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7日消息,人類一直在宇宙中搜尋其它先進文明存在的跡象,但至今一無所獲。這樣看來,也許我們不應只關注智慧生命,任何類型的生命形式都值得我們去尋找。當然,小小的微生物也許不像外星人那樣令人興奮,但在銀河系中,非智慧生命的跡象也許比智慧生命常見得多、也容易發現得多。

有人嗎?

地球上成功進化出了生命,其中包括智慧生命。但地球按理說應該沒什麼特殊之處,只不過是銀河系中一顆平平無奇的行星而已。因此,既然地球上能出現智慧生命,那在銀河系中也應該十分常見,外星文明的痕跡應當隨處可見纔對。

問題是,它們都去哪兒了呢?

這正是大名鼎鼎的費米悖論的核心論點,也是SETI(搜索地外智慧文明)項目開展的基石。乍看之下,人類似乎不可能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假如我們找得足夠認真,應當是能夠發現智慧生命存在的證據的。

也許外星人會特意向我們發射射電信號;也許它們會向四面八方發射信號,我們只是碰巧接收到了而已;也許它們在太陽系中留下了一些科技產品,專門用來監視我們;也許它們會開展大型工程項目,比如用太陽能電池板將整顆恆星包裹起來;又或者它們會在附近飛來飛去、使自己的恆星遭受重金屬污染,藉此向外界宣佈自己的存在。

然而,在SETI項目進行了大半個世紀後,我們依然一無所獲。沒找到射電信號;沒找到科技產品;也沒發現大型工程項目。到目前爲止,我們已經開展了一百多項專項搜索,但在銀河系中、甚至整個宇宙中,都不曾發現任何智慧生命存在的證據。

生命的痕跡

SETI項目認爲,智慧生命應該比普通的非智慧生命更容易尋找,因爲智慧生物會留下許多跡象、向別人宣告自己的存在。如果它們已經發明瞭射電技術,它們就可以通過“調頻”,把自己存在的消息以光速傳播出去。如果它們能駕馭相當一部分恆星能量,就可以對整個行星系進行改造。如果它們已經攻克了星際旅行,就可以將自己智慧的“種子”散播到宇宙各地。

但這番論斷顯然有點問題。智慧生命要麼並不如我們想的那麼普遍,要麼不像我們希望的那樣容易探測到。無論是哪種情況,SETI項目短時間內似乎都不會取得什麼成果。

因此,我們也許應該將目光投向“系外生命”,而不是“先進的外星文明”。前者意味着任何類型的生命,比如海洋中漂浮的單細胞生物、附着在石頭上的苔蘚、或者可以在環境中自由行動的複雜生命等等。

這些生命形式或許不像外星人那樣顯眼,但並不代表着完全發現不了。畢竟,生命最關鍵的特徵之一便是打破行星均衡狀態的能力。

以地球大氣爲例。地球剛形成時,氧氣的含量也許很高,因爲宇宙中並不缺氧。但氧氣揮發性強、性質活潑,在大氣中無法留存太久,要麼會逸散到太空中,要麼會與各種元素結合、變成其它物質(比如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硅)。但大約20億年前,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單細胞微生物數量劇增,吞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然後釋放出大量氧氣,徹底改變了地球大氣的狀態。

當一顆遙遠的系外行星從自己的恆星前方穿過時,恆星發出的光線會從行星大氣中透過。大氣中的不同元素和分子會略微改變這些光線的顏色,雖然變化幅度很小,但是可以探測到的。

第一次接觸

受當前的技術能力限制,我們還難以對其它恆星附近巨行星的大氣展開分析。但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已經列出了一些頗具潛力的“候選人”,待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升空後開展後續跟進。該望遠鏡有能力探測到系外行星大氣中的氧氣過剩現象。

這樣的“第一次接觸”也許並不會太令人激動。我們不會像電影中那樣,與外星生命交換指數或基本常數,也不會對外星人的文化、習慣或身體好奇不已。

我們首次發現的外星生命形式最有可能是某種只會在原處扭動的微生物,通過打破所在行星的均衡態、讓我們發現它們的存在。非智慧生命也許並不像智慧生命那樣常見(不過說實話,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兩種生命分別有多常見),但簡單的生命形式也有能力讓別人發現自己。

這種場景也許不像與外星人發動太空戰爭那樣令人心潮澎湃,但不管發現何種外星生命,總歸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情。(葉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