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昂貴的冬天:氣價在狂舞

原標題:昂貴的冬天:氣價在狂舞

一場天然氣漲價風潮震動全球市場,歐洲則是這一輪天然氣危機的“震中”。這個冬天,天然氣將成爲全球能源供應的關鍵。

這注定是一個昂貴的冬天。

飛漲的電價、高額的取暖賬單、停產的工廠……一場席捲全球的“天然氣危機”,在冬季還沒有完全到來以前,給了歐洲與北美市場一個下馬威。

如今,北半球的冬季已經來臨,隨着溫度的逐漸下降,國際天然氣價格還在高位徘徊。

在11月16日舉行的國家發改委例行發佈會上,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受當前全球天然氣供需形勢緊張、氣價暴漲的影響,今年供暖季全國天然氣供需總體緊平衡,高峯時段部分區域供需矛盾可能較爲突出。

在下半年開始的能源危機之中,國際主要能源的價格一路飆漲,天然氣價格漲勢顯得尤爲突出。

天然氣擺脫了多年來廉價能源的角色,成爲全球範圍內最受關注的能源品種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原油價格和煤炭價格的上漲。

一場天然氣漲價風潮震動全球市場,歐洲則是這一輪天然氣危機的“震中”。這個冬天,天然氣將成爲全球能源供應的關鍵。

21世紀經濟報道新能源課題組認爲,隨着全球脫碳風潮以及能源轉型進程的推進,天然氣在整個能源體系中的重要性正愈加凸顯,圍繞天然氣資源的爭奪將變得越來越激烈。

而作爲全球能源轉型的急先鋒,歐洲在本次天然氣危機中所遭遇的窘境,給中國社會帶來若干啓示: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陣痛無法避免,作爲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產業,能源的轉型要在綜合成熟技術的輔助下,循序漸進地穩步推進。

瘋狂的氣價

下半年開始,全球天然氣突然開啓漲價模式,多地天然氣價格衝向前所未有的歷史最高點。而在此之前,天然氣長期因爲質優價廉而廣受歡迎。

造就本輪漲價風潮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可再生能源供給的不足,近年來全球能源結構轉型與新冠疫情導致的上游投資減少,以及多國天然氣需求量的持續增長,外加地緣政治的角力,共同締造了這次席捲全球的天然氣危機。

1、全球天然氣價格暴漲

今年上半年開始,大宗商品漲價風潮開始在全球各地醞釀。疫情之後多地經濟持續復甦,伴隨着主要工業品供需錯配,鋼材、煤炭、有色金屬、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

下半年以後,長期價格低廉的天然氣,開啓了瘋狂的漲價歷程。本輪漲價從傳統的消費淡季7月份開始,具有淡季不淡、全球同步上漲的特點。

國內市場方面,LNG價格在6月下旬和9月之後連續快速抬升,目前已經小幅回落。10初,金聯創LNG全國指數曾達到8042元/噸的高點,創造了年內的新高,較2月的低點上漲169%,但未達去年底的最高水平。目前,金聯創LNG全國指數已經回落至7200元/噸左右

海外市場方面,作爲歐美主要天然氣定價基準的芝商所亨利港(Henry Hub)天然氣、荷蘭所有權轉讓中心(TTF)以及歐洲天然氣現貨交易市場的風向標全國平衡點(NBP)都攀上了高位。

今年10月初,荷蘭TTF天然氣期貨11月合約價格飛漲至116.497歐元/兆瓦時,創造了歷史新高,較1月份低點漲幅達543%。在10月底經歷快速回落後,TTF價格再度爬升,目前爲87.125歐元/兆瓦時。

美國天然氣在10月初也漲高至6.32美元/百萬英熱,創下近7年來的新高;目前已回落至4.95美元/百萬英熱附近,但較年內低點漲幅仍超過一倍。

多方面影響因素交織,導致了今年天然氣價格在淡季開始的暴漲旅程。其中,需求量的快速增加以及供應量增速不足,成爲漲價的主要原因。

2、全球天然氣需求增長迅速

從需求端來看,異常氣候帶來用電量增加,歐洲冬季補庫需求加大,全球多地的經濟復甦、能源清潔化轉型、可再生能源供應不足、煤炭和石油價格上漲帶來的替代效應,都導致今年天然氣需求的快速增長。

