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天空电视台网站11月13日文章,原题:COP26:对排放数据的兴趣为什么能表明中国正认真对待气候变化问题

来源:环球时报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世界对中国寄予厚望,或至少有所期待。多年来,中国已在这方面取得一些重大进展。中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已从2010年的68%下降至56.8%。

然而,其他人希望中国走得更快。但中国可能出现更好的消息。清华大学研究员、同时为全球实时碳数据平台工作的朱碧青(音)表示,“就中国来说,如果人们能看到上个月而非两年前做了什么,就能将政策(重点)从国家监管调整到地方监管,从而更关注最新行动——专注于当前而非两年前的事务。我认为这种做法肯定有助于世界各国而非只是中国。”

中国正尤其对排放数据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朱表示,“如今我(在中国)看到远比以前更多的行动,而且它们并非只是国家政策(的连续出台),还有来自地方层面的反应。中国各地政府确实正尽力精准计算当地的碳排放,从而尝试确定他们能在哪些方面减少排放,同时又不损害当地经济和其他领域。”随着世界各国被要求在明年更新有关其减排进展的数据,最新的排放数字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说COP26的核心任务是各国达成有关减排的文字承诺,那么如今的要务将围绕排放数据展开。

《华盛顿邮报》11月12日文章,原题:美国和中国同意就气候行动开展合作,那么什么力量将推进这种合作?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和中国是否将搁置争议、同意应对气候变化?这是许多人希望在COP26上看到的结果。11月10日中美宣布计划“在此决定性的十年,各自、携手并与其他国家一道加强并加速旨在缩小差距的气候行动与合作”。世界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中国在国际上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保持乐观?对此,人们需要了解如下现实。

中国在2006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因此人均排放量仅约为美国的一半。此外,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且累计碳排放量远低于美国。但中国正快速赶上,其决策者已意识到该国庞大的碳足迹。中国去年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COP26召开前的几个月,中国政府不但推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还宣布计划减少国内对煤炭的依赖并停止在国外新建燃煤电厂。中国的这些消息使人们在COP26召开前感到乐观。

如果公众将气候行动视为国家利益,那么就更容易开展。调查显示,94%以上的中国公民相信气候变化真实存在,66%的人认为这是由人类导致,且绝大多数愿为减排支付额外费用或适当改变其生活方式——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政府有责任参与解决气候风险。

然而,尽管公众支持气候行动,但笔者组织开展的在线年度调查“中国政策晴雨表”显示,当中国公民被告知有关国际压力,或美国正采取更强有力的气候保护措施时,他们对气候行动的支持度反而会降低。这些调查表明,如果对中国公开施压,国际压力可能会阻止——而非迫使——中国采取行动。这并不是说中国公众不支持合作,而是这些调查表明他们希望看到中国在减排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或至少在这方面与美国平起平坐。正如北京反复重申的那样,相互尊重是中美两国合作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