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研究發現:子女升學壓力越大,母親收入下降越多

“雙減”政策不僅有利於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也有利於降低家庭教育焦慮,進而提高家庭特別是母親的勞動參與

國內權威經濟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教育陪護等對母親的收入有着顯著影響,子女升學壓力越大,母親收入下降越多。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經濟研究》今年第9期發表題爲《看不見的家庭教育投資: 子女升學壓力與母親收入損失》的文章,關注了家庭隱性教育投資。文章認爲,母親通過放棄潛在收入的方式增加對子女的教育陪護,不僅會降低家庭教育的投資效率,也會進一步影響家庭勞動供給決策,降低母親勞動參與程度與工資收入水平,從而影響中國勞動力供給狀況。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王偉同等作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子女升學壓力會使母親月收入顯著下降近兩成 ,同時父親收入沒有顯著變化;高學歷、非國有行業、育有男孩或獨生子女的母親收入更容易受到子女升學壓力的影響。此外,他們還利用地區重點高校錄取率所反映地區升學壓力,發現了子女升學壓力越大的地區,母親收入下降幅度越大。

文章所使用的核心數據來自 2005 年 1% 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在此基礎上,爲檢驗研究結論的穩健性以及考察家庭隱性教育投資行爲近年來的變化趨勢,進一步使用 2010 年人口普查數據和 2012-2016 年 CFPS (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進行了穩健性檢驗。

中國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普遍存在較爲強烈的投資意願,家庭教育支出在中國家庭總支出中所佔比重也逐步上升。在家庭教育投資中,除現金性的顯性教育支出外,家庭也會通過放棄潛在收入並增加子女陪護時間的方式進行隱性教育投資,

在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文化觀念影響下,母親會將更多精力用於規劃和陪護子女,即家庭隱性教育投資行爲更多來自於母親。

上述研究顯示,子女升學壓力會使母親收入平均相應下降18. 9% 。而從家庭平均收入的角度看,這種由母親工資收入損失所反映的隱性教育投資數額大約爲家庭平均月收入的 7. 0% 。

“考慮到中國城市家庭的規模,這種家庭在子女升學階段新增的隱性教育投資規模是巨大的,是中國教育投資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家庭勞動供給決策的重要因素,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足夠重視。”文章稱。

研究同時也表明,子女升學壓力不會降低父親收入,甚至有促進父親收入提高的傾向,原因是爲了平衡家庭收支,父親會提供更多勞動供給以彌補母親收入的損失。

文章還研究了不同升學階段對母親收入的影響,其中初升高階段的子女升學壓力會對母親收入產生顯著負面影響,中考壓力會使母親收入平均下降 37% 左右。原因是中國學生的教育分層主要發生在中考階段,重點高中的學生進入大學的概率往往遠高於普通高中,因此家庭往往會更加重視子女的中考結果。

地區之間升學壓力的差異性也對母親收入產生不同的影響。文章的實證結果表明,子女升學壓力越大的地區,母親收入下降幅度越大。那些考取高水平大學更爲困難的地區普遍面臨更強的教育競爭,在給家庭帶來更大升學壓力的同時也使母親收入受到了更大程度的負面影響。

有研究發現,中國城市家庭中母親職責已突破了照料子女的傳統內涵,呈現出了母親職責“教育經紀人”化的特徵。女性生育所付出的成本不僅僅是生育和養育那幾年,而是貫穿到整個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導致女性的收入降低和職業生涯受損。

王偉同等作者認爲,國家近期持續推出的義務教育減負政策是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過度投資的糾偏。當前推進義務教育階段的減負政策勢在必行,這不僅有利於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也有利於降低家庭教育焦慮,進而提高家庭特別是母親的勞動參與。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第一財經表示,“雙減”措施並不能完全消除母親對孩子教育的焦慮,因爲教育的焦慮主要與評價有關。如果仍然使用單一的標準總分模式來評價學生,那麼焦慮的根源就還在。要深層次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在評價上進行改進,要徹底的實現(評價維度)均衡。

文章提出,要客觀評估義務教育“雙減”政策對家庭隱性教育投資行爲的影響。“雙減”政策旨在降低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但在教育焦慮普遍存在的情況下,減少校內外的學生作業和培訓負擔也可能會增強家長自己輔導學生的行爲傾向,從而進一步加劇家庭的隱性教育投資行爲。

文章還建議,應適度擴大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服務供給規模,提高不同層次的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數量,合理引導學生的教育分層。中國優質高等教育供給的相對稀缺,是導致家庭對子女教育焦慮的重要根源,應通過合理引導教育預期,讓更多學生有接受適合其水平的教育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