原天寒地冻,驾驶室里马腾紧握方向盘,手心却直冒汗。一段100多公里的山路,车队整整走了7个小时。

那次任务返程后,马腾曾和孟凡龙开玩笑说,“还有这样的任务再也不要叫我了”。但一个多月后,当一连再次接到为该边防连运送过冬物资的任务时,马腾第一时间找到孟凡龙,主动请缨再次上山。

“一切为了前线”

行驶在千里运输线上,虽然没有枪林弹雨,但是行车途中也会遇到危险。今年4月,孟凡龙带队执行一次运输保障任务。途中翻越一座海拔超过5100米的达坂时,天空突降大暴雪。他坐在头车上,看到前方有一辆私家轿车,驶近了才发现轿车由于天气寒冷动力不足,抛锚在道路中央。

孟凡龙立刻下令车队紧急停车,但已经来不及了。由于地面结冰打滑,正值下坡的头车刹车出现故障,控制不住地向前滑去。整个车队就跟在后面,一旦发生连环追尾,运送的物资将面临被损毁的危险。

孟凡龙来不及多想,拎起手边的三角木就跳下了车。他顾不得危险,一把将三角木塞进了车底,下滑的后车轮被死死卡住,运输车终于停止了滑动。

孟凡龙松了一口气,站起来后才发现,车头距离私家车只有十几米远,如果继续下滑,只要十几秒两车就会相撞。

后来谈起此次特情,孟凡龙说,“如果当时三角木不管用,我就直接躺到车轮底下,死也要让车停下来”。

去年5月,一连所在团接到任务,远赴西藏某地执行运输任务。那里临近边境一线,环境极端恶劣,任务非常危险。一连党支部主动请缨,连队官兵纷纷写下请战书。

“让我去”“一切为了前线”是请战书中出现最多的话。孟凡龙回忆说,作为一连主官,“最头疼”的事就是分配任务,“人人都要去,只好先挑选党员骨干,可落选的又要来‘理论’,问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

在一连,任务面前“青年看团员、团员看党员、党员看支部”已成为传统。支部委员、分队长冯志威感到,这是一种“无形中的言传身教”。

“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支部的凝聚力、党员的感召力,就体现在每一次任务中。”冯志威说。

今年4月的一次运输保障任务,一连全员出动。途中车队较长,为了保证安全,支部决定将5名支委穿插安排在车队中,每个人负责几辆车。

在翻越海拔5808米的一个达坂时,车队遭遇暴雪,路面很快结冰,连队党支部立即下令各车紧急搭设防滑链。情况紧急,冯志威看到不少党员骨干大衣也没穿就直接跳下了车。

“穿大衣戴手套,行动不便,也影响操作灵活性。”冯志威也迅速下车,趴到车底不到1分钟就搭好一只轮胎。将自己的车做好防护后,他又和其他几名支委四处帮忙,迅速帮助整个车队完成防滑链搭设。

回到车里,冯志威才发现双手已经被冻僵,反复趴在车底让他的前胸被冰水浸湿了一大片,风一吹浑身瑟瑟发抖。

在冯志威看来,没有什么比将物资安全运抵边防哨卡更重要。他忘不了,去年8月底,连队临时接到运输保障任务。官兵们连夜装车,早上6点出发,下午就将物资运抵任务点。

边防官兵早早就等候在山脚下,看到车队来了,他们飞奔过来,站在马路两旁欢呼迎接,驾驶室里的冯志威一下子红了眼眶。时隔一年再提起,他依然热泪盈眶,“那一刻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