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2月份核心資產大跌,一衆明星基金經理遭遇重挫,而當2021年的尾聲將至,部分明星基金經理今年的收益也終於回本。

近日,興證全球頭牌基金經理謝治宇收益翻紅的消息在基民討論區引起熱議。自9月23日放開限購後,謝治宇通過加倉等方式向市場釋放了積極入市的信號,其代表作興全合潤自10月以來一路上行,並於近期實現收益翻紅,年內收益率爲4.46%。

與此同時,劉格菘、朱少醒、傅鵬博等明星基金經理也陸續在近期填補了前三季度的虧損,實現扭虧爲盈。但當基金終於回本,是落袋爲安,還是繼續持有?投資者的態度卻出現了分歧。

放開限購後積極做多,謝治宇今年收益已經翻紅

作爲市場上的頭部基金經理,爲了控制管理規模,謝治宇管理的基金一度長期處於限購狀態。但在今年9月23日,謝治宇卻放開了旗下興全合潤、興全合宜的大額限購,被市場認爲是謝治宇看好後市並有信心把握市場結構性機會的積極信號。

神奇的是,這一動作立竿見影地反映在了基金淨值上,上述兩隻產品的基金淨值不僅迅速反彈,而且用兩個月就迅速實現了今年收益的翻紅。

以謝治宇的代表作興全合潤爲例,在9月23日放開限購後,該產品的基金淨值在9月29日跌至1.9209元低點後便迅速觸底反彈,截至11月25日,該基金已經從低點反彈了7.50%,今年收益已經爲正,年初至今的收益率爲4.46%。

類似的,謝治宇的另一隻明星產品興全合宜也在9月16日到達階段低點後扭轉頹勢,截至11月25日,該基金今年收益也已經回本,年內收益率爲1.57%。而在此之前,該基金一度回撤了17%,年內收益率曾低至-6.95%。

而在基金淨值迅速反彈的背後,是謝治宇在用真金白銀釋放積極入市的信號。一方面,謝治宇在三季度明顯提高了股票倉位,其中興全合潤的股票市值佔基金淨值比從85.66%提升至92.76%;另一方面,謝治宇也在通過定增等方式積極做多,例如,其在放開限購“緊箍咒”的9月末就迅速帶領興全合潤、興全合宜、興全社會價值等多隻產品參與了迪普科技的定增等等。

在前段時間接手董承非管理的基金後,謝治宇目前管理的公募總規模爲938.07億,位列全市場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管理規模榜第四位,前三位分別爲張坤、劉彥春、葛蘭。

多位明星基金經理今年收益回本

除謝治宇外,多位今年業績表現欠佳的明星基金經理也都在近期實現了收益回本。

例如劉格菘管理時間最長的廣發小盤成長,由於科技股歷來波動較大,該基金今年最大回撤一度超20%,但自10月以來,該基金已經從低點反彈了9.54%,截至11月25日,該基金年內收益4.53%,成功實現翻紅。該基金的第三大重倉股億緯鋰能自10月以來暴漲46.53%,第九大重倉股上漲32.48%,爲該基金貢獻了豐厚的收益。

“睿遠雙雄”傅鵬博和趙楓的基金也在近期實現了回本。其中,傅鵬博管理的睿遠成長價值自8月初至9月底曾發生近10%的回撤,但四季度以來反彈了6.38%,目前年內收益2.14%;趙楓管理的睿遠均衡價值向來走勢更爲穩健,回血效果也相對更好,迄今爲止的年內收益率爲4.18%。

此外,朱少醒的富國天惠、周蔚文的中歐新藍籌、王崇的交銀新成長等明星基金也紛紛在近期實現了扭虧爲盈,自年初以來的累計收益率分別爲0.62%、0.62%、3.34%。

回本後落袋爲安還是繼續持有?

當基金終於扭虧爲盈,是落袋爲安,還是繼續持有?投資者的態度也出現了分歧。在某基金的討論區裏,有投資者在慶祝“終於扭虧爲盈,相信基金經理”,也有投資者坦言“準備回本就下車”、“想要換一隻基金了”。

上述分歧在行爲金融學裏有一個詞可以解釋——處置效應,即對於虧錢的資產,投資者更習慣於“躺平裝死”,但只要回本,投資者就會選擇趕快賣掉,防止虧損再次發生。

國盛證券研究指出,從歷史數據來看,偏股基金在市場上漲期間贖回更多。比如2019年1月-4月,2020年5月-7月,市場剛從上一輪下跌行情喘過氣來,市場就出現較大規模贖回。但也正是這兩波下跌反彈的贖回操作,使投資者錯過了之後的更大幅度的上漲行情。

某明星基金經理表示,“低買高賣”的訴求本身並沒有錯,但在現實生活中,他並沒有碰到過擇時勝率過半的人,即使是很多優秀的基金經理可能都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如果認可基金經理投資思路,也看好股市後續表現,長期持有還是更適合普通投資者的投資方式。建議把更多精力花在關注基金中長期業績,以及基金經理投資風格的穩定性上。

也有第三方基金評價人士建議道,對於主動管理型基金來說,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要區別對待。例如,對於持倉均衡、波動率較小的基金經理來說,建議淡化擇時,選擇一位長期業績優秀的基金經理長期持有;而對於風格凌厲、彈性較大的基金經理來說,投資者可以設定適合自己的止盈止損目標。

“50%的跌幅需要100%的漲幅才能填平,這一方面說明基金回血是很難的,另一方面,較大的回撤也會很大程度上傷害投資者的信任,即使後續基金回血,也會遭受持有人流失。這幾年,越來越多基金經理開始重視基金的持有體驗,注重分散持倉、控制回撤,其實也是這樣的原因。”上述基金評價人士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