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工大科雅疑窦丛生,财报真实性待考

来源:时代周报

时代商学院研究员 徐墨

IPO企业股东里出现高校,这并不新鲜;然而,在高校用同一专利两次出资且均未办理权属变更的情况下,企业仅用一句“当时工作人员疏忽”作为解释,这倒是闻所未闻。

出现这件新鲜事的IPO企业便是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大科雅”)。

工大科雅原为新三板挂牌公司,从事供热节能产品与相关技术服务的研发、推广及应用,是一站式提供智慧供热全面解决方案的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商。

其于2020年11月摘牌,次月便与中信建投签署辅导协议,并于今年6月30日提交招股书,拟冲刺创业板。

11月22日,时代商学院就本报告相关问题向工大科雅发函询问,但截至发稿,仍未收到对方回复。

【概述】

随着证券违法打击力度的加强,IPO公司的内部治理和信息披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工大科雅在这上面的表现并不如人意。

时代商学院研究发现,工大科雅针对同一专利出现两次出资问题,时隔10年才进行补救;而且,针对同一会计科目,工大科雅IPO招股书和新三板挂牌时期披露的年报存在数据“打架”的情况,那么,其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是否真实可信?其保荐代表人是否做到尽职调查?

此外,工大科雅的业务经营和财务状况也不容乐观。

近三年来,工大科雅最大业务收入几近腰斩,新业务收入增长乏力,综合毛利率表现远逊于同行;与此同时,该公司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在2020年达到99.51%,更糟糕的是,其中,逾期应收账款占比将近50%。其盈利质量可见一斑,经营稳定性和盈利可持续性存疑。

针对上述问题,时代商学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工大科雅这家IPO公司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质疑。

同一专利重复出资,或涉利益输送

招股书显示,历史上工大科雅曾存在3项股权变动问题,其中2项涉及出资问题。

其一,2004年6月,科雅能源(即石家庄工大科雅能源技术有限公司,2014年更名为科雅有限,是工大科雅的前身)注册资本由50万元增加至100万元。在此次增资中,河北工业大学用于出资的专利为“可自动控制室温IC卡智能热量表”(专利号:ZL02237727.1)。

然而,因当时工作人员疏忽,上述专利并未变更至科雅能源名下。而该专利已于2007年8月失效,已无法办理权属变更手续。也就是说,截至专利失效日,该专利的专利权人仍为河北工业大学。

虽然工大科雅和河北工业大学均确认,该专利自2004年4月以后已实际交付科雅能源使用,但是,股东以知识产权出资的,却未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造成出资不实的问题,违反了《公司法》规定。

其二,2005年4月,石家庄工大科雅(工大科雅的前身)注册资本由100万元增加至800万元。在此次增资中,河北工业大学用于出资的专利与2004年用于出资的专利相同,属于同一专利重复出资。

直到2015年8月,实控人齐承英才将货币资金41.2万元实缴至科雅有限账户,代替河北工业大学补足出资。

值得注意的是,据招股书,工大科雅2004年仅出现一次增资行为,也就是说,工大科雅不仅没发现两次用于出资的专利重复,而且,其工作人员甚至两次“疏忽”,在第二次以知识产权出资时,依旧没有办理专利的权属变更。

时代商学院认为,一方面,围绕同一个专利,工大科雅出现两次知识产权出资问题,时隔10年才进行补救,该公司在合规运营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另一方面,这两次出资问题均与河北工业大学有关,且属于同一专利重复出资,该专利是否对该公司具有实用价值?若是,为何工大科雅会没发现两次知识产权出资均是同一专利?河北工业大学以知识产权出资时难道不知晓这是同一专利?

此外,该公司实控人齐承英为河北工业大学的教授,两次出资是否齐承英假借河北工业大学之名出资进行股权代持,为何最后是由齐承英代替河北工业大学补足出资,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关系?

招股书与新三板数据“打架”,信披真实性待考

除了出资问题外,工大科雅在信披上也涉嫌虚假陈述。

工大科雅于2016年4月在新三板挂牌,于2020年11月摘牌。挂牌期间该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简称“全国股转系统”)上披露了各年度的年度报告。

根据工大科雅在全国股转系统上披露的2019年年报,2018年和2019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7亿元和2.97亿元,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964.49万元和6247.99万元。具体如图表1所示。

而招股书显示,2018年和2019年,工大科雅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8亿元和3.04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857.68万元和6332.37万元,具体如图表2所示。

对比可见,招股书显示的2018年和2019年营业收入均高于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年报所示数据,归母净利润也存在差异。

无论是新三板挂牌期间披露的年报,还是最新披露的IPO招股书,在两份文件的【声明】中,工大科雅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均承诺,报告/招股说明书所载资料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然而,针对上述数据差异,工大科雅在招股书中并未作出相关解释说明。那么,究竟哪个数据才是真实的呢?

