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1金融研究丨理財淨值化轉型跨越最後一公里 多家銀行保本理財餘額陸續清零

研究員 方海平

銀行是中國金融市場中財富最大的聚集地。在當前財富管理業務轉軌期,一方面居民存款意識紛紛向理財意識轉變;另一方面,傳統非標資管向真正的淨值化資管轉型。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獨立,成爲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發展中一個重要的標誌。

面對衆多的普通零售投資者,銀行理財的發展和能力關乎着廣大投資者的財富保值增值情況。銀行理財近年來轉型和建設情況如何,發生了哪些新的變化?本報告聚焦銀行理財最近一年以來的重要動向,以揭示其在財富管理市場未來的定位和發展趨勢。

跨越過渡期 全面淨值化

資管新規即將跨越最後過渡期,而在這最後一公里,監管加強了對銀行理財真正徹底轉型的持續監督,最明確的表現即,對銀行理財的估值方法做出更嚴格要求。2021年9月30日,財政部發布《資產管理產品相關會計處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對資管產品使用攤餘成本法的條件作出更加嚴格的要求。

一系列政策方向意味着,銀行理財即將真正進入全面的淨值化時代。目前情況來看,銀行理財轉型整體較爲順利。

10月21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上,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檢查官、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王朝弟表示,從前期摸底情況來看,預計今年年底前,絕大部分銀行機構可以如期完成整改任務。對於個別銀行剩餘的少量難處置資產,按照相關規定納入個案專項處置,直至全部清零。目前,這些尚未整改的存量處置資產主要投向了非標準化債權、資本補充工具和未上市企業股權,普遍呈現出期限長、流動性較差、估值難度較大等特徵。對此,銀保監會將督促相關銀行機構在總行層面建立專門臺賬,逐筆鎖定細化方案,採取集中統一、單獨統計、嚴格問責等管理措施,積極採取各種處置措施進行壓降,確保儘快處置完畢。

根據上市銀行2021年半年報統計,截至上半年末,已有交行、郵儲、興業、杭州銀行等多家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餘額實現清零。同時,其他銀行保本理財餘額繼續大幅壓降,如平安銀行披露,該行保本理財產品餘額爲408.16億元,較上年末減少39.3%。

中信、興業、平安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佔比超過六成,分別達到67.70%、66.06%、60.6%;地方性中小銀行中,杭州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佔比高達87.23%,江蘇銀行淨值型產品佔比60%。 

聚焦大財富 渠道市場化

根據《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現階段除發行產品的理財子公司外,僅允許理財公司和吸收公衆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代銷,暫時沒有放開券商、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互聯網平臺等代銷。未來,隨着投資者教育深化、淨值型產品接受程度提升,銷售渠道具有進一步拓展空間,渠道競爭格局也將隨之變化。

據《銀行理財半年報》披露,2021年上半年,共有92家銀行及理財公司發行了可供其他機構代銷的產品,669家機構開展了銀行理財代銷業務,代銷總金額1.48萬億元。從代銷機構來看,國股銀行代銷金額合計佔比63.84%,處於市場領先地位。

受益於強大代銷能力帶來的中收貢獻,以及產品端與渠道端優勢的正向強化,未來具有渠道優勢的大中型銀行競爭優勢將進一步凸顯,呈現“強者恆強”的競爭格局。

直銷方面,城商行理財公司構建直銷渠道的動力更強,國有銀行和股分行由於母行本身就有全國性網點渠道,因此目前相應動作並不多,城商行由於受限異地擴張,因此有較強的構建直銷渠道的動力,不過成本也是一大考量因素。部分理財公司建立了獨立的網站提供產品信息展示,但是在購買環節仍需跳轉至母行平臺,如光大理財、招銀理財。城商行中的青銀理財就推出了自身的APP。

在過去,銀行理財很多都是中老年投資者去銀行網點渠道進行購買,光大研究所的研報指出,自理財子公司成立以來,銀行理財銷售端的一個重要變化趨勢是線上化趨勢明顯。該研報指出,一方面,線上銷售佔比持續提升;另一方面,線上化的服務方式也更加普及和智能,更加聚焦大財富管理概念,而不侷限於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銷售。