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介紹,在整個北半球,今年夏天是有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夏天。超高氣溫刺激了發電廠的空調用電需求,需求的激增也導致歐洲天然氣庫存逐漸下降,在冬季到來之前有較高的補庫需求。

歐洲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地區,天然氣也是歐洲主要的發電來源之一。受到極端天氣影響、水電及風電供應不足,以及碳稅價格大幅上漲等因素的影響,歐洲天然氣需求在上半年顯著回升。

據歐盟委員會數據,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歐盟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增幅分別爲7.6%和18.7%,庫存同比分別降低25%和46%。至二季度末,歐盟天然氣產品庫存量爲1177億立方米,低於過去五年的中位水平。

信達期貨研報指出,由於亞太地區現貨和Hengry Hub正推動套利機會,並考慮到溢價,更多貨物正傳送至亞洲市場,這使得歐洲供應愈發趨緊,推動了TTF價格的走高。

中國市場方面,國內產氣量仍在飛速增長,但由於用電需求增長快速、煤炭價格高漲等綜合因素影響,加之多地繼續推進的“煤改氣”進程,天然氣消費量的增長要明顯高於產量增長。由於氣價上升,天然氣資源進口量增價更增。

據國家發改委提供的數據,今年前8月,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達到2406.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6.8%。

國家能源局在今年8月發佈的《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21)》中預計,中國2021年天然氣消費量將達到3650億-3700億立方米。2020年,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3240億立方米。

以此計算,2021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增幅將達到12.65%-14.2%。

3、天然氣供應增速不足

近兩年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推動能源轉型,大量的資金投入於可再生能源領域;在投資環境和行業大勢的影響下,主要油氣公司對於產業上游的投入也相應收縮。

2020年,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與能源消費造成重創,能源價格跌入歷史性低點,更加劇了油氣產業在上游的資金撤離,爲天然氣供應增速乏力埋下了伏筆。

中石油經研院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勘探開發投資支出爲3090億美元,同比下降30%;當年全球共收穫179個油氣發現,新發現油氣儲量19.5億噸油當量,同比下滑30%。受主動限產和需求下降的影響,2020年全球天然氣產量4.0萬億立方米,同比下滑3.6%。

作爲跨國天然氣貿易重要組成部分的液化天然氣(LNG),其產能增長也變得十分有限。2018年-2019年週期,全球LNG供應量每年增加3000-4000萬噸左右;2020年以來,全球大批天然氣及LNG項目延遲投產,導致2020年-2021年週期供應量只增加1000萬噸左右。

從行業趨勢上來看,由於全球碳中和風潮的推動,殼牌、英國石油、道達爾能源等歐洲石油公司,都制定了碳中和時間表與降低上游業務碳排放權強度的目標,在傳統油氣產業上游的投資自然也相應縮水。

此外,年初北美曾出現極寒天氣,導致美國得克薩斯州和俄亥俄州大範圍停電,天然氣基礎設施遭到破壞,產量快速下滑。8月,美國墨西哥灣遭遇颶風“艾達”襲擊,墨西哥灣海上鑽井平臺一度有超過九成的天然氣鑽井平臺被迫關停,影響重大。

在歐洲的荷蘭北部,由於地震災害的威脅,荷蘭政府計劃爭取在2030年前實現格羅寧根天然氣田全面停產,後者在荷蘭和歐洲天然氣供給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西部證券指出,美國本土天然氣資源相對充足,但由於出口產能利用率已經接近滿負荷,所以美國的剩餘氣量較難轉化成全球LNG運往其他消費區域。與此同時,俄羅斯本土天然氣產量增長空間已經有限,其國內天然氣供應同樣緊張,即使將俄羅斯天然氣全部新增產量都輸送至歐洲,也難以滿足後者旺盛的需求。

據國家能源局數據,今年1-10月,中國生產天然氣168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4%,較2019年同期增長19.2%;但相較於前8個月16.8%的消費增長率,國內仍需要加大進口氣來保證資源供給。

國家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中國進口天然氣總量達到9907.4萬噸,較2020年同期增長22.3%;進口總金額達到2560.4億元,同比增長36.0%。

