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環保投資存在三個關鍵瓶頸 專家建議優化相關政策

“對於引導社會資本進行環保投資的問題,最關鍵的是要進得來、出得去、有錢賺,公平競爭。”常紀文說。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微信公號24日發佈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稱,中國環保投資目前存在高質量發展不足導致投資需求較大、回報機制不健全制約投資總量增長、基於效益的高效投融資機制亟需落實等三個關鍵瓶頸,建議對未來環保投資政策進行優化。

這份研究報告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保護投資績效管理中心的6位專家學者聯合撰寫。

報告稱,環保投資是環保工程項目實施的重要保障,爲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1981年至2017年,我國全社會環保投資由25億元增加到9538.9億元,呈快速增長趨勢。

其中,政府是全社會環保投資的重要主體之一。2011年至2019年,全國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環保支出由2640.98億元增加到7390.2億元,也呈快速增長趨勢。

報告介紹,2013年至今,相關政策聚焦建立優化多元化投資機制,與環保投資需求增大、環保產業市場逐漸成熟以及環保投資機制創新初具條件等相適應。在該階段,政府、排污企業、第三方治理企業、金融機構、公衆等投資積極性得到較大激勵。

2004年以來,我國相繼設立了十餘種中央層面環保專項資金,對引導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環保支出發揮了重要作用。如2019年,水污染防治資金、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農村環境整治資金、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專項資金、城市管網及污水治理補助資金,共支出856.06億元。

報告同時表示,我國環保投資存在三個關鍵瓶頸:高質量發展不足導致投資需求較大。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國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在2020年至2050年,僅能源系統就需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人民幣;回報機制不健全制約投資總量增長。如污染者付費能力和財政承受能力不強,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不暢等;基於效益的高效投融資機制亟需落實。在科學確定財政環保支出投向方面,尚未建立有效機制。

報告建議,率先研究制定具有戰略性、科學性、系統性、可行性的氣候投融資政策體系,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創新投融資機制,結合政府事權環保項目投資需求,加大財政資金支出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進行環保投資。

對於引導社會資本進行環保投資的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24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期出臺的多項政策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儘管投資前景看好,但仍需要看到,環保行業具有較高的進入壁壘,環保項目投資量較大、投資回收期較長,需要雄厚的資金鍊。

“最關鍵的是社會資本要進得來、出得去、有錢賺,公平競爭。”常紀文說,進得來就是大家都有平等進入的權利,出得去就是不想幹了資金通過合法的手段還能拿得走,而不是“關門打狗”。有錢賺就是社會資本投資環保項目要能找到利潤點,“這纔是社會資本最感興趣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