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療迸射發展新活力(“小巨人”的進擊之路②)

  從2019年開始,國家工信部陸續公佈了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這些小巨人企業主營業務突出,擁有自主創新的硬核技術和產品,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其中,生物醫療類中小企業近年來在政策、科技、人才等因素的驅動下高歌猛進,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更是逆勢而上、表現亮眼。小巨人們不僅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成爲細分賽道的翹楚,還加快了國際化步伐,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既增強了自身技術、產品競爭力,也爲全球醫療健康領域提供越來越多的“中國方案”,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創業,打破國外醫療壟斷

  “想爲國家爲老百姓做點實事,這是我當初回國創業的初心。”聖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回憶道。2008年,戴立忠放棄國外優渥待遇回國創業,在家鄉湖南創立了聖湘生物,帶領團隊進軍生物醫療領域,研發集診斷試劑、儀器、第三方醫學檢驗服務爲一體的體外診斷整體解決方案。

  “很多重大疾病能夠通過分子診斷技術進行早預防、早治療,可當時國內的診斷技術較爲落後,而且許多醫療產品依賴進口。”戴立忠講起當年創業的背景,“以醫療器械行業爲例,國外巨頭佔據我們約70%的市場,在高端醫療設備方面甚至佔到80%以上的市場份額。部分外企壟斷價格,進一步抬高了老百姓的看病費用。”

  戴立忠希望運用所學的生物科技知識和工作經驗,讓老百姓真正用得起、用得好先進的醫療檢測服務。回國創業第二年,他就帶領團隊推出了第一個國產高敏肝炎核酸檢測試劑,靈敏度比當時同類產品提高50-100倍,填補了行業空白,實現進口試劑替換。此後,聖湘生物在分子診斷領域繼續上下求索,越戰越勇。

  同樣懷揣着使命感,曾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的外科醫生趙博,在2012年創立了博輝瑞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覆蓋臨牀外科的再生醫學材料和植入性醫療器械解決方案。

  趙博從事腹部外科臨牀與基礎研究工作長達15年之久,主要診療的領域是胃癌和腸癌。當醫生時,他每年都要完成上百個病人的手術。每完成一臺手術,看到病人漸漸康復,趙博都打心眼裏高興。

  “然而爲病人做手術所用的生物材料補片與器械,超過90%都是高價從國外進口,這直接拉高了手術成本,致使很多病人因高昂的手術費而陷入困境。”趙博談到,在臨牀工作中,職業的敏銳讓他深深體會到再生修復是外科的發展方向,實現醫療器械的國產替代具有重要意義,這既能減少病人的身體疼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由於高額費用帶來的心理負擔。

  說幹就幹!從哪兒入手呢?趙博瞄準了SIS生物材料。據業內人士介紹,該材料來源於豬小腸粘膜下層組織,適用於人體軟組織再生修復,具有生物相容性高、生物可降解和可吸收等優點。長期以來,SIS生物材料的生產和製備工藝均被國外壟斷。早在2007年,趙博便自籌經費啓動了該材料平臺的自主研發,博輝瑞進成立後,他帶領團隊正式踏上了SIS生物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之路。

  創新,引領未來醫療發展

  在上海市東方醫院的門診大廳,導診機器人及時響應引導患者就醫;隔離病房中,消毒機器人正自主移動對室內全方位消毒……這些醫用移動機器人,來自上海鈦米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鈦米機器人在上海創立,創始人潘晶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專業,有着豐富的機器人研發經驗。在醫療服務領域,鈦米機器人利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專注醫療機器人的研發創新,打造多款智能機器人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我們關注的是未來的需求。”潘晶說,“就像20年前沒有人認爲大屏手機是剛需,而今幾乎人人必備。我們的新技術、新產品就是要努力去尋找整個社會未來的需求點。”

  “舉個例子,傳染科病房對消毒滅菌要求較高,而機器人自主移動、自動工作的特性能實現傳染科病房內消毒過程的量化管理。”潘晶介紹道,“2018年,我們結合病房的特殊情況設計了全球第一款消毒機器人,集紫外線、超幹霧過氧化氫、空氣過濾三種消毒方式於一體,能夠防止病區內的交叉感染,也爲醫護人員提供防護。”據悉,該款消毒機器人已拓展至諸多醫療場景,如隔離門診、發熱病房等,大大提高了醫院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水平,在此次疫情中也有廣泛應用。