4、地緣政治角力

除了基本供需面因素以外,歐洲、美國與俄羅斯三方的地緣政治角力持續影響着歐洲天然氣市場,歐美央行寬鬆貨幣政策和財政刺激的政策,則進一步導致了天然氣價格的走高。

作爲歐洲天然氣的重要供應方,俄羅斯近幾個月有意無意對輸歐天然氣進行調整,也導致了歐洲天然氣市場的動盪。圍繞天然氣價格和過境費問題,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國爭執多年。

另一方面,作爲俄羅斯輸歐天然氣的重要過境國,白俄羅斯近期因難民問題與歐盟爭執不下,一度威脅關閉過境天然氣管道,爲歐洲天然氣市場再添變數。

今年9月10日,從俄羅斯出發,穿越波羅的海抵達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北溪2號”全線鋪設完成,該管道旨在繞過烏克蘭避免高昂的天然氣過境費用。

該管道全部通氣後,俄羅斯輸送到歐洲的天然氣將達到550億立方米。但美國多次出面反對該項目,出於自身利益,美國首先不希望俄羅斯與自己爭奪歐洲市場,另外一方面也不希望俄羅斯通過該管道來打壓烏克蘭及其他中東歐國家。

爲了保證北溪2號的供應量,或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所宣稱的國內供暖季開始導致需求增多,俄羅斯向西北歐輸送的天然氣在9月已經顯著低於市場預期。

中信期貨研報指出,若地緣政治因素導致北溪2號無法順利投產,則歐洲冬季天然氣還存在短缺風險,氣價仍將維持高位;若北溪2號順利開通,兩條支線共1600萬方/日的供應能力,有望緩解歐洲氣荒。

中國銀行研究院指出,歐洲當前正處於碳中和能源轉型政策加速階段,天然氣需求進一步凸顯,供需兩端難以維持穩定均衡,短期供需失衡概率上升,導致了天然氣價格的劇烈波動。

新冠疫情以來,歐美央行通過一系列貨幣與財政政策向市場大量注入流動性提振經濟,寬鬆和刺激力度甚至超過了次貸危機。這類政策,在全球範圍內刺激了主要能源商品的漲價,包括原油、動力煤、天然氣等,價格都出現了猛烈的上漲。

當地時間11月16日,德國能源監管機構暫停了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審批認證,爲歐洲市場的冬供再度帶來了懸念。

“氣壓”傳導

天然氣價格暴漲爲下游產業帶來了連鎖反應,多地電價上漲、取暖費用增加,有的企業則由於氣價高漲、資源緊缺而宣告限產甚至停產。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由於市場機制的不同,以及天然氣來源的不同,天然氣價格暴漲給各地帶來的影響也不太相同。

1、歐洲市場:電價上升,居民取暖費用增加

天然氣價格上漲,首先帶來的就是能源費用的增加,不少企業因天然氣價格和電價大幅上漲陷入經營困難。

美國能源署(EIA)今年10月預計,今年冬天,美國使用天然氣供暖的近半數家庭,其取暖費將比去年增加30%;如果冬季氣溫較平均氣溫低10%,則取暖費將增加至50%;若冬季氣溫高於平均氣溫10%,則漲幅將緩和至22%。但無論如何,美國近半數天然氣取暖家庭的取暖費增加已經成爲必然。

EIA預計,全美佔比約41%的電取暖家庭今冬取暖成本將增加6%,嚴寒天氣將增加至15%,暖冬的取暖費增幅有望減少至4%。使用丙烷的5%的家庭,其取暖費將增加54%,在冷冬和暖冬兩種情境下增幅分別爲94%和29%。

據英國《衛報》援引能源監管機構天然氣和電力市場辦公室(Ofgem)消息稱,自9月氣價飛漲以來,英國當地已經有超過17家能源公司破產,其中11月2日就有4家能源公司同時破產,涉及200多萬戶家庭。

天然氣發電佔據整個英國電力來源的40%,併爲當地大多數的家庭供暖。儘管英國致力於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但天然氣仍將是該國重要的能量來源。

近期以來,歐洲多地的化肥生產工廠、鋼鐵廠商相繼減產,甚至停工;電價的高漲也讓歐洲當地企業苦不堪言。

一個連鎖反應更爲複雜的例子是,今年9月,英國兩處化肥生產工廠因天然氣漲價而停產,而作爲化肥副產品的二氧化碳供應也開始減少,這也直接影響到了英國當地的食品保鮮、碳酸飲料生產等行業。

