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埃航要求回中國旅客補2000美元差價 兩次坐地起價沒人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高江虹 實習生謝雨竹 北京報道“說實話,我並不意外,這的確是埃航能幹出來的事,而且也不是第一次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留學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2021年11月22日,埃塞俄比亞航空的一則通告引發廣泛關注,通告裏要求已購買日期爲2021.12~2022.2回程客票的旅客,必須補上2000多美元的差價,不補差價不讓登機。此事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乘客紛紛指責埃航坐地漲價,且早在去年該航司就有過類似做法,故有了開篇留學生的“吐槽”。

有意思的是,11月24日中午,有媒體前去詢問埃航北京代表處,得悉通告被撤回,也就是說埃航不漲價了。但在25日下午,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詢問埃航代表處時,北京代表處表示“正在和總部進行認真的研究與調查中”,未正面回答漲價通告是否被撤回。廣州代表處表示“還未收到要撤回通告的相關通知,有消息後市場部會第一時間告知”。

然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埃航代理處拿到的明年2/3月份機票預訂信息則顯示,漲價已成事實。從亞的斯亞貝亞返回上海浦東的機票,經濟艙含稅達32916元,而此前一般才1萬元多一些。

兩度“變臉”的埃航

在引發衆怒的11月22日通告裏,埃航是如此解釋漲價理由:“目前由非洲地區回中國內地的航班票價水平約爲經濟艙$5000,公務艙$7000”,因此該公司打算對返程日期爲2021.12~2022.2回程客票(ET684航班),非洲至中國內地航段票價水平不足的客票進行換開要求。埃塞俄比亞航空稱將對票價水平不足的回程客票座位進行取消。

此事立即激起衆多旅客和代理的反彈。事實上,這不是埃航的第一次坐地起價。

去年年中,埃航就曾要求已經購買8到10月份前往中國的華人旅客,在原票價基礎上補4000美元左右的差額。而絕大多數旅客已經支付了至少3000美元的機票費用,是非疫情期同航線機票價格的7倍。

當時此事鬧得亦沸沸揚揚,中國駐埃塞俄比亞使館介入調查後,給出的解釋是:埃塞航空部分機票代理售出大量回國機票,造成埃航執飛中國航班機票嚴重超賣,許多乘客滯留。

因此,埃航當時是採用臨時調高價格,逼迫部分超售的旅客主動放棄座位。

“我是到巴西短期交換,時間到了要回國。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當時埃航有效座位可能只有50個,但他們會賣200張票,然後陸陸續續就有人被取消。機票取消了也還是會有華人去機場蹲,但我沒有去,取消了就另想辦法了。”該中國留學生向記者說道。

“在任何一個過程中,你都有可能被趕下埃航的飛機,”中國留學生說,“埃塞俄比亞航空,從此在我這就拉黑!”

爲何埃航會兩度“變臉”?從今年2月份開始,我國的入境政策調整,規定前往中國大陸地區的乘客在有直航通航的情況下不得通過第三國轉機,在沒有直航的情況下前往中國大陸地區需分別在出發國、中轉國進行雙檢測並申請綠碼,這也意味着僅有在轉機區域具備雙檢測能力的機場才能作爲可選的轉機地。

目前從非洲回國的直飛航班,主要由埃塞俄比亞航空在執飛,政策調整意味着,想從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回國,只能選埃塞俄比亞航空的直飛航班(轉機拿不到綠碼),而要從非洲其他國家回國,也基本會選埃塞俄比亞航空。而民航局出臺的“五個一”政策、“熔斷”政策讓非洲飛中國大陸的航班數量大大減少,供需的極度不平衡讓埃航瞅準了這塊香餑餑。“中非航線上中國航司幾乎沒有航班,”航空數據分析師李瀚明表示,“國內航司自己不重視非洲,那非洲的中國人就得被外航宰一把”。

跨國旅客艱難的維權路

埃塞俄比亞航空兩度試探法律底線,中國旅客的權益屢遭侵犯,誰能來保障中國旅客歸國的合法權益?

李瀚明解釋道:“一般而言,按照旅客所在地的管轄優先於按照旅客國籍的管轄”。但旅客在他國遭受權益侵害時,由於語言障礙、不熟悉國外法律,或囿於訴訟成本、歸國心切等現實原因,往往放棄在當地通過司法途徑進行權利救濟。

“應由民航局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來保障旅客的合法權益。”民航專業人士韓濤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國際航空運輸價格管理規定》明確了關於國際航線運價的管理規定和處罰規定。其中第二十條(四)款規定了公共航空運輸企業、銷售代理企業不得未按照已覈准或者已備案的價格水平及適用條件實施國際航空運價。公共航空運輸企業、銷售代理企業出現以上行爲的,依法記入民航行業嚴重失信行爲信用記錄;由民航行政機關責令改正,處2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規定的不正當價格行爲的,依照價格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但現實情況是,儘管民航局有明確處罰規定,埃航依舊置若罔聞。“首先,航空公司受利益的驅動,”韓濤解釋道,不難看出,目前實施的《國際航空運輸價格管理規定》對航空公司的處罰力度不算太大,“3萬元以下罰款”與埃航發的大筆災難財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在利益的驅使下容易出現個別外國航空公司拿歸心似箭的中國旅客當“韭菜”的事件。

“其次,基於外交上的謹慎,政府部門會慎重處理。”韓濤表示。尤其是外國載旗航空公司,需要通報國務院、外交部等部門,處理起來相對耗時。面對外國航司觸碰法律的行爲,一般不會在第一時間開罰單,通常採取約談等方式處理。去年埃航臨時漲價事件也以約談埃航高層、敦促埃航規範經營而告終。

針對旅客權益保護問題,近年來歐洲、北美也相繼出臺了很多新規。“歐美國家將其歸類到不正當競爭和消費者事務方面,有着相對完善的法律條規,執行起來也較爲到位。國外的航空公司在當地比較遵守法律法規,再加上歐美航空業比較發達,國外的航空公司在當地比較遵守法律法規。”韓濤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

兩相對比下,也可以反映出民航管理法規在規制赴華航班時的缺失與無奈。因而,埃航自然將發橫財的心思單單鎖定到中國旅客身上。或許,民航局需要課以重罰,方能杜絕這種敲竹竿的行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