如上市銀行2021年半年報顯示,招行APP投資理財客戶數同比增長29.17%至1563.92萬戶,佔全行理財投資客戶數的97.62%;同時,強化招行APP理財屬性,在線上客戶成長旅程體系下,運用線上智能理財顧問諮詢等服務,打造統一的用戶陪伴式經營平臺。平安銀行自主研發並升級理財業務數字化經營系統,將 RPA與AI 融合,滿足更復雜的業務流程場景,推動理財業務流程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實現運營職能向更高水平的集約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青島銀行手機銀行渠道理財產品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25.91%,手機銀行在全行渠道的理財銷售筆數佔比較去年同期提升3.42個百分點至89.38%。

養老理財起步

9月10日,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發佈通知,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正式開始。

根據通知,銀保監會結合國家養老或金融領域改革試點區域,選擇“四地四家機構”進行試點,即工銀理財在武漢和成都、建信理財和招銀理財在深圳、光大理財在青島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試點期限一年。試點階段,單家試點機構養老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規模限制在100億元人民幣以內。

銀保監會稱,試點工作有利於豐富第三支柱養老金融產品供給,培育投資者“長期投資長期收益、價值投資創造價值、審慎投資合理回報”理念,滿足人民羣衆多樣化養老需求。

這意味着銀行理財正式加入第三支柱服務大軍,這是商業銀行以及銀行理財一直以來迫切呼籲的,這不僅意味着一個新的、潛力巨大的市場,也是發展真正資管業務和財富管理業務的一個重大突破方向,不僅服務和滿足了社會、老百姓的需要,也倒逼機構培育和發展核心投資和管理能力。

與一般理財產品相比,根據《通知》要求,養老理財產品的風險管理機制應該更加健全,實施非母行第三方獨立託管;產品投資期限較長,引導形成長期穩定資金,積極投向符合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的領域,能夠更好支持經濟社會長期投融資需求。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養老理財產品有三大特點:一是要符合長期養老需求,二是要符合生命週期特點,三是要採用穩健的資產配置策略,其目的是拓寬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渠道。

在此之前,銀行理財就已有自主嘗試,不過效果甚微,並且被監管敏銳關注。中國郵儲銀行資產負債部總經理劉麗娜曾提到養老理財的短板:“幾年前我們做過分析,當時整個市場上發售的養老理財有500餘隻,但這些養老理財產品和其他理財產品沒有明顯區別,無非是其他理財平均期限在一年之內,養老理財產品的期限可能超過一年,收益率略超平均收益率,甚至還沒有達到平均收益率,沒有真正體現出養老理財產品的特徵。”

在試點政策中,養老理財產品有了明確標準,體現長期性、安全性。《通知》強調了養老理財產品的養老屬性、普惠屬性。從產品設計、投資理念等方面強調穩健投資,幷包含了長期資金的來源和投向的政策導向。從起購金額、費率優惠、風險保障機制等方面強調產品面向廣大個人投資者,體現普惠性。同時,養老理財試點的一個重要創新點在於,理財公司應針對養老理財產品建立風險管理機制。

銀行理財投教熱  形象年輕化

相比於傳統在銀行體系內的風格,獨立成子公司之後的銀行理財“性格”更加外向、開放。一直以來傳統銀行的財富管理給人的感覺是,等着老百姓將錢送到銀行,銀行進行投資管理。理財子公司時代的財富管理,銀行開始更多地主動有所作爲,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服務、教育、吸引乃至爭奪客戶,真正的財富管理概念有了雛形。

近幾年的理財市場上,銀行理財的存在感明顯增強,一方面,各種投教以及宣傳推廣活動層出不窮;另一方面,銀行理財的投資經理也紛紛走到了前臺開始“大秀肌肉”。

比如,浦發銀行和《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成立了投資者教育服務基地,旨在幫助提升投資人的金融知識水平,樹立正確的投資風險意識,同時也規範理財產品的銷售行爲,助力資管行業的健康發展。

此外,招銀理財也上線了“理財潮流說”年度品牌活動,其系列傳播活動,以時尚、年輕的元素爲年輕人刷新了理財品牌和產品的高冷嚴肅的固有印象。

光大理財採用了時下最爲熱鬧的脫口秀形式,由其員工、客戶聯合脫口秀演員呼蘭、賈耗,圍繞“做趨勢的朋友”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理財投教活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