對於許多體量較小的能源公司來說,如果沒能進行套期保值來進行成本管理,能源價格的調整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監管部門管制,上游成本的大幅抬升無法有效及時傳導至下游消費者手中,經營困難幾乎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2、中國市場:整體穩定,溢出成本有待傳導

全球天然氣供應緊張與價格走高,對國內市場也帶來了影響,但由於中國天然氣來源、定價機制以及市場運行機制的特點,整體影響和波及範圍要小於歐洲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新能源課題組瞭解到,近期國內LNG價格漲幅明顯,爲下游陶瓷、玻璃等企業帶來較大資金壓力。在天然氣漲價、能耗雙控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部分中小型陶瓷、玻璃企業已經選擇減產甚至是停產。

目前來看,國內今冬明春天然氣供應整體上較爲充足。今年9月起,從監管部門到能源央企,都已經開始爲冬季天然氣供應做好準備,目前業內普遍預期今冬明春國內不會出現類似於歐洲市場的氣荒。但若極寒天氣出現,仍不能避免局部地區短時的供應缺口。

海外氣價飛漲傳導至國內,也變得相對溫和一些。據中石油經研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43.2%,這意味着中國去年有超過五成的天然氣由國內提供。

在進口氣當中,管道氣進口占14.6%,LNG進口占總量的28.5%;而當前國內LNG進口也以長協爲主,與油價掛鉤佔比佔多數。天風證券指出,國內直接與暴漲的JKM(日韓基準)掛鉤的進口氣佔國內天然氣消費總量的不到3%。

但當前JKM指數是東北亞現貨市場的重要標杆,其價格飛漲後也直接影響到了國內LNG現貨採購的意願。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着全球天然氣價格的上漲,國內天然氣供應的成本也在上升。在10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發改委黨組成員、祕書長趙辰昕介紹稱,當前國際市場LNG現貨到岸價格已經達到9元/立方米左右,而各地當前的門站價還普遍在2元/立方米以下。即在部分進口高價資源方面,中央油氣企業爲保民生用氣承擔了超過7元/立方米的虧損。

中金公司今年10月研報指出,對於今年冬季天然氣供應增加的額外成本,無論是由上游企業全力保供,還是增量需求部分通過市場化方式由下游承擔,今冬明春國內取暖可能需要的大量LNG現貨,將爲產業鏈上下游帶來較大額外成本。上游的成本能向下遊傳導多少,又如何傳導,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3、資本市場、期貨市場炒作,相關化學品價格變動

在整個市場行情的帶動下,天然氣板塊也隨着氣價衝高回落。今年8月開始,同花順天然氣板塊指數一路攀升,到9月底升至1216.02的高位,此後緩慢回落至1000點附近。

新天然氣(603393.SH)、皖天然氣(603689.SH)、陝天然氣(002267.SZ)、廣匯能源(600256.SH)、亞美能源(2686.HK)等個股下半年的漲勢也大致趨同。

天然氣的上漲還對整個能化板塊帶來聯動影響。在原油方面,天然氣價格不斷攀升新高,讓原油及其下游成品油在取暖、發電需求方面替代的相對經濟性顯現出來,替代需求激增帶動了原油、燃料油和LPG等價格的快速上漲。

原油價格的回升,則進一步導致下游產品PTA和短纖產品價格的抬升。信達期貨指出,由於國外甲醇主要由天然氣製備,期價上漲對國外甲醇成本產生重大影響。

中銀研究則認爲,天然氣危機帶來的能源價格上漲,將推升通脹水平,新興經濟體則面臨與發達國家政策週期錯位的風險。

中信期貨指出,氣價上漲導致大量天然氣發電轉爲煤炭發電:三季度歐洲天然氣發電同比下降12%,煤炭發電同比增加15%。在歐洲,碳配額逐漸趨於緊張,當地碳稅價格也在不斷推升,助推電力價格的上漲;而隨着天然氣供需的持續緊張,預計還將進一步推升碳稅的價格。

能源結構“橋樑”

