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仅十天,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郭沫若当选常务理事。

新中国,期待着向世界诠释自我。这其中,一项重要的决定,就是文字改革。为大多数人所不知的是,除了写和读,汉字该如何看这个问题,还严谨地征求了现代眼科医生的意见。

那是195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德国柏林召开会议,中国派代表团受邀前往,作为随行大夫,年轻的傅守静结识了郭沫若。郭沫若心系文字改革,向眼科大夫傅守静请教,从眼科大夫的角度上看,这个字是竖的好还是横的好?傅守静回答道“我们的眼睛上下转是很费事的,还有人的视野,左右两边是宽的,上下是窄的,上下写字的时候,字老是被挡住。因此,从左到右的横排是比较符合用眼习惯的。”

这项来自专业眼科医生的建议随即被采纳。1954年,学生课本的排版正式变为由左往右。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首先实现横排版,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改为横排版,至此,全国响应。

在这样一个大转折的时代,人们对未来的走向,有着相当的热情。进入50年代后,以张晓楼为代表的眼科专家在防治沙眼工作上取得关键性成果,中国人致盲一大疾病,从此告别历史舞台。之后,更加复杂、更加扑朔迷离,可导致失明的眼底疾病进入研究范畴。

北京同仁医院,于60年代初期,分化出眼底病专业,傅守静便在其中。

窄门

眼底病学,是一个现代医学称谓,它随着西方现代眼科学传入中国,崭新而充满奥义。眼底,指的是眼球内后部的组织。当时的眼科医生们已经意识到,视网膜病变、黄斑部病变、眼底肿瘤等多种眼部病变的根源,都在眼底。其中,致盲率非常高的一类眼底疾病也在此时格外凸显,那就是可导致失明的——视网膜脱离。

亚洲人属近视高发人群,而视网膜脱离是近视的重要并发症,因此,视网膜脱离这类疾病的治疗成为重中之重。德国医生Gonin曾发现,视网膜脱离与裂孔有关,把孔封上,视网膜脱离就能复位。但最为困难的是,这个起着至关重要的小孔,极难被捕捉到。

当时的医生,多使用“三面镜”或是“直接检眼镜”来检查眼底,但这些器械,技术非常落后。像直接检眼镜,利用非常小的灯,通过瞳孔,也只能照亮几毫米的范围,而要想找到裂孔,需要一点一点挪着进行。

当时的傅守静,跟随老师罗宗贤治疗眼底疾病,她深知,中国现代眼科学的力量还非常薄弱,但她也看到,当世界之门被打开,罗宗贤这些先行者,已无比明了自己的使命与方向。始于罗宗贤的建议,时任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的张晓楼,组织了一批珍贵的眼科医护力量,开始撰写中国第一本眼底病学书籍。傅守静追随着老师,与同仁们一起,经过很大的努力,在1977年成功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眼底病学》。

凝视

傅守静的父亲曾赴日留学,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但父母早亡,哥哥在庚子赔款留学时前往美国,小小的傅守静在15岁时便能自己带着弟弟妹妹,在邻居的帮衬下生活。儿子形容她“老想着几世同堂,起来一睁眼就能看见亲人,甭管跟他们有没有交流,眼睛看的见,心里就踏实。”

而这样艰难的情形,也使得傅守静养成了非常务实的性格。她的学习成绩令人讶异的优秀,在进入中和医院后,听说罗宗贤从不收女弟子,她因此付出了比男同胞多出几倍的努力,去争取老师的信任。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一位叫做张美伦的美籍华人来到同仁医院,同样作为眼科医生的她带来了一项新的检查技术,被称作“间接检眼底镜”。这个被当时的眼科医生称为“魔镜”的器械,使得视网膜裂孔的发现力提升了10%,而通过间接检眼镜去做手术,使得手术成功率陡然跃至95%以上。

时代的局限被科技点亮,傅守静看到了希望,她率先学习这项技术,要求眼科医生熟练掌握并开始思考,如何将这项技术国产化。

当时,航天研究院一位叫做卞南华的工程师,因儿子患有视网膜脱离找到傅守静。此前他已辗转多家医院,深知视网膜脱离寻找裂孔的困难,但同仁医院令他惊讶,一个镜子,一看就能找到裂孔,手术也毫无悬念地成功进行。以工程师的眼光来看,卞南华非常兴奋,就此,医与工的合作正式开启。

据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回忆道,“最困难的就是材料,还有光源。那时候白炽灯做的光源,我们戴到额头上,时间长了,白炽灯散热,额头都会被烫出一个泡。而且头盔也是特别硬的材料,螺丝拧一拧最后就溢扣了,我们老说这是孙悟空的紧箍咒。那时候还没有医和工的密切合作,所以傅老完全是个人的爱好,然后走在一起。”

当时的傅守静十分清楚,此一刻,她拥有了最好的研究机会。近代中国科学与教育上的落后,正在被一批又一批崭新的力量所改写着。接下来,她与北京市橡胶制品研究所合作,研发国产化硅胶和硅海绵,与国内公司合作研发国产冷冻机,用来保障视网膜脱离手术等治疗。这一切,都归功于傅守静那敏锐的洞察力。

傅守静,在同仁医院工作了整整59年。解放战争期间,她做过地下党,勇敢地掩护同事,为挽留医学人才做出努力。她与新中国一起,走向崭新的未来。国产间接检眼镜于1982年研制成功,之后,她开始逐年建立间接检眼底镜应用全国学习班,向全国眼科届普及推广。几年后,傅守静开始在门诊引入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不但手术及时且能极大减轻病人的负担。这一举措成为国内、国际的首创。

从最初的茫然无助到现在的飞速发展,从五十年代全民防治沙眼,到如今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无一不彰显着中国在攻克重大顽疾之外,已有实力去关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眼部健康问题。而这一切,都取决于那一个重要的时刻,在走向世界之前,他们首先选择了,看向世界。

更多关乎民族大业、救治大任的故事,敬请关注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6月26日起每周六19点45分播出的25集大型纪录片《共和国医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