时代商学院认为,对于即将上市的公众公司来说,信息披露尤其是涉及财务数据的,发行人应当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工大科雅出现招股书与新三板财报数据“打架”的情形,其信披真实性存疑。

主营业务增长乏力,持续经营能力存疑

2018—2021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由智慧供热应用平台、热网智能感知与调控系统及系列化产品(以下简称“热网管控系统产品”)这两部分组成的智慧供热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合计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在80%以上,为工大科雅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其中,报告期内,热网管控系统产品的收入金额分别为2.31亿元、2.07亿元、1.96亿元和1.02亿元,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3.43%、67.9%、63.61%和70.52%。可见,作为工大科雅第一大收入来源,近三年热网管控系统产品的收入和占比均在逐年下滑。

具体来看,热网管控系统产品可以分为热源及热力站自控系统、热计量及二网智能平衡系统两类。而热网管控系统产品收入及占比逐年下滑,主要系后者形成的收入减少所致。

报告期内,热计量及二网智能平衡系统的收入分别为1.02亿元、8336.65万元、6668.11万元和5235.27万元,三年间,该产品带来的收入几近腰斩。

对此,工大科雅在招股书中解释称,一方面,政府部门对热力企业的热计量收费执行“多退,少不补”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热力企业使用热计量系统及相关产品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随着各地节能减排和清洁取暖规划目标的陆续达成,部分地方政府对二级管网及热用户环节进行节能改造的财政支持力度有所下降,进而导致热力企业对热计量及二网智能平衡系统等热网系统后端环节的新建和节能改造需求有所减少。

由于工大科雅热网管控系统产品的毛利率逐年下滑,导致其综合毛利率大幅下滑,具体如下图所示。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已从2020年末的50.83%降至37.56%,减少了13.27个百分点。

于是,在第一大收入来源——热网管控系统产品收入及毛利率恶化的情况下,工大科雅欲推动业务转型,逐步将毛利率更高、客户粘性更强的智慧供热应用平台作为业务拓展的重心。

但是,该新业务重心的表现也不如人意。报告期内,该公司智慧供热应用平台的收入分别为2609.34万元、7165.96万元、7821.42万元和1558.44万元,2019年和2020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174.63%和9.15%,2020年收入增速呈断崖式下跌态势。

在第一大收入来源萎缩、第二大收入来源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报告期内,工大科雅的综合毛利率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汇中股份(300371.SZ)、天罡股份、瑞纳智能(301129.SZ)】均值,其营业收入增速减缓,甚至出现归母净利润倒退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时代商学院认为,近三年,工大科雅核心产品热网管控系统产品收入及毛利率连连下滑,新业务智慧供热应用平台开拓不畅,若该公司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一困境,其未来业绩将遭到不利影响,可持续经营能力存疑。

逾期应收账款高企,坏账风险不容乐观

在业务增长乏力的同时,工大科雅的财务状况也暗藏风险。

2018—2020年,工大科雅应收账款的账面余额分别为2.04亿元、2.55亿元和3.06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2.8%、83.86%和99.51%。

由于所处供热供暖行业存在季节性,工大科雅的项目多在第四季度完成验收,所以此处并未将2021年上半年的应收账款情况纳入考量。可以明显看到的是,工大科雅近几年应收账款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在攀升,2020年该比例将近100%,换言之,当年营业收入几乎全部为赊销而来的。

同期,账龄在1年以内的占比分别为60.96%、52.87%和55%,均低于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具体如图表6所示。

一般来说,应收账款账龄越长,发生坏账的风险就越大,账龄在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会对公司的营运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近年来,工大科雅应收账款在1年以内的比例均大幅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意味着该公司应收账款的账龄长于同行,这将对该公司资产营运、资金周转造成负面影响。

事实上,报告期内,工大科雅的逾期应收账款占比分别为40.17%、46.1%、47.7%和47%,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坏账风险凸显。

同期,工大科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320.01万元、1512.92万元、1579.65万元和-5620.36万元,净利润分别为5857.66万元、6303.4万元、6160.4万元和1234.31万元。

对比可见,2018—2020年度,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虽在逐年增长,但均远低于同期净利润水平。这说明该公司的盈利质量较差,资金较为紧张,长期财务状况不容乐观。

针对上述情况,工大科雅在招股书中解释称,汇中股份对客户的议价能力较强,汇款周期相对较短;天罡股份则由于存在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对经销商的信用管理能力较强;瑞纳智能由于业务结构不同,回款受客户外部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换个角度看,这表明工大科雅的议价能力较弱,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业务结构导致回款受政府部门预算、拨款等客户外部因素影响较大。

此外,时代商学院发现,报告期内,工大科雅的前五大客户变动较大。如2018年,中环寰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2923.44万元的交易金额成为工大科雅当年的第一大客户,此后却在前五大客户名单上消失了。廊坊市广达供热有限公司、安阳益和热力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在前五大客户名单中亦是“昙花一现”。

大客户频繁变动,一方面不利于客户关系维护,回款难度加大,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公司产品难以得到大客户认可,合作难以持续深入,最终沦为一锤子买卖。

【参考资料】

《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2021年9月30日)

《关于河北工大科雅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2021年10月13日)

(全文4518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