近年來,隨着市場需求的增加以及開發工藝的進步,天然氣在燃料和工業生產領域的應用變得愈加廣泛。從主要發達經濟體開始的能源轉型,也讓這種相對清潔的化石能源,在能源體系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預期的是,隨着全球能源轉型與碳減排浪潮的推進,天然氣在整體一次能源當中的佔比還將進一步提升,成爲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關鍵。

1、 天然氣:相對清潔的化石能源

天然氣是指蘊藏於地層中的烴類和非烴類氣體的混合物,包括油田氣、氣田氣、煤層氣和生物生成氣等等。開採出的天然氣從井口運輸至加工廠,經過脫除碳氫化合物以及水蒸氣等雜質,加工成爲天然氣銷售給消費者。

天然氣可以用作燃料,也可以用作化工原料,因爲價格低廉、熱效率高和排放低而聞名。天然氣最初是作爲石油的伴生產物,獲取的收益主要是爲了彌補或降低原油開採的成本,因而多瞄準傳統能源的替代市場。隨着天然氣需求的增加,以及天然氣開採和利用途徑的不斷發展,天然氣逐漸成爲獨立的能源產品和重要的工業原料。

近年來,全球範圍內新能源發展迅速,排放高的化石能源則逐漸受到冷落。但可再生能源仍存在時間與空間分佈不均衡的問題,天然氣作爲碳排放相對較少的化石能源,備受各界青睞。

同等熱值的天然氣,其碳排放要顯著低於煤和石油;但是,天然氣所含的甲烷,同樣是一種溫室氣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天然氣所具備的氣候優勢。

2、能源轉型的關鍵

無論是全球市場還是中國,過去幾年,天然氣的需求量正在逐步攀升。在整個能源結構轉型中,天然氣扮演着“橋樑”式角色。

當前,全球能源結構呈現以煤爲主、多元結構發展的格局。這其中,我國的資源稟賦特徵爲“富煤貧油少氣”,而全球的平均水平則是石油、天然氣、煤炭佔比相對均衡。從全球趨勢來看,各國都在減少煤炭和石油的使用,但這並不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就能迅速形成替代,天然氣成爲填補能源轉型空白的關鍵,在2020年的“能源危機”中呈現出了一定的消費韌性。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發佈的2021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鑑》,2020年,全球天然氣消費量減少810億立方米,降幅2.3%。儘管如此,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中的佔比仍持續上升,創下24.7%的歷史新高。

由歐美等主要經濟發達國家的數據來看,隨着經濟的發展,天然氣消費佔比的逐漸提高成爲大勢所趨。2020年,中國天然氣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僅爲8.40%。可以預期的是,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能源結構向低碳化、無碳化轉型,國內的天然氣需求量還將繼續增長。

3、飛速發展的中國市場

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等發佈的《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主要有工業燃料、城鎮燃氣、發電和化工四大用途。其中,工業燃料和城鎮燃氣用氣佔比均在37%-38%,發電用氣佔16%,化工用氣佔9%。

該報告預計,2021年中國城鎮燃氣天然氣消費增量主要來自於居民採暖,全年新增用氣100億至120億方;工業用氣主要來自陶瓷、玻璃等重點行業,全年新增用氣150億至180億方;發電方面,考慮到新投產裝機和氣電利用小時數快速增長,全年新增用氣100億方;交通、化工增量約在20至30億方左右。

進入新世紀以前,中國的天然氣產業一直呈緩慢發展的態勢,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也在2%左右徘徊。2001年以後,國內天然氣消費增速開始加快;2016年以後,由於環保壓力以及多地煤改氣的推進,國內天然氣消費量飛速增長。

到2020年,國內天然氣消費量已經達到4.1億噸標準煤,較2016年增長51.6%;天然氣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提升至8.2%,較2010年提升4.2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全球天然氣消費都因新冠疫情和經濟衰退而減少時,中國的天然氣消費仍保持了正向增長。

隨着我國“碳達峯”、“碳中和”的“雙碳”目標推進,在可再生能源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還有所不足的情況下,天然氣的近零碳能源特徵,將助力天然氣產業的繼續發展。

誰在定價?