  “創新能力強,是近年來國內脫穎而出的生物醫療企業一個共性。”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醫藥與醫療管理諮詢業務主管合夥人徐佳認爲,“想發展成頭部企業,需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多元化的管線佈局能力,這些都離不開大力度的研發投入。”

  拿聖湘生物來說,公司開發了高精度“磁珠法”、快速簡便“一步法”、通用型“全自動統一樣本處理”、“POCT移動分子診斷”等一系列核心技術,構建了熒光定量PCR、基因芯片、基因測序、移動分子診斷、生物信息等一系列分子診斷技術平臺。今年前三季度,研發支出達9124萬元,同比增長44.86%。聖湘生物還設立了生命科學研究院,以市場需求爲導向做好研發創新,並適當兼顧前沿探索,加大產品開發及產業轉化投入。

  除了投入研發資金,組建研發團隊也很重要。據瞭解,鈦米機器人團隊中研發人員佔比達70%,他們在標準制定、註冊檢測、臨牀試驗和質量管理等醫療機器人產品研製與產業轉化的各個環節都有豐富經驗,是一支專業機構完整的協同創新隊伍。

  “政府創建一個鼓勵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外部環境對我們也有很大幫助。”潘晶表示,“醫療場景對產品技術的落地要求非常高,因爲這直接關係到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爲此,上海市浦東新區政府爲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臨牀早期試點,包括給予樣板示範工程的支持等,來幫助企業更好地打磨和推進新項目。”

  出海,致力於守護人類健康

  “博輝瑞進始終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將中國人生產的SIS材料生物補片產品推向全球。”今年2月,夢想照進現實。博輝瑞進腹股溝疝生物補片取得歐盟CE證書,獲得進入歐洲市場的護照。該生物補片保留了天然生物微結構及生長因子,植入人體後可主動誘導缺損腹壁組織再生。捷報頻傳,3個月後,博輝瑞進憑此拿下歐洲首單,正式撬動歐洲市場。

  在趙博心中,生物醫療行業面臨着非常好的機遇期。在全球範圍內,整個行業擁有很大的市場。“如今,博輝瑞進已經成爲國內SIS生物材料領域的領導者,擁有與國際品牌一較高低的實力,我們會繼續拓展國際市場銷路,讓產品不僅能服務中國患者,也能爲全球患者服務。”

  打入國際市場後,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勝出?聖湘生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作出回答。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不久,基於10餘年的技術儲備以及較爲豐富的經驗,聖湘生物在極短時間內成功研製新冠核酸檢測試劑,後又推出“分鐘級”快速核酸檢測設備、新冠突變檢測試劑、移動核酸檢測車、移動方艙實驗室等。今年6月,廣州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聖湘生物迅速響應,助力“獵鷹號”實驗室開展核酸檢測1213.7萬人份。如今,聖湘生物的產品走出國門,服務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新冠“聖湘方案”也成爲歐洲、中東、東南亞等地抗疫核酸檢測的主導方案。

  戴立忠認爲,生物醫療行業的專精特新企業必須要有國際化戰略。此次疫情更加印證了他的觀點。“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爲國家率先控制疫情貢獻了力量,充分展示了我們完全有能力不只是替代進口,還可以走向國際,爲守護人類健康提供‘中國方案’‘中國經驗’”。在他看來,這種意識的轉變,在臨牀市場會給企業創造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聖湘生物的國際化進程大幅提速。“我們正在深化國際區域戰略佈局,制定了‘7+2’的模式規劃,重點考慮歐美、拉美、非洲、東南亞等七大區域以及菲律賓、印尼等重點國家,希望通過在區域的本土化運營,深度拓展業務,輻射周邊地區。”戴立忠描繪着發展藍圖。

  徐佳表示,“國內生物醫療企業走國際化之路是對產品有信心後的主動選擇。在國際舞臺上,中國企業可以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提供全球問題的解決方案,並通過技術授權、海外企業合作等方式進一步走向世界。”

原標題:打破國外醫療壟斷 生物醫療迸射發展新活力

值班主任:高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