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没有半点运气,用6年时间实现蜕变

南工大“杰出青年”3年发表7篇论文

正在做实验的沈寅麟。 受访者供图

近日,南京工业大学公布了校“十大杰出青年学生”名单,在众多优秀学生中,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生沈寅麟的成绩单十分“抢眼”。他3年在材料类顶级期刊发表7篇论文,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长奖学金20余次,获省研究生创新大赛二等奖、市青年学者论坛一等奖……然而,一路走来,沈寅麟的科研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二开启科研之旅

高考填志愿时,沈寅麟填报了南工大化学、化工这两个心仪专业,然而由于专业级差分等原因,最终被调剂到了南工大材料学院金属材料专业。

“要读的专业不是自己的第一选择,科学家的梦还能实现吗?”面对不熟悉的专业,沈寅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大一下学期,学校通过专业导学课、教授进宿舍等形式对专业进行深入解读和引导。基于这一契机,沈寅麟深入了解了金属材料专业的历史、研究方向以及发展前景。“这个专业的前身是腐蚀与防护专业,专业主干课和考研课程是金属学和电化学,并不仅仅是字面含义的冶金或传统金属。”沈寅麟逐渐放下内心的包袱,开始认真对待专业课程,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中慢慢喜欢上了金属材料专业。

大二时,沈寅麟报名了大创项目,并进入材料学院新型二次电池实验室开展科学实验。初涉科研,小组成员未能将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协调平衡好,以致整体进展不畅,他们的大创课题在中期答辩时的得分倒数第二。“做科研不能光凭一腔热情,脚踏实地也很重要。”沈寅麟回忆,后来组员们每天都坚守在实验室,周末和暑假也不例外,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大创项目获得了校特等奖。正是这次经历开启了沈寅麟的科研之旅,也坚定了他对金属材料专业、电化学储能研究的热爱。

大胆创新尝试,研三发表首篇核心期刊论文

研究生第一年,沈寅麟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方向展开研究,实验顺利推进。随着阅读文献的广泛与深入,沈寅麟对电池领域的研究有了自己的想法:锂离子电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高成本、稳定性差、安全隐患高等问题限制了锂电池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发一种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能量密度更大的电池体系具有很大的意义和市场前景,而镁离子电池就是这样一种电池体系。

转入一个全新的前沿研究领域,没有相应的基础,可供参考的文献和实验又很匮乏,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沈寅麟经常从早上9点忙到半夜,但实验依然毫无进展。导师也很为沈寅麟着急,他带着沈寅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聆听领域内专家学者学术报告,现场交流、邮件请教……“很感激老师们认真的解答和点拨,在他们的指导下,我的实验终于拨开云雾,步入了正轨,数据慢慢有了。”谈起这段艰难经历,沈寅麟感慨万千。研三时,他首次在材料专业顶级期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论文。

从大二初进实验室,到研三在专业类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沈寅麟用6年时间实现了蜕变。在研究生毕业的十字路口,他选择读博,继续深耕镁离子电池方向。截至目前,沈寅麟已经在顶级期刊累计发表7篇论文。

生活不止科研学术,积极参与各类学生工作

不同于传统印象中的理工男,现实生活中的沈寅麟并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师生们眼中,他是一个热爱运动、热心志愿服务工作的阳光男孩,生活丰富多彩。

除了潜心探索科研学术之外,沈寅麟从本科到博士阶段,始终坚持各种学生工作,服务师生,担任院学生会主席助理、辅导员助理等职务。“参加学生工作是学生阶段非常重要的经历,学会合理调配自己的时间,在各种活动中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服务大家的过程中感受付出的快乐和意义。”沈寅麟建议学弟学妹们在大学生活中多多尝试,寻找自己的热爱与意义。除了积极投身各类学生工作,沈寅麟还保持长期运动的习惯,羽毛球馆内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保持好奇心和创新思维,紧跟各个领域的前沿,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善于取经,不论是身边的老师同学,还是各类专家学者、同行,要敢于提问、交流,碰撞思维火花。”回望自己的成长道路,沈寅麟表示,科研没有半点运气,只有脚踏实地,态度端正,才能一直钻研下去。

南报融媒体记者何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