與煤炭、石油等能源不同,天然氣市場更具有區域性的特點,與其它能源的相互替代、地緣政治因素以及各國監管政策的不同,都導致天然氣形成了多元化的定價機制。

近年來,海運LNG貿易的發展使得天然氣市場向全球化邁進,但總的說來,天然氣的定價除了反應地區市場供需以外,受到了許多原因的影響。

1、多元化的天然氣定價機制

由於天然氣的能源替代屬性,以及市場機制的多元化,天然氣的定價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更多反映合同雙方的議價能力而不是市場供需,反過來價格也制約着天然氣行業的發展。

天然氣具有很強的可替代性,可以被煤炭、液化石油氣(LPG)、燃料油和煤炭等燃料替代;在其市場開拓過程中,仍需要與傳統能源競爭替代市場,因而天然氣的定價仍保持與原油、煤炭等價格掛鉤的模式。

除此之外,天然氣市場還分爲壟斷性市場和競爭性市場;在不同資源稟賦以及天然氣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都會對天然氣價格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

因而,天然氣的定價機制,除了考慮到成本和市場供需因素以外,還受到替代資源的價格、國家監管政策、買賣雙方談判等因素的影響。

2、從區域市場邁向全球化

近年來,隨着跨境輸氣管道和LNG海運貿易的發展,天然氣市場正從區域性市場向全球化市場演進。

在天然氣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輸氣管道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得天然氣在鄰近國家和地區市場的銷售範圍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了多個以管網爲基礎的區域性市場。其中,最典型的幾個天然氣區域市場包括北美、歐盟、亞太、俄羅斯的等。

全球範圍內來看,天然氣市場也逐漸形成了具有很強地區影響力的美國亨利天然氣交易中心價格(HH)和英國國家天然氣交易中心(NBP)價格、荷蘭TTF天然氣價格;隨着LNG貿易的的不斷發展,全球性的天然氣市場基本形成,天然氣價格在不同區域市場之間的傳導力正不斷加強。

按照區域來看,全球天然氣市場可以分爲亞洲、北美洲和歐洲三大市場。澳大利亞、卡塔爾、俄羅斯、美國、挪威等是全球主要的天然氣出口國,美國和俄羅斯主要以管道氣形式出口,卡塔爾和澳大利亞主要通過LNG形式出口。

在消費端,歐洲、亞洲、北美則是主要的天然氣資源流入國或地區。其中,歐洲地區以管道氣進口爲主,現貨貿易和短期貿易合同不斷增加;亞洲地區的中國,進口天然氣有管道氣和LNG兩種,近年來LNG佔比不斷提升;日本和韓國則主要是LNG資源進口。

3、中國市場的特點

在中國天然氣市場方面,“三桶油”把控上游天然氣生產並主導LNG資源的進口;在消費端,存在地區間不平衡和季節性不平衡的特點。

由於天然氣上游勘探開採的資金、技術壁壘較高,還存在相應的監管法規、註冊審批等要求,天然氣生產一直由“三桶油”爲主導;國家管網集團成立之後,國內管輸系統更加集中,“三桶油”的上游開採業務更爲聚焦,並主導着海外LNG資源的進口;與此同時,國內諸多民企的LNG業務也在迅猛發展。

從地區來看,南方地區和東部地區的經濟實力要強於北方和中西部,因此天然氣需求增長也較爲快速,對於天然氣也有更高的價格承受能力;而北方冬季採暖消耗大量能源,在大氣污染治理力度逐漸加大的環境下,“煤改氣”的推進導致冬季取暖期的天然氣需求呈爆發式增長,但涉及冬季居民取暖的民生問題,因而對價格的承受能力相對較弱。

從供需來看,國內天然氣主力產區集中在陝西、內蒙、新疆、四川、重慶和青海等地,陸上管道氣則主要來自中亞國家和中俄東線進口氣的俄羅斯;LNG來源廣泛,但主要接收設施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夏季東部和南部經濟發達地區消耗大量天然氣,冬季北方取暖帶來天然氣需求暴增。

近年來,國內天然氣產量飛速增長,但國內天然氣需求量增速更快,導致國內不得不依靠進口更多天然氣來滿足國內需求,近幾年國內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整體上呈上升態勢,但去年有所下滑。中國石油經濟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進口天然氣1408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爲43.2%,較2019年下降2.2個百分點。

