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10日在上海落下帷幕。2021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三年,也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的第五年。2018年首届进博会落户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以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已经成为中国扩大开放,以及密切中国与世界经济、科技交流关系的重要平台。伴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化,以进博会为载体的“一体两翼”发展态势初现端倪(图1)。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会展中心优良的场馆条件、畅通的物流服务、线上线下的高效互动等正不断提升进博会的服务品质和能级。

G60:“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G60科创走廊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产业生态环境。高科技产业门槛高,资金投入巨大,更需要广阔的市场腹地保障。倘若单打独斗,不仅无法实现既定目标,还会造成资源浪费。G60科创走廊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发展新模式,让G60科创走廊沿线的九座城市有力一起使,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首先,政府引导,集合更多优质资源,降低了研发风险。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G60科创走廊解决了长三角长期存在的生产要素跨界流动远大于科技资源跨界流动的行政壁垒问题。针对大型科学装置利用率不高、高端人才相互恶性竞争两个关键问题,致力于探寻大型科学装置共建共享,高端人才互动共赢的机制。在科技部的支持下,2021年11月8日在进博会上,G60科创走廊沿线的九座城市人民政府出资、并引入社会资本联合设立了长三角一体化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基金,计划将基金50%重点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早期项目,旨在扩大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提升转化效率。必须指出,政府出资不仅拓展了研发投资来源,而且还能借助政府拥有的社会公信力、对科技成果价值的判断力、对市场需求的牵引力,激活社会各界对研发投资的热情,大幅降低研发投资的风险,进而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

其次,G60科创走廊创新性地在“政产学研用”的基础上嵌入“金融”环节。金融工具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更多的金融企业加入其中。以第四届进博会期间正式授牌的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为例,金融支持、金融融合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纵览当前形势不难发现,一方面不少资本找不到优质项目,金融机构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企业研发活动缺乏金融资本支持。而示范园区正好可以将科技金融的供需两方相连,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地区长期存在的金融资本、高科技研发活动脱钩的问题,实现金融、科技两大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最后,G60科创走廊实现了实体与虚拟空间的高效互动。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沿线地区,实现了沿线企业、研发机构在同一实体空间的联动;而中国G60科创走廊,不仅拥有和波士顿128号公路沿线区一样的优势:高科技企业、中间服务机构、科研院所在实体空间内合作互动,而且还利用互联网及现代科技手段,创造了虚拟与实体空间并行的城市之间密切互动合作的新模式。九座城市在高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不尽相同,群策群力,各扬所长,取长补短,开展互利合作,合作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探索在不改变现行的行政隶属关系、打破行政边界下的跨界合作路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推动国内其他地区“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发展、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长三角方案。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从总部经济到流动经济再到合作经济

中央支持虹桥政策落地大大改善了虹桥的营商环境。《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包含29项含金量很高的政策。规划方案出台半年多来,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进博会支撑政策常态化、开立自由贸易账户等23项支持政策已经落地,政策落实率达80%,有力地推动了虹桥从“上海的虹桥”变成了“长三角的虹桥”、“中国的虹桥”乃至“世界的虹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因此而成为新时期“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动写照,成为上海、长三角、中国智慧制造、绿色发展新高地,成为海内外企业投资兴业、升级发展的乐园。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虹桥追求卓越的新标志。自设立以来,虹桥商务区一直着力打造总部经济的集聚区。2002年,上海市在国内率先出台了支撑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后,虹桥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数量大幅度增加。伴随虹桥开放国际枢纽的建设,首先,虹桥服务范围将大大扩展。其服务范围不仅仅局限在上海市内,而是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城市密切合作为基础,以服务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型城市群;其次,创造了“总部+生产基地”新虹桥模式。借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持,实现了虹桥总部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生产基地的高效连接,推动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互利合作;最后,提升了虹桥总部经济的能级和水平。从内涵上看,虹桥总部经济不再是昨日虹桥商务区的总部经济,不再是全球总部经济“链条”上低端“末梢”,而是拥有长三角先进制造支撑、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布局其分支机构的高端环节。也就是说,虹桥总部经济是能充分利用长三角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以“买全球”、“卖全球”、“服务全球”为特征,拥有更强价值获取能力、更强辐射能力的新型总部经济。可以预料,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成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面旗帜。

放眼未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发展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流动经济,二是合作经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方面是一个流动枢纽,进博会成功举办极大地拓展了虹桥的交通枢纽功能,是虹桥从一个交通中心扩展成为人流、信息流、资本流、技术流、物质流等多流融合的国际开放交流互动新平台。另一方面,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覆盖范围包含了上海长宁区、嘉定区、闵行区、松江区和金山区,江苏昆山市、太仓市、相城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浙江嘉兴市南湖区、平湖市、海盐县和海宁市等13个市区。更为重要的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区虽然坐落在上海,但其服务范围不仅面向长三角,更面向全世界。虹桥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是支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虹桥创新性跨界合作机制是虹桥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借力进博会,追求更高质量的共同富裕

进博会的举办对于上海,对于中国意义重大。通过进博会,国外参展商对快速扩张、不断升级的中国市场认知水平不断上升,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由于溢出效应,进博会不仅惠及上海和长三角,而且还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社会福利改善产生了积极和重要的影响。

为了办好进博会,进一步发挥进博会对中国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我们建议:

第一,审时度势,不断调整进博会的工作重点。经过四年发展,进博会让展品变商品、让展商变投资商,交流创意和理念,联通中国和世界,已经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以及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然而,世界博览会发展趋势显示,博览会从早期以商品交易为主,到中期以洽谈基于展品生产的投资合作为主,再到后期以探寻基于展品的技术合作为主。今年举办的第四届进博会有一大亮点,就是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工程建设行业供应链研究与创新发展论坛”,开创了进博会发展的新纪元。展望未来,建议邀请、组织更多国外参展商、专业观众参与基于展品生产的技术前沿动态、研发计划、产业化方案交流讨论,将进博会打造成世界上顶级的新品发布、新技术展示、新思想交流的大平台。

第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大幅提升各省市采购团内部协整力。从四届博览会运行情况看,国内不少省市十分重视、支持进博会,地方政府纷纷组团参加进博会。无论是商品交易额,还是从投资意向数量来看,进博会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从整体情况看,在洽谈技术合作过程中,国内进博会专业观众之间仍然存在相互防范、单打独斗、缺乏必要的协作与协调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进博会的技术溢出效应。建议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联手,制定会前技术洽谈计划,协调会中技术洽谈过程,跟进会后技术合作成果落地过程。一句话,通过提升各省市采购团内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水平,大幅降低进口商品采购成本,大幅提高技术引进的成效。

[文章根据“长三角之声·进博会特别节目”(FM89.9   2021年11月10日12点-14点)曾刚教授发言内容整理。作者曾刚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易臻真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