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各地方在開展碳排放數據覈查工作的過程中,發現了多個數據質量有問題的案例。爲進一步強化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前的數據質量管理,生態環境部辦公廳於10月25日發佈《關於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數據質量監督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

11月25日,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司長別濤在新聞發佈會上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關於碳覈算覈查工作制度體系建設工作的提問時表示,目前《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草案正在審議之中,草案將對此項工作做出分工更加清晰、監管更加有力的規定。根據立法計劃,該條例應該於今年出臺。

生態環境部今年以來在碳覈算覈查領域的積極部署,將爲全國碳市場進一步推進提供保障;與此同時,越來越高的碳覈算覈查需求也對能力建設、市場的規範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履約期將近,全面覈實重點排放數據

碳覈算覈查工作是碳市場框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障碳交易制度取得預期減排效果的關鍵步驟。其中,碳覈算是指企業方面計算在生產活動中各環節直接或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編製成一份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形成企業碳排放報告;而覈查則是,對重點排放單位溫室氣體排放量及相關數據的核查,包括覈查年度排放報告、首次備案的監測計劃以及已備案監測計劃的修訂等。

目前我國的碳覈算覈查工作主要由各省規範監管,目前還沒有系統地推出國家層面的監管覈查體系。別濤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時表示,碳覈算覈查這項職能原屬發改委,當時已有相關制度安排,2018年機構改革後轉入生態環境部。目前生態環境部在碳覈算核查制度建設方面主要沿用此前制度安排的基本思路,同時針對新的要求和工作推進中發現的問題,正在進行研究完善。

爲進一步規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覈查活動,生態環境部於今年3月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編制發佈了《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覈查指南(試行)》與《企業溫室氣體排放覈算方法與報告指南 發電設施》。上述兩項指南適用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的溫室氣體排放覈算,與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組織對重點排放單位報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及相關數據的核查。

9月排放數據質量案件發生後,《關於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數據質量監督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便在上述兩項指南的基礎上,要求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迅速開展數據質量自查工作。

全國碳市場也還未形成碳覈查方面的國家標準,但國家層面的規範標準的制定已經提上了日程。10月10日發佈的《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到,建立健全碳達峯、碳中和標準。加快節能標準更新升級。加快完善地區、行業、企業、產品等碳排放覈查覈算標準。制定重點行業和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完善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制度。實施碳達峯、碳中和標準化提升工程。

碳覈算核查制度建設:公正、規範、科學

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陳志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別濤司長提到的“基本思路”,是建立溫室氣體排放MRV管理機制,即重點排放單位監測、報告、覈查的技術標準和管理流程。

目前全國碳市場的配額採取的是以強度控制爲基本思路的行業基準法,實行免費分配。這個方法基於實際產出量,對標行業先進碳排放水平,配額免費分配而且與實際產出量掛鉤。這一機制下,經過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覈查後的碳排放相關數據就是配額分配的基礎。簡言之,企業根據排放情況可以自行計算,得出應該獲得的配額數量。

我國的MRV體系目前處於起步階段,在地方碳交易試點的實施狀況良好。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頒佈,進一步對國內的MRV體系進行制度層面的規範。逐步完善MRV政策法規,爲碳交易進一步實施奠定基礎。目前核查資金投入主要有政府和市場兩種方式。

一站式碳中和SaaS平臺提供商碳阻跡諮詢總監歐陽成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各地方在碳覈算覈查機構的管理上做法各有側重,數量上也有較大差距,“比如上海只有八九家覈查機構,而北京則有幾十家在做相關業務。相關機構的准入、監管、處罰尺度,也都是由地方來主導的。”歐陽成認爲,提高覈算覈查機構的准入門檻、監管處罰力度或將是未來規範市場的有效手段。

市場需求上升

隨着全國碳市場不斷推進、全球氣候行動的主流化轉變,國內對於碳覈算覈查服務的需求正在不斷上升。歐陽成透露,目前企業開展碳排放覈算覈查,主要是出於三方面考慮:除碳交易制度的強約束下形成的需求外,一些品牌企業可能會根據企業社會責任、上市投資需求開展碳覈算工作;而相應的品牌企業在管理供應鏈上的碳排放,也會引發供應商們對於碳覈算覈查服務的需求。

陳志斌透露,目前全國有數百家碳覈算覈查機構。他就這一領域的市場規模算了一筆賬:“如果全國需要進行碳覈算覈查的企業按照8000家的量來計算,每年就需要8000份排放報告;每份報告大約需要一個2-3人的團隊,一個團隊平均完成5份報告。也就是說大約1600個報告團隊,5000人左右的從業人員大約可以滿足現階段的市場需求。”

需求的上升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市場缺口。這樣的情況下,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對從事碳覈算覈查業務表現出一定熱情。而與之相對的是從業人員專業性有待提高、相關專業人才缺口大、教育體系存在一定空白的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環評機構或將成爲碳覈算覈查市場的補充力量。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在發佈《關於加強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的指導意見》時提出將碳排放正式納入環境影響評價。

這之後,碳排放納入環評的範圍逐漸擴大。7月底,生態環境部向河北省、吉林省、浙江省、山東省、廣東省、重慶市、陝西省七地生態環境廳(局)印發通知,組織開展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10月28日,生態環境部再次向七地產業園區印發通知,要求在相應產業園區規劃環評中開展首批碳排放評價試點,將碳排放評價納入評價工作全流程,探索形成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技術方法和工作路徑。

陳志斌透露,目前已有部分環境評價機構開展碳覈算覈查相關業務;在能力建設層面上,已經具備環評工作經驗的從業人員也能夠相對較快掌握碳覈算覈查內容。歐陽成還補充道,環評機構本身和企業的合作較爲緊密,其人才儲備和管理水平成熟度較高,未來或許能夠成爲緩解市場需求的一個出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