天然氣作爲一種清潔能源,其使用狀況與經濟發展程度和資源稟賦高度相關。依靠歐美主要發達國家和全球的平均標準來看,中國的天然氣需求還將持續保持快速增長。

危機警示

全球能源轉型、新冠疫情帶來的上游投資銳減、地緣政治糾紛以及需求暴漲等諸多因素,帶來了這一輪的天然氣危機。而透過本次事件我們可以發現,天然氣作爲獨立能源的地位正在逐漸發生改變,並且還將在未來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對於正在推動能源轉型和雙碳目標的中國來說,歐洲同行在能源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同樣值得我們借鑑和參考。

1、天然氣地位轉變

隨着天然氣在全球能源系統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其原本的低價、附屬、可替代性的特徵也開始發生轉變。全球能源版圖正從以石油爲中心,轉向以電力爲中心,可再生能源與天然氣逐漸成爲主力電源。

此前,一直是由油價影響氣價變動,本次天然氣危機中,天然氣價格的上漲拉動了油價的上漲。全球碳中和目標的穩步實施將持續提升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近期極端氣候條件帶來的天然氣價漲幅遠超石油,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氣價話語權增強的信號。

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調研室主任羅佐縣指出,隨着本輪能源波動趨於平緩,天然氣價格決定機制預計還將回歸油價,但長期來看,油氣價格定價的相對低位和話語權轉換是一定要發生的。

2、能源轉型陣痛

中金研究指出,隨着天然氣在能源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極端天氣誘發週期性能源危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本次能源危機可以看到,即使是全球能源轉型的“領跑者”歐洲地區也尚不能很好地應對極端天氣變化,而能源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涉及各個行業和部門,新舊能源體系更替產生的陣痛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

應該循序漸進推進能源低碳轉型,保障整體能源安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完善逐步替代傳統能源的使用,不能操之過急。

8月份開始的全國限電風潮,對工商業、民生都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其中的一些思考,在本輪能源危機中同樣具有借鑑作用。

即,穩住基礎能源供應,防止運動式、躍進式減碳,防止激進思維,而在風光等可再生能源迅猛發展加速併網的同時,要配套發展儲能技術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隨機性和波動性問題;特高壓技術的發展,則有助於將富集區的電力運送至負荷中心,緩解資源與負荷的區域錯位問題。

3、天然氣市場化推進

以美國、英國、日本等市場爲例,這些國家都先後經歷了從壟斷經營到去監管,再到市場化經營的發展歷程。競爭性的市場結構和市場化天然氣價格的形成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天然氣有效供給能力的增加。

而這一進程,需要及時解決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在監管立法層面做到先行一步。同樣,天然氣市場化的改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

能源戰略學者馮保國在其出版的《油氣改革的邏輯,從油氣價格到“一帶一路”油氣合作》一書中提出,構建競爭性市場結構、加快天然氣區域中心、期貨市場和天然氣樞紐的建設;在市場化機制形成過程中,還要理順天然氣供應鏈各環節的價格關係,重視液化氣的發展。

根據國內資源現實和海外經驗來看,頁岩氣的開發還應在融資模式創新、政策支持、科技進步等領域重點推進和支持。

4、市場化的邊界在哪裏?

今年夏季開始,動力煤市場在供需偏緊的形勢下,開啓了連續數月的漲價之旅。在持續的供需不平衡之後,疊加市場炒作的因素,動力煤市場暴漲數倍,對下游工商製造業、發電、民生等都帶來負面的影響。

在相關監管部門和生產商的聯手努力下,終於在10月將煤價從高位打下,重回相對理性的空間。

天風證券石化研究團隊的張樨樨指出,歐洲的電、氣、煤和碳(碳交易)已經高度市場化和高度聯動,在一定程度上將定價權交給了外部因素,比如天氣。對於電力以及發電用的天然氣和煤炭來說,其需求剛性很強,且容易受到外部條件偶發因素的影響。依靠價格來調節供需,結果就是價格的巨幅波動。

相對於歐洲市場來看,中國的天然氣尚未形成完全的市場化,管道氣、LNG雙軌定價機制仍在;且天然氣佔一次能源的比重還相對較低,煤炭是整個能源體系的壓艙石,天然氣價波動影響相對有限。

此外,在下游市場中,工業用氣和化工用氣佔比超過50%,城燃和發電等民生用氣佔比不足一半,天然氣漲價對工業品成本帶來影響,但對民生影響相對有限。

中國能源品的市場化與政府調控指導的平衡點在哪裏,值得深入探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