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召开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颁出“双子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包信和院士团队

复旦大学

赵东元院士团队

双双折桂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含金量颇高

它是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获奖项目都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

取得重大突破的科技成果

经社君走近赵东元院士团队

带您从“微观层面、纳米尺”上

感受自主创新的律动

赵东元指导学生实验。

“在孔里面我们可以干很多事情”

神奇的介孔材料

在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成语里有个词叫作“无孔不入”

棉花、蜂巢,干燥剂、活性炭等

都是孔材料

有一种神奇的孔材料

它可以应用在5G手机的电路板中

能把重质的原油转化成汽柴油

它还可以用来制造新能源电池

吸附污水中的杂质

它是介孔材料

一种孔径在2至50纳米之间的多孔材料

在众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具有更大的孔径和更快的传质速率

材料能够产生特殊的纳米效应

“在孔里面我们可以干很多事情”

赵东元说

赵东元在做实验。

介孔碳基超级电容器。

苦战多年,做出“无中生有”的材料

在2001年以前

整个介孔材料都局限于无机材料

当时,赵东元突发奇想

能不能创造出一种

有机的高分子材料来呢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

赵东元组建起科研团队

前几年,进展缓慢,少有成果产出

赵东元回忆

“整个合成过程非常复杂

就像在一个‘ 黑箱子’里乱撞”

这样一个复杂问题

能不能简单化

赵东元指导学生

用一种反常规的方法进行实验

2003年10月

团队终于测试到了一组

非常漂亮的数据

接下来

赵东元带领团队紧锣密鼓地

开展实验、调节参数、测试分析

2005年,他们发表文章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

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

并公布了实验方法

至今

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500多家科研机构开展跟踪研究

发表论文4万余篇

引领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介孔材料示意图。

做一个拿着“凿子”在微观世界里造孔的人

如今

赵东元团队已将科研成果

投入工业化生产

在重油催化、超级电容器、生物检测、

环境处理、电子材料等领域广泛应用

他始终坚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

赵东元一直自称“是一个拿着‘凿子’

在微观世界里造孔的人”

研究多年

他甚至养成了一种“职业病”

平日里但凡看到什么材料

都想把它打成孔

赵东元记得,自己刚回国的时候

国内的科研条件与国外的差距很大

复旦大学提供了3万元的科研经费

他咬咬牙买了一台电脑

实验条件简陋

没有高压反应釜

他就拿塑料瓶代替

赵东元说

如今,我们的科研条件非常好

搞基础研究要有一股

崇尚科学的精神

在学生眼里

赵东元是一个有着强大

“吸附能力”的老师

他从不为学生设限

积极鼓励大家自由探索

但每一篇论文

他都会严格把关

正是在这样几乎苛刻的要求下

他的研究生曾3次获评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团队很多成员都成长为科研骨干

除了带研究生

赵东元还会为本科生讲授普通化学课

一周两次,多年不辍

2000年,赵东元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化学西楼。

赵东元正在给本科生授课。

如今,这些“造孔之人”有了更多想法:

介孔材料如果用在衣服上,就能既轻薄又保暖;

用在医疗领域,或许能让韧带顺着重新生长;

介孔材料上做出“离子通道”,实现海水发电……

在肉眼看不见的介孔微观世界里,

他们的创新之路,正越走越宽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