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供圖

  爲加深同學們對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豐富同學們的課餘生活,近日,人大附中初一年級利用課後服務時間,邀請了多位非遺傳承人到校親自授課,讓孩子們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親自動手製作的樂趣。

  “魏晉時期,大量的香料從西域傳入中國。而在中國,很多香料來源於中藥,我們稱之爲‘香藥同源’。”在香囊製作體驗開始前,非遺老師向孩子們講述了香囊的來源與歷史。隨後,非遺老師帶領着孩子們開始了香囊製作,大家興致勃勃地拿起課桌上擺放好的碎布、棉花、香料粉、絲線,通過工具一步步製作。不一會兒,一個個精緻可愛的香囊就完成了。“我在古裝劇裏經常看到娘娘身上帶的香囊,覺得很漂亮,現在我也有了香囊,還是自己親手製作的!”初一年級的張飛亞同學在製作過程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還汲取了知識。

  另一處,結繩手工課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着。“繩結藝術起源於我國古老的結繩記事。它以五彩絲線爲原材料,通過綰、結、穿、繞、纏、編、抽等技法,編製成各種結式和藝術造型,不但洋溢着喜氣,更包含了美好的祝福。”聽着非遺老師的介紹,同學們不禁驚呼,被結繩藝術的神奇所吸引。“一根根五彩斑斕的繩子在非遺老師的手裏能變成各式各樣的形狀,老師的手太巧了!”課堂上,在老師手把手的教學下,同學們先用硬紙折出了立體三角形的形狀,再用五彩線繩繞着三角形,一邊繞一邊系。“哇,我的五彩糉子包好啦!”隨着一聲聲驚呼,孩子們手中的材料已經搖身一變成了五彩糉子。

  “‘泥叫虎’可能知道的人相對少一些。”非遺老師拋出的“新名詞”,讓同學們不禁疑惑了起來。“‘泥叫虎’起源於明代萬曆初年,是山東高密聶家莊泥塑中最典型的代表。泥老虎腰部是斷開後用牛皮連接的,拿着頭和尾擠壓後會發出響聲,因此稱之爲‘泥叫虎’。”同學們聽完老師講解的“泥叫虎”起源,看着課堂上的手工藝成品,紛紛摩拳擦掌想要自己嘗試一番。在繪製的過程中,孩子們揮筆點彩,一隻只鏤金鋪翠、威震四方的“泥叫虎”便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了,看着自己的作品,同學們從心底感到驕傲。

  “此次非遺手工課在富有趣味的DIY過程裏,讓孩子們更加了解、愛上中華文化。”看着孩子們開心的笑臉,班主任王老師說,“孩子不是傳統文化的旁觀者,而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而讓更多的孩子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活動,近距離感受傳統手工藝的精妙,從而有意識地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熱愛非遺,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記者 劉暢